2007/07/28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活死人之夜)觀後感

"如果您想要看哪一部B級電影淪入電影經典... 不錯過《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它是難以讓沒有任何人不為它嚴重感興趣”

劇情簡介:
為了完成母親的小小要求,強尼和芭芭拉兩兄妹千里迢迢開車到鄉下只為了到父親的墳前掛上花環,芭芭拉的膽小讓強尼忍不住開起「死人復活」的玩笑,沒想到玩笑成真,不明的原因讓成千上萬的死人都變成「活死人」,開始瘋狂追逐活人,一步一步趕盡殺絕,造成全美國的恐慌…

觀後感:
一部低成本的B級片,卻能轉變成電影恐怖史上的經典範例,這是一個恐怖電影史的轉折點,也是僵屍片的舞臺開始!

當時導演George A. Romero拍攝《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電影新秀,因為沒有錢拍攝血腥的場面,George A. Romero使用黑白影片拍攝,這是一種方法既技巧,反而讓電影透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末世氛圍。

而已現在的化妝技術來論這片的話,它只是將人的臉擦成慘白色的簡單化妝,如果以”活人生吃”裡頭那種殘肢斷截的身體,或是下巴不見一半,還是腦漿四溢的那種寫實化妝盛況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 而因為沒有錢,George A. Romero一位擔任豬肉商的朋友,還友情贊助很多不要錢的豬內臟,讓電影中的僵屍吃人場面更加逼真。

原本只是草率拍攝的B級恐怖電影,竟然因為George A. Romero刻意凸顯一些意念,而成為影史類型的開山祖師。流暢的鏡頭語言、詭譎卻安排地恰如其分的電影配樂塑造了整部影片的恐怖氛圍;編劇巧妙地呈現出不同個性的人在面對生命威脅時不同的反應,人類本性的自私、懦弱、猜忌、懷疑也在片中一攬無遺。全片高潮叠起,情節緊湊,出人意料的結局為影片增色不少!

因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而建立出僵屍的基本法則有以下幾點:

1.原因不明的因素讓僵屍起死回生。僵屍本身沒有任何的意識力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動的。(在「《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裡面則是受到宇宙的放射線而重新復活的)例如:之前所拍的《Dwan Of The Dead2004》就是類似症狀!

2.僵屍喜歡啃食人肉。為了找尋活生生的人肉而襲擊人類,是僵屍唯一的本能目的。(這和食人風俗有所聯繫)

3.僵屍會感染。被僵屍咬到人,死後也會變僵屍。前一秒才和自己一起行動的家族或是親友,因為被咬而成為慢慢的變成僵屍要來攻擊自己,宛如無底洞般的恐懼感就是這樣而來。

4. 僵屍不會死亡。因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傷害他的肉體,僵屍還是會繼續的活動下去。如果要讓僵屍停止活動的話,只要把腦袋打爛,或是點火將他燃燒。還有成群結隊舉起雙手用著不穩定的腳步慢慢邁進的僵屍集團,然後把活人趕到密閉空間時所產生的恐慌和內心糾纏的葛藤。這樣的場景也成為日後所有僵屍電影的必備場景。

沈迷於僵屍世界的Cult影迷,都希望有一天George A. Romero可以讓大家都變成僵屍,這樣也不用煩惱現實世界的困擾。後來1990年,重拍本片經典,但本片中原本弱不經風的女生,在1990年版本中塑造成一個不用靠男生而可以自立自活的新女性形象,也符合時代變遷的女性主義意識下抬頭!


2007/07/25

Se7en(1995)-(台譯:火線追擊令)觀後感

劇情簡介: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憤怒」。沙摩塞是承辦兇殺案的資深員警,即將退休,而米爾斯是新手,一付興致高昂,自願請調至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兇殺案發生,兇手在冰箱後寫著「暴食」,星期二,是一位律師,現場寫著「貪婪」,一天一個,依七宗罪而死。面對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諸多掙劄,住在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習慣,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幾經考慮又留下來幫米爾斯,米爾斯血氣方剛,衝動易怒,故弄玄虛的兇手因而選上他做爲七宗罪的最後一人-「憤怒」。強竟殺了米的妻子崔西來激怒他。讓自己成爲「嫉妒」,米爾斯成爲「憤怒」,強也贏得了這場遊戲。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車中的米爾斯,究竟是社會始終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單純也是一種罪。

觀後感:
這部片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整部片都是陰沈的氣氛,兩位主角的個性明顯的極端,也讓兩人最後走上相反的結果,這部片我看了N次,但每一次都是因為看到兇手為了完成七宗罪的心思讓我起雞皮疙瘩,尤其是片尾兇手完成了七宗罪的方式和他說的話,讓我有點毛骨悚然...

這部說真的論不上什麼恐怖片,只能說它是一部不錯的驚悚片,但這部片也可說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之一部片,先不論它的劇情來說,本片一開始就讓你在下著茫茫大雨的都市開始,本片充滿著陰陰濕濕的感覺,彷彿讓你能聞到室內陣陣的發黴潮濕味,而髒髒的畫面和有點粗糙的畫質更讓本片氣氛更加詭異,就光這一點就讓我非常讚賞,而本片導演 大衛芬奇 它獨特的高反差畫面,及充滿真實感的掌鏡風格,就是像似自己拿著DV拍一樣晃動的感覺,非常讓人血賣噴張,劇情更不說,一次一次謀殺案,都用非常有創意的殺法,如將一個胖子餵到撐死,而淹死在義大利麵裡頭,還有更多的死法,都讓我覺得很新奇,而一部片的的結局更是整部片的精華,讓你一想不到的轉折點,是讓我第一次看時,久久不能忘懷,真是回味無窮,血腥畫面不是頂多的,但用的剛剛好,不會讓你覺得噁心或討厭!

七宗罪的故事是陰暗的,在任何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社會裏,在大城市裏,人們的生活壓力都是大的,大城市的犯罪率總是高的,發達的媒體對暴力的渲染總是過渡的,久而久之,人們産生了對抽象暴力概念的恐懼,也産生了對具體暴力程度的免疫。過去戰爭影片上英雄們中彈後挺胸伸腿手捂胸口之後倒地的情景現在真的讓幼稚園的孩子們都不屑一顧。所以七宗罪裏的血腥情節都是極其特別的,只有這樣才能撥響觀衆恐懼心理那根筋。別往國家暴力機器上想,沒那麽深刻。主角的悲劇命運是必然的。悲劇永遠是最受歡迎的,因爲悲劇讓人思考。如果故事情節可信,主線完整並直接導致主人公的悲劇結局,那麽觀衆就會越發痛苦地被Brad Pit影片最後槍殺罪犯的表情所打動。演員的表情是演員的一切,還記得那表情麽:爲什麽要殺我老婆?!爲什麽要砍掉她的頭?爲什麽我卻不能殺了你!?

七宗罪是惡夢,離奇,精彩,陰暗,界於標準的驚殐片和恐怖片之間,非常深刻的觸及人類心理中醜陋的一面,七種宗教色彩的罪過不過是表面,人類共有的罪惡才是讓全世界勞苦大衆共同喜愛這部影片的原因。

”我們都他媽的該死“也許這才是每個人心裏最陰暗的一句話。

2007/07/24

ALWAYS 続・三丁目の夕日(2006)-(台譯:幸福的三丁目)觀後感

劇情簡介:
昭和33年,是東京鐵塔修建竣工的一年,也是二次大戰後日本逐漸從希望中復甦的一年。到東京發展的鄉下女孩六子,滿懷希望可以到東京的大公司工作,沒想到卻來到了充滿人情味的三丁目,成為汽車維修工廠的學徒,展開了她的新生活。臭脾氣的老闆鈴木、溫柔的鈴木妻子、調皮的兒子一平、一心想成為作家的柑仔店老闆和寄養在他家的小男孩,三丁目的鄰里巷弄間上演著一幕幕純樸敦厚的悲歡離合,在那個電視和冰箱剛剛問世的五○年代,在那個好人總是純真、壞人也不會太壞的美好時代,一切都溫暖地令人動容。

觀後感:
每一個年代,都有值得留念的時刻,每個年代,更有充滿讓人感人流淚的故事。

本片算是一部非常日本的電影,從片名【Always幸福的三丁目】中的三丁目,指著位於東京三丁目的地名,開門見山就說明電影故事發生在東京的故事,而故事背景不是放在現代,而是卻是發生在昭和33年,也就是1958年(民國47年)。日本戰敗的陰影已經消褪。東京鐵塔的興建與完工,象徵了一個新的開始;然而舊世界的某些美好質地,依然還被保留到這個時代。

劇情以多線故事發展,最後將交織成一個感人的故事,而片子充滿濃濃復古情懷,這足夠稱上是一部「懷舊」的電影,但「懷舊」並不等同「過氣」,一種歷史的遺跡,人民的歲月,時光的倒流,街景、服裝、造型、生活模式、甚至連講話的方式都非常到味,導演山崎貴巧妙運用最先進的VFX技術,精準重現昭和三○年代充滿懷舊風情的舊城街景,細膩刻劃小人物純真質樸的真摯情感。

片中人物的關係愈見密切,觀眾也隨之攪進那個時代的氛圍裡,除了對當時的人們初見冰箱、電視的興奮表情不禁莞爾外,更對舊日社群雞犬相聞的情誼,以及樸實的價值觀,油然生出一股羨慕與感動,這是現代社會已經看不到的現象了,目前台灣處於非常動亂的時代,政黨間的鬥爭,已成為連續劇般的戲碼,民生問題只是嘴巴的籌碼,選舉的活動只是黑吃黑的活動,而教育程度讓人擔憂,政府官員無知的政策,衝擊了未來主人翁的未來,治安更是讓人不敢領教,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現在社會,彷彿自身為城市叢林中,兇禽惡獸虎視眈眈下的肥羊,怎麼叫人不害怕。

導演似乎也意味著現代社會的冷漠和腐敗,利用昭和時期美好的時光所帶來的人的團結和善良,來治療這個漸漸病態沒有人情味的當下,有如一個召喚儀式,喚回了那個美好傳統轉向文明進步的交界點,在我們預知未來的情況下,片中人的可愛與樂觀,遂化為一種難以抗拒的鄉愁。

2007/07/23

杀手阿一(Ichi The Killer)(2002)-(台譯:殺手阿一)觀後感

劇情簡介;
片中的新宿是日本最黑暗混亂的地方之一,坐落于新宿歌舞伎町的民宿大廈,這裏被稱為“流氓公寓”。黑社會組織安生組的老大安生芳雄與情婦及一億日圓現金失蹤後,流氓公寓每天都有黑道人被殺。誰都知道,這其中一定是一宗黑吃黑的兇殺案。

只是,殺人者辦事不僅乾淨俐落,更刻意留下“一”字型的血痕。黑道上流傳很多令安生組丟臉的說法,這令組織內的人極度震怒,其中尤以武鬥派頭目垣原(淺野忠信飾)反應最為激烈。垣原是個迷戀“痛楚”的被虐狂,視虐待成狂的老大如神明一般,也因此極度崇拜他。垣原誤信退役江湖老鬼阿叔,擄劫了敵對幫派頭目,酷刑逼供,引起江湖風暴,令安生組進退失據。

原來,老頭兒就是兇殺案的幕後策劃,他為隱瞞Ichi身份,利用幫派間的猜疑,挑起連場黑幫大戰。安生組在連番殺戮後,才發現被老頭兒陷害,發誓要反轉整個新宿。垣原發現真相後決定“割舌”謝罪,沒料到他因“割舌”之痛而感到極度興奮,在場人仕反被嚇呆。安生組要員接連被殺,垣原從他們的恐怖死狀,感到一陣陣“痛”的快感,漸漸愛上了這位素未謀面的神秘殺手,等待交戰機會。老大情婦Karen(孫佳君飾)與阿叔相熟,並對垣原有好感。為了討好垣原,她不惜以身犯險。在阿叔幫助下,她一步步接近神秘殺手阿一。

觀後感:
如果對恐怖電影或是Cult Film有興趣的朋友,想必對以變態血腥聞名的,本片在香港當時上映時,還以發嘔吐袋入場做為噱頭的方式,悄悄為電影史上用血浸溼他的另類風光偉業!!

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演員,也就是在本片扮演垣原的淺野忠信,剛好某年金馬影展,恰好有他的主題系列電影,讓我更加認識這位怪咖演員和他的作品,碰巧他本人也剛好有來台演講及宣傳,更是讓我近距離目睹這位冰山酷男的英姿,講真的,他本人跟電影上好像沒啥大差別,一樣的距離一樣的氣味和孤獨感,默默的站在角落一點都不求鋒頭的態度,有點頹廢的長髮加上性格的臉龐,而一身綠的軍式裝扮,真是讓人不多看他一眼也難!

曾經被2002年時代雜誌亞洲版封面人物,而外表一副讓人覺得酷到不行的東京狂人,淺野忠信為自己塑造了飾演適應不良的壞男孩名聲。而他曾被日本票選喜愛的(社會邊緣化)人選,「太多跟他一起工作的明星都想著惟一勝過他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努力的去表演,」殺手阿一 的導演三池說。他的忠告是:「別試想在演技上勝過淺野,那是永遠不可能的。」可見演技對他來說,如生活一樣的態度!!

實際上,再看本片電影時,最好做好考驗神經極限思想準備,想必會有一場腥風血雨的洗禮。本片雖然故事內容乍看下好像跟一般的黑社會電影差不多劇情,可是我認為如果一定要把它歸為黑道作品(導演三池崇史認為這是一部愛情作品,怪怪的~),應該加上“很變態”或是“很噁心”的定語。說的形象一點,看過的電影的人應該知道,從頭到尾到處流淌著三種不同的液體,數量最多的血液,其次是精液,再次是淚水….血柱噴濺,開腸破肚只是最低級別,個人偏愛電影中拷問場面,所以從來沒有爽利痛快的把人大卸八塊,多是那種讓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虐殺,如將人背後用勾子勾入皮膚,整個人的重量落在後面勾著他皮膚得鐵勾上,加上用鐵針穿刺他的臉,並不是這樣就罷休,還將熱騰騰的熱油往他被後倒,彷彿像人間煉獄吧!還有一幕就是淺野忠信所扮演的垣原,因為他誤抓人私自用刑贖罪,就硬生生的拿起利刀,往他的舌頭割去,慢慢切慢慢割,好不容易將他舌頭一小段切下,而且還從容不迫地接起手機講電話,哇勒!真是讓人傻眼的鏡頭!

電影裡,充滿背反設定,讓情節張力十足。垣原看來清秀氣質,說話不溫不火,而片中染一頭金髮,嘴巴旁有兩道裂痕,用別針將他別起來,而滿臉的刀疤,穿著十分亮眼,但個性卻完全180度顛倒,甚至冷淡到一種讓人害怕得地步,本片他都沒大聲說過話,其中一幕讓我嚇到了,就是他們要去抓殺手阿一時,有位小弟白目就跟著他後面要準備跟隨去,後來垣原忽然冷冷的看他,冒出一句話:「誰叫你去,有人叫你跟去嗎?」冷冷地對那位小弟,真是讓人嚇呆了;懲治他人的手法卻兇殘暴捩,偏好以鋼針刺扎別人肉體,看他受苦慘叫。對自己同樣不留餘地,可以人前引刀切舌謝罪,面不改色。這樣的人,個人以為是個嗜好暴力的變態病患。沒想到居然是個被虐狂,終身只為追求被人凌遲致死的恐怖快感!而片中大量出現奇怪的腳色設定,彷彿看了一場畸形人物的嘉年華舞會,如殺手阿一,應該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彪形大漢。可是真實身分,卻只是個平時懦弱無能的飯店小弟。私下練就以黑靴腳刀斬人立決的武術。看似猥瑣弱小的皮條客,似乎只會利用善良的阿一來代客殺人賺取暴利。孰不知衣服拉開,竟有一身健美肌肉,可以在電影鏡頭前,不留情把人的頭顱扭斷!還有一對雙胞胎警員,一副色咪咪的雙眼,而說話常常搞無厘頭得兩兄弟互對話,而最妙的是辦案時,戴上狗耳朵的頭罩,以聞妓女下體而可以知道她男友的下落,讓人咋舌!!

劇中許多常被人視為非人道的行為,卻能在本片毫不修飾的演出,或視為是一種公式般的進行,如強暴、SM、凌虐、家暴、偷情、殺害或是自瀆的畫面,縱使電影情節難免有牽強之處,《殺手阿一》的分場運鏡,緊湊快速,血腥場面接二連三。在電腦繪圖的技術下,看來寫實逼真。暴力之外,種種背反卻合乎情理的設定,不止讓讀者驚呼連連,沈思討論空間也是廣大深邃。

本片我原不相信,一部可以讓我滿嘴乾澀無法言語。雖然是晴朗秋日午後,心頭沈鬱直直壓落。聽說在香港,為了能夠公映,電影剪掉了不少鏡頭才達到了三級片要求(所以港版的DVD也剪了),但這部電影創作,我認為的確可以成為日後無可取代的經典。正如前面所說的,當初電影公映時,三池崇史聲稱這是一部有關愛情的電影,“其溫馨可愛的一面堪與迪士尼的動畫片中的小鹿斑比相比” 不管他形容是否跟你想像中是否有些出入,但相信我要見到這樣一部暴力血腥至極、卻又引人反芻沈思的片子不多了!!快找來看吧,這是血肉料理組成的玫瑰花啊。



2007/07/22

Shutter(2004)- (台譯:鬼影)(泰)觀後感

如果,要我推薦一部目前亞洲比較恐怖電影,我會推薦-鬼影 Shutter

劇情簡介:
25歲的泰國攝影師阿東Tun與女友真Jane與友人喝酒後,二人駕車歸家途中,不慎把一名女子撞倒,車子失控繼而撞上路旁的告示牌。不省人事的女子躺在路中心,但此時後面已有車輛駛至,二人沒有下車探視傷者,反而選擇趕緊駕車逃離現場。

可是意外發生後,離奇怪事就接踵而來,阿東Tun發現他拍攝的照片中出現一些靈異的光芒及影像,開始時他以爲只是拍攝失誤,後來他仔細查證後,意識到照片中的神秘影像與被他們撞倒的女子容貌相似,與此同時,阿東Tun不但做惡夢,頸部也出現莫名其妙的痛楚。

隔天阿東Tun與女友決定再到意外現場,但二人並沒有發現被撞女子的屍體,現場的一名工人也告知他們意外中並無任何人受傷,可是鬼魂似乎一直陰魂不散,不斷纏擾著二人,而且他們的朋友更奇怪地一個一個相繼自殺身亡。另一方面,Jane覺得事有蹊蹺,決定深入調查,最終竟發現這一切怪事都是由其男友而起……

觀後感:
從《咒怨》開始引爆的亞洲恐怖片熱潮(雖然不是很喜歡看亞洲恐怖片,但還是會注意),吸引了手腳快的韓國影壇跟進,《鬼鈴》、《鬼鏡》、《鬼魅》都是代表作,香港也交出了成績不俗的《見鬼》或是《異度空間》,就只有台灣電影工作者還傻呼呼呆在原地,還在那邊滿腦子「以文載道」混不出個名堂也填不飽肚子。反而泰國電影工業來了部《鬼影》,在這波亞洲恐怖片熱潮也搶下灘頭堡。

在電影拍攝的技術上,《鬼影》其實比你看過許多日韓恐怖片都包裝精緻,論攝影的打光、音效剪輯等等,都超越了《咒怨》《鬼鈴》,更適合當作亞洲恐怖片研究的範本。它完全繼承了這類型電影的必備公式:主角發生意外→產生撞鬼後遺症→主角鐵齒不信→繼續三番兩次撞鬼→終於鼓起勇氣調查→發現真相倒抽一口氣→ 跟鬼怪的正面衝突→一切平息→結尾大逆轉。更重要的是,《鬼影》在執行這些公式時,不會像其他日韓恐怖片,一昧泡製鬼怪出沒高潮,而忽略人物之間的彼此關係。既然錄影帶可以鬧鬼、手機可以接到陰間的電話,《鬼影》的靈異照片也是一個我們本來就耳熟能詳的鬧鬼玩意。這部片更出現了以前臺視「玫瑰之夜」就報導過的靈異照片,只能說本片的製作群非常的認真,做足了功課。

這部片唯一的缺點跟麻煩是,當它精準執行亞洲恐怖片類型的公式時,讓觀眾少了點意外的樂趣。雖然它不像日韓恐怖片硬塞些無關緊要的人物,好不斷地撞鬼(然後製造些死法奇慘的掛點,硬嚇人),卻有很多主角不斷做惡夢的片段(就是那些好嚇人的片段竟然都是作夢──哎喲!),鬼怪的造型也非常的「貞子」。這點已經變成該類型電影的一大濫觴,試想,如果不是「貞子」般被丟入井裡的死法,為何這些鬼要像她那樣子出沒?有些鬼片的死者死的時候還是短髮,作鬼回來報仇時卻變成長髮,這就是完全在模仿而沒有用心思考對應邏輯,覺得好笑。

攝影器材可以拍攝到鬼嗎﹖經常有人提出這類疑問。其實問題是世上到底有沒有鬼﹖如果真有,那就神出鬼沒,可以在攝影、錄影成電腦上顯現。自從發明攝影術以來,便不斷有「鬼照片」傳聞,聲稱拍到鬼影。但稍有科學理智者都可以指出只是誤會、錯模、或故意偽造,不能證明鬼的存在。

這類撞鬼題材,照例俗套地炮製,幸而此片大致上顧及常情常理,還諷刺傳媒常常自製鬼照片,去搞噱頭,做生意。並拍出女主角受良心譴責,與攝影師男友去調查當晚是否撞死女子,設法補救。

片中沒有動不動便亂搞恐怖核突,而逐步揭發男主角讀大學時一段秘密戀情,這裡讓我想到一部電影”異度空間”有類似的劇情,使劇情愈來愈不簡單,引起多重轉折,增添人情悲劇性。全片有前後呼應的伏筆,奇峰逆轉的演變,鬧鬼方式也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招數,廁所「鬼手」就頗妙,翻動一疊相片顯出鬼影移動,則活用「原始動畫」。結尾還有絕招,顯出冤有頭債有主,鬼不會隨便害人,但如果人有罪孽,就要永遠背負,很沈重。

泰國電影注重實效,而在電影類型中,最能以小搏大,出奇制勝的無非就是情色和恐怖,於是我們瞭解國內觀衆接受泰國電影也就從了《晚孃》和鱷魚人靈虎靈蛇之類的電影開始,雖然說這種方法並非一種長久之計,但它收到的效果在短時間內的確是又快又好。

2007/07/21

Videodrome(1983) - (台譯: 錄影帶謀殺案)觀後感

劇情簡介:
《錄影帶謀殺案》故事的情節是以色情影片開始。在專門播放色情與暴力影片的市民電視公司(Civic TV)擔任經理職務的麥斯在收集各地色情影片時,無意間截收到一小段衛星視訊,內容是在第三世界的場景中進行的極其寫實的S/M色情影片《電視競技場》(Videodrome,也是電影的英文片名)。

麥斯立即被如此赤裸裸的色情與暴力所吸引,並設法取得。從那時候開始麥斯變進入了一連串匪夷所思的經歷。首先他新識的女友妮琪即是一位喜好被虐的電台主播,看了《電視競技場》後即前去應徵而後失蹤。(「這種影片是專門為我製作的」她說。)另一方面,麥斯開始在生活中產生幻覺,漸漸無法分辨真實與幻境。

在他追查影片的來源過程中才得知,原來有位歐布萊恩博士(Dr. O'Blivion,遺忘博士?)發明了一種電視訊號可以配合電視節目傳送,並使觀看者產生幻覺,進而腦中長瘤變成他所謂的「新肉體」("new flesh"),藉此徹底改變世界的真實。然而此一訊號卻被合作的另一個團體「奇觀光學」公司所奪去,本人亦被殺害,只留下女兒繼續透過他錄製的影帶經營類似基督教救世軍的「陰極射線傳道會」(Cathode Ray Mission)。

另一個團體則發現北美以外的國家日益強大,北美卻因為沈溺於色情與暴力的影片中而軟弱,因此意圖透過《電視競技場》來傳送訊號,逐漸消滅社會中貪看色情與暴力的不良人民。麥斯就在這二股各具「陰謀」的勢力——一似宗教式狂熱「傳教」,一似法西斯集式「肅清」——之間被控制,成為殺手。最後在不知何處可去的情況下,受誘導舉槍自盡。

觀後感:
David Cronenberg可以說是當今加拿大最重要且負盛名的導演。自他一九七五年的第一部長片Shivers開始,他即以自己特異的風格,逐漸在票房與聲譽均獲得國內外素的肯定,並且由於他對於創作自由的堅持,開創他與眾不同獨特的恐怖片風格。他早期的影片刻意傾向於恐怖片的類型,描寫現代科技逐漸融/蝕入日常生活後可能引發的「恐怖」結果,因而往往也混合科幻電影的類型,創造出十分迴異於美國好萊塢類型片的風格,成為作者電影研究的對象。David Cronenberg也因而被喻為是將原本以奇觀(spectacle)為主的恐怖片類型複雜化與深度化的第一人。

透過對於David Cronenberg電影敘事結構的研究,指出典型的 Cronenberg恐怖/科幻片中「怪物」並不像一般恐怖片一樣是與社會對立的他者(如屍、鬼等來自黑暗深層的惡魔),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特別是不斷在重塑個人(消費者)身體的新科技。例如,在The Brood(1979)中,精神分析導致曾於兒時受虐的母親,將她的憤怒情緒化為兇殘的小孩生產出來為她復仇;在Scanners(1980)中,孕婦使用的安定劑造成「掃描人」的產生,其所具有控制他人腦波的能力幾乎成為能夠統治人類的超級暴君;《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1982)中,電視將觀眾變成如機器人般的暗殺工具;《變蠅人》(The Fly,1986)中,科學家發明的遠距傳輸器,不小心將自己在傳輸試驗中和蒼蠅融合,甚至與機器相混,而慢慢演變成一個難以辨識的蒼蠅/機器/人,最後痛苦而亡;或是最近一部《超速性快感》(Crash1996)裡,汽車完全控制片中人物的生活與慾望。這些人物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身體都是經過科技的加工製造,成為所謂的「科技的身體」。David Cronenberg所刻劃的恐怖就是在他們身體上因為科技介入而產生的無可挽回的不良結果。

個人還滿喜歡導演利用人類的狹小的心態,濫用科技或介紹人類依靠電子產物的迷失,所產生的不堪設想的後果和結局,充滿警惕效果的意函,本片在個人(慾望)、集團(本片中以兩個理念相互對立的媒體集團為代表)與電子媒體三方面開始複雜又多面向的衝突與辯證。當然,個人被電子媒體所誘惑而沈迷,是本片最明顯的警訊,但導演的意圖並不只是如此:我們看到主導整個「電視競技場」陰謀的奇觀光學公司泛道德法西斯的肅殺,比起他們譴責的色情/暴力影片更可怕更危險;我們也看見另一個將電子媒體視為傳道救世工具的團體,那種宗教狂熱的盲目……

現在媒體的氾濫和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不管是電視或是網路,各式各樣的內容如腐爛的肉體,而無數的蒼蠅似乎如媒體般,將他們咀嚼並帶到我們的眼中,而人類的眼睛卻成為純粹接受的感應器,已經沒有辯解正確的方向和對錯,而讓主角變成恐怖的喪失人性的殺人狂,其實現在的電視內容跟新聞媒體的報導,就好比本片的"Videodrome",以腥煽色大量撥放讓人提起視覺神經的內容,可是卻少了一些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的真實事件,而人們也愚昧的接受和吸收,本末倒置的模仿和學習,讓整個社會變成病態的組織,自殺、或是、槍殺、色情事件頻傳,我覺得大量播送的媒體就像兇手般的將他傳植入到每個人的大腦裡,最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對同樣的電子訊息會有什麼反應?會造成身心的怎樣變化?完全負面的訊息一定對每個人帶來完全負面的後果嗎?

本片的特效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如彷彿女性性器官的肚子或是向寄生獸般長出分肢的手槍,還有電視機延生出來的畫面和蠕動的桌面,都非常的有趣跟其代表的意義和隱喻!也曾經有人說,看David Cronenberg的電影最好不要吃東西,因為大量的肉體變形或是血肉糢糊的鏡頭,包你十分難入口你的食物!

值得一題的是,其中涉及的日本文化也是有趣的,那個玩偶裡裝的角公子表達了東方情慾的私密性,David Cronenberg對於攝影從來是有所追求的,有些空鏡頭刻意表現了柱狀物的隆起,充滿著色情的隱喻。而片中貧民區的老人們聚在一起看色情電視的場景也征實了人類本原的需求!

導演以這樣一個電影反應這個世界已經為媒體暴力(其後的強勢集團)佔有,普通人深陷其中(腦瘤的隱喻)無力自拔,我們被影像的幻覺所控制!導演憂患與此,也讓觀眾不寒而慄!導演借了電視描繪了人類可怖的未來,我們都時一樣,站在街口,誰也不是?!他通過劇中人哈蘭說:我們進入了新的野蠻人時代。叢林,是不需要溫文爾雅的。

2007/07/20

El Espinazo del Diablo(2001):(台譯:鬼童院)觀後感

劇情簡介:
西班牙內戰末期,法西斯分子佔上風,偏僻處有一間專收容左派分子遺孤的孤兒院,新入院的男童Carlos被安排睡在山迪睡過的床。Santi已死,大家有時看到他的鬼魂,有時聽到他的嘆息。Jacinto小時也是孤兒,現在是孤兒院的雜工。打理孤兒院的是一位老醫生和寡婦卡門,還有俏女傭Conchita。Jacinto既是Conchita的男友,同時搭上卡門。Carlos遇上Santi鬼魂,從而揭發一段可怕秘密……

觀後感:
西班牙出品的靈異驚悚片,但除了講孤兒院的靈異事件外,孤兒院院內陰森空曠的環境及內藏的可怕秘密更是引人入勝,片中 "嘆息者"Santi,在故事中扮演著穿針引線的角色,他沒有特別嚇人奪魄的演出,只有隱隱的出現,再者幽幽的現身,只有和Carlos有直接的接觸,告訴Carlos他們未來殘酷的命運。

這部片也可以當做寫實的戰爭遺孤求生劇,相當寫實無情,看見被Jacinto無情炸死的孤兒院童,心中不免一陣徹痛...當中出穿差許多經典對白,場景的安排調停也充滿著意象(如Santi死的當晚,空中落下的未爆彈,就好似Santi的墓碑一般...)在某種程度上,此片可以跟宮崎駿的《螢火蟲之墓》做比較,不過論真實情感的表達及戰亂的摧殘……,《鬼童院》沒有《螢火蟲之墓》的催淚和濫情,它帶給你極寫實的戰爭殘酷,與人比幽靈更駭人的蘊含義意。

讓這個故事變有趣的是一開始就出現的鬼童。孤兒院裡死去的小孩子,頭上的傷口流出殷紅的血跡,因為最後沉在了水塘底,鬼的形象總被籠罩在一片閃著隱隱金光的水霧裡,紅色的血在光影裡變成一片迷濛的紅色雲霞,從傷口裡不停冒出來,向上飄升,輕若煙,紅似山茶爛漫。與這樣詭異而絢麗的魔童形象相搭配的,還有孤兒院院裡半掩在土裡的巨大炸彈,就那麼莫名其妙的戳在空地上,小孩子們交頭接耳的說那炸彈是活的,鬼童就藏在裡面。

與場景和形象的不可思議相對照,故事情節的發展也一波三折,表面的荒誕之下一切又都有條有理,前後依托。老教授隔著牆壁給斷腿的女校長念美麗的詩句,Jacinto貪婪的目光總離不開保險箱裡那些金條,主人公Carlos對鬼童又好奇又害怕,追著濕漉漉的腳印,發現孤兒院裡一個又一個秘密……

電影開場第一句話說:「什麼是鬼?一個注定不斷重複的悲劇?一個痛苦的瞬間,也許,雖死猶生。一種被時間凝固的情感,如同一張褪色的照片,如同琥珀裡那只飛蟲。」這樣充滿詩意的強烈的憂傷。

2007/07/19

Sleepy Hollow(1999)-(台譯:斷頭谷)觀後感

劇情簡介:
改編自美國鄉間的經典故事斷頭谷傳奇,《斷頭谷》一片發生於1799年,紐約青年警官伊奇博德-克瑞恩(超帥氣的Johnny Deep所飾演)自以為是紐約首屈一指的警探,對他不以為然的年長警官們搬出了懸而未結的睡谷無頭騎士案措其銳氣:除非克瑞恩能將睡谷無頭騎士兇殺案查個水落石出,並使兇殺案不再發生,否則其「紐約神探」的稱號便名不符實。在眾人的激將下,克瑞恩開始向傳說中無頭騎士經常出沒的睡谷進發......

觀後感:
《斷頭谷》中的無頭騎士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經在迪士尼卡通中也出現(我第一次接觸斷頭谷也就是看小時後看卡通所了解的),片中的男主角伊卡布克萊恩則是一個同時走在時代尖端也是一個思想落伍的人物,伊卡布的個性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他是一個活在自己腦裡的人物,彷彿有點暗諷當時美國的社會風氣和問題,有點故步自封,自以為是的在自己領域中求格成就感,卻不接受其他領域的專業,相對於一個無頭騎士就是非常鮮活的象徵。

這次《斷頭谷》從鄉間傳說被搬上了大銀幕,影片忠實地再現了原著的風采,影片把恐怖、夢幻、浪漫等等非凡的特性混合起來,產生出令人驚心動魄的銀幕效果。首先要講的是,此片的美術設計十分出色。服裝及角色設計、配樂也能帶出兩個世紀前的那種感覺來,扣人心弦。

全片的用色都十分黯淡,人物服裝和造型都十分講究及華麗,保留17世紀的浪漫主義風格的鋪漫,而加上原本就是一個藝術品的Johnny Deep所飾演,精緻及帶有一些些憂鬱的臉龐,讓整個藝術指數增加不少,而本片的基調掌握的非常出色,以灰灰暗暗的色調統一了本片的色彩,如面無血色,或是冬天光禿的森林拍得極為淒涼和成天迷迷濛濛濃霧佈蓋的小村落亦十分荒蕪和冷漠,場景感染力頗強,而本片的電腦特效部分也是佔了很大比例的功勞,如讓人覺得陰沉沉的村落和濃霧,都是利用電腦的特效所塑造出來的,真實的將傳說中的情景,化為神奇的呈現在銀幕上!

為了逼真地表現電影的恐怖氣氛,化妝師力求用上不同的最新化妝效果,並發掘出戲裡人物不同尋常的死樣,例如:而本片導演要求具有獨特風格的斬首場面,那就意味著被砍下的頭並不會那樣輕易地落地,還得在斧頭上漂亮地轉三四個圈或是黏在脖子上搖搖欲墬的畫面,讓人覺得製片的用心處。

此外如果不以影片方式來看待本片,將本片每一幕影格額外取出欣賞,每一慕都堪稱是一副副的美麗藝術品。而本片最後大團圓時回復比較鮮艷的畫面,跟之前的色系完全不一樣,則令人有雨過天情,重見光明之感。 論故事本身亦頗為有趣,雖然電影的氣氛十分灰暗,但是處處都表現出不少黑色幽默的地方,其中以Johnny Deep的角色設計得比較有趣,表情動作怪怪地有時好像不太可靠,但是在關鍵場合卻能表現出色,角色設計甚為討好。其中有一段我認為最為好笑,就是Johnny Deep手持難以名狀的工具解剖,卻被死屍的血噴得滿臉都是,而還要故意裝為正經的模樣,幽了觀眾一默,叫人難以忍俊。

兜兜轉轉的劇情其實蠻大路,伏線埋得太明顯,老早就讓人猜到了。結尾藉無頭騎士收拾兇手的手法過於求其,有點草草收場之感。影片的題旨只是純粹交代一個幻想故事,一切宗教、人情、理智等牽涉的範圍皆沒有甚麼深入的刻畫。





2007/07/18

Wolfen(1981)-(台譯:狼人就在你身邊)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名政客和妻子夥同司機同時離奇遇害死亡,雖有多名可能的嫌犯,然而在現場卻發現許多難以解釋的疑點,死者的屍首皆有疑似遭動物撕咬的痕跡,一位市警下此一樁疑雲密佈的連續兇殺案,發現受害者卻似乎死於沒有特殊目的的兇手手下,警員已非傳統的程序,調查這種超自然的謀殺的現象,而發現兇手竟可以聽見人眨眼的聲音,而殺人時更能讓受害者無法叫出聲音……

在鍥而不捨的調查下,他循線追查到一群在鋼鐵廠工作的印地安人身上,這些離奇命案和他們又有何關聯呢?

觀後感:
本片開頭就可以看到一對甜蜜的情侶在美麗的公園嬉戲,不免讓人也融入那種熱戀中甜蜜的感覺,戀愛總是令人忘卻身邊的事物,在沒有警覺之下,血公四濺,這對情侶的腦袋已經分家了,血淋淋討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為此揭開恐怖的序幕。員警開始追查這起離奇兇殺案,他們發現到很多奇特的線索,例如:巫毒教,狼毛。

這部恐怖片跟一般的偵探片手法類是,主要也是描述探員追查兇手下落,所展開的種種冒險,跟緊張刺激的追查過程,然而這部片追加了很多恐怖片的要素,奇異的線索,兇殘的死法,還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舉止。這些奇異的東西,常常會混熬賞片者的想法,至少我就被騙了,兇手真的不好猜到說,裡面探員懷疑兇手類型有數種:狼人、恐怖份子、印地安人、醉漢……

本片其實不算是一部真正純種道地的狼人恐怖電影,在80年代初期,由【The Howling狼嚎3聲】【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美國狼人在倫敦】等經典狼人電影的推出,帶動80年代的恐怖狼人電影的新浪潮和衝擊,因為,在80年代之前,狼人的題材已經了無新意,公式化的劇情加上不符合年輕人的幻境情節,刻版的手法和走向,觀眾已經對老套的劇情提不起興致,而到了80年代可說是恐怖電影的大雜燴年代,在各種題材中,加入更多元素和拍攝手法,讓已經老到不行的狼人電影題材注入一股強心針,讓狼人電影鹹魚翻身,成為80年代恐怖電影的重要一環,之後狼人片有雨後春筍般的推出,而都有不錯的迴響和票房,其中不只有前面那兩部值得稱讚的作品,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本片算是其中一部泛泛之作。

本片利用很多手法來隱喻這個已經生病的社會和人類,片中大量的利用以狼人的第一視角的角度觀察人類和被破壞的環境,色彩有點簡色效果(就是將顏色原本可能是全彩的色彩,變成只有5個顏色或是更少顏色去構成,讓畫面有點變成圖案化)卻又有絢麗的顏色搭配,似乎代表的已經病態的社會,以野生的生物以眼裡看看來,扭曲不真實,顯的更加諷刺及嘲諷,而片中狼人所殺害的那些人,正都是破壞這些環境的罪傀禍首,如建設公司的老闆,似乎在像世人宣示和警惕,這個環境不是只有人類專屬!

片中狼的形象是代表大自然的反撲和痛苦的化身,也可說是自然界野性的力量,自然界用狼來製造恐慌,無疑是警告人類過度的摧殘大自然只會自食其果,本片講了一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似乎可以當作本片的主旨和想傳達的精神『人類被生命無情的摧殘,而地球也被人類相同的方式摧殘,而有時候人類的自大,卻造成一些不可收拾的後果』,我常常在想,這個世界或是宇宙,人類的地位真的太過於渺小,可是,人類卻偏偏喜歡利用自己狹隘的知識思想範圍,去詮釋一些自己科技技術沒辦法認同的事件,或不相信有外星人之類的事件,我認為太過於封閉和自我安慰了!

電影預告

2007/07/17

Shadow of the Vampire(2000)-(台譯: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21年默片時期,德國最重要的導演F.W.穆瑙,決定將【吸血鬼】(Nosferatu)改編上大銀幕,並捨棄二○年代德國電影界以片廠搭景的拍攝方式,在完成開場女主角葛莉塔的片段後,便帶著大批人員與器材,遠赴捷克出外景,與飾演吸血鬼歐洛伯爵的另一位男演員在當地會合。

沒人知道這位扮演歐洛伯爵的麥斯許瑞克到底是誰,只聽說穆瑙由劇場界發掘這位演員,他枯槁、眼眶深凹、牙齒暴凸、肩聳背彎尖耳,與吸血鬼極為相似,遠超過眾人所能想像,還是個極端服膺大師史坦斯拉汶斯基「方法表演」的表演藝術家。他老早就住進捷克古堡,遵循吸血鬼的方式生活,從思想到形態外貌,都務求能如一隻不折不扣的吸血鬼。

當晚,攝影師莫名其妙病倒……第二天,勉強拍了一場古堡內簽約的戲後,攝影師幾乎喪命。最後,全體人員搭機來到一座小島,和女主角葛莉塔會合,準備拍攝最後一場戲。這場戲正是穆瑙允諾給予麥斯史瑞克演出這部影片的酬勞——不朽的生命,與美麗女主角葛莉塔的脖子……
在這部偉大經典中,這一刻起,幻影開始走向真實……

觀後感:
【吸血鬼】(Nosferatu)是德國電影大師穆瑙1921年的名作,最初的改編藍本是著名布萊姆·斯托克的小說【吸血鬼德古拉】,但因為斯托克的遺孀不願意出讓版權並威脅如果穆瑙開拍此片將提出上訴,穆瑙不得不將吸血鬼的名字改為【吸血鬼】(Nosferatu),影片拍攝完成後引起轟動,並因強烈地暗喻了當時德國現狀和出色的場面調度而名垂影史,【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就是以此片的拍攝過程為故事的。

該片以虛構的經典恐怖片【吸血鬼】(Nosferatu)的拍攝過程為題材,並將傳統的吸血鬼角色溶入其中,奇特的劇情大大掩飾了內容中的荒誕成分,使影片具有了相當的觀賞性。在拍攝手法上,大量的黑白影像將傳統蒙太奇的記實特點充分表現出來,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至於影片的最大懸念:麥斯史瑞克到底是一個被其所扮演的角色迷惑而深信自己是吸血鬼還是他真的是個吸血鬼,影片最終也沒有為我們揭開謎底,而是留給觀眾足夠的空間去想像。

1922年【吸血鬼】(Nosferatu)的主演麥斯史瑞克由於外形古怪:光頭、蝠耳、慘白臉,平日形象即讓人不寒而慄,因此有傳說他本人就是個吸血鬼,所以扮演此角才如此傳神。原以為只是影史逸聞,但沒想到【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正沿著這條路子而來。在片中,麥斯史瑞克被設計成一個真正吸血鬼,茂瑙為了找他出演諾斯費拉圖而不惜用人的性命與之交換。

影片的編導努力地要讓我們相信劇情片【吸血鬼】(Nosferatu)其實是一部半紀錄片,因為在影片的高潮段落即【吸血鬼】片的最經典段落愛倫犧牲自己讓吸血鬼留到天明時是在穆瑙給女演員注射鴉片和吸血鬼真的把製片、女演員和攝影殺害的情況下拍攝完成的。不論這樣的描寫是否有事實根據,單從觀眾的角度,沒有一個影迷會相信一部經典作品是在如此的情況下誕生的。編導如果真的想以此來挑戰觀眾認知的話,那他們自己首先就已經失去了理智。電影雖說是造夢工具,但如真的有人對你說【400擊】是導演被外星人催眠下拍攝的,那簡直是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自我混亂了。

電影的迷人魅力,很大一部份來自於「豐富的想像力」。因此,一個創新的故事,或是一些出奇制勝的意念,總是會先入為主地令人感到興奮,渴望一窺究竟。然而,很多構想不俗的電影,卻令觀眾在看過以後產生「見面不如聞名」的失落感。其間的落差,來自電影製作者在將虛擬意念落實為具體畫面時的執行功力不足,【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正是這樣的一個鮮明例子。初聽本片的故事劇情時,的確令人興奮莫名:默片時代的德國大導演穆瑙為了追求藝術上的突破,竟然找了一個真的吸血鬼來扮演【吸血鬼】片中的卓古拉伯爵。他們之間本來有個約定,吸血鬼幫穆瑙完成影片的拍攝之後,他就將女主角讓吸血鬼吸血,不料吸血鬼不遵守合約規定,受不住鮮血的引誘,提早就吸了攝影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血。

這個故事對某些藝術家的「偏執狂心態」作出了一個極端而有趣的反映。在這些所謂「藝術至上」的藝術家心目中,人命根本比不上他的作品重要。因此,穆瑙會將女主角的血作為交換條件,引誘吸血鬼參加影片的演出。其實,他有什麼資格這樣做呢?萬一穆瑙拿別人的生命作賭注拍出來的影片只不過是一部事與願違的平凡之作,那麼女主角豈不是更加死得不明不白?

因為本片的關係,讓我聯想到前陣子,台灣有某個藝術大學的學生和老師,一昧想體驗死亡的痛苦和經驗,而衝動的在學校買了一付真實的棺材,並將同學躺入棺材,更離譜的是還要埋在地下3天,雖然沒有發生其他意外,可是卻讓我有一點感想,或許我該佩服他們的專業精神和那種我沒有的衝動和瘋狂,可是我卻心中竊笑著愚蠢和不可思議的沒思考性行為,想請問他們,這樣做有啥意義?跟人家分享她們在棺材內渡過漫長的3天中,所體驗出死亡的孤獨和遙遠,但可是你畢竟不是真實死亡,也不是身體去體驗死亡的那種意境,而你只是被關在不到2坪的木箱子,要論死亡,有點說不過去吧!也許剛聽到這個訊息時,當夏真的有種吃驚的反映,可是過了幾分鐘後,開始浮現”蠢”的字樣,請問誰或將你那3天的棺材體驗當作是專業或是達人指標嗎?不會!如果,下次又有一位無聊人士挑戰你的3天,渡過4天,多你一天,那這樣的無謂比賽又有啥意義?你那3天又算啥?人家比你多一天,是否比你3天更有說服力的詮釋死亡的經驗?我只想說,為藝術而犧牲,不要一昧的想到「藝術至上」,想想你的藝術行為,帶給大家任何的感受吧!

2007/07/16

The Lost Boys(1987)- (台譯:粗野少年族)觀後感

劇情簡介:
該片講述是一位離婚的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山姆和麥克兄弟倆和母親搬到加州的小鎮後,發現該小鎮被一股神秘勢力所籠罩。兩個孩子中較大的一個麥克受到鎮上一幫進飛車黨吸血鬼的誘惑而成為其中一員,後來,也開始了晝伏夜出的詭異生活,幾個年輕人也隨著陷入危機。小的一個為了救哥哥與一對兄弟成為好友,並宣示成為自稱是吸血鬼獵人的新朋友聯合起來對付吸血鬼的故事。

觀後感:
〈粗野少年族〉塑造的是一群長著漂亮的頭髮騎著髒兮兮的摩托車的吸血鬼,跟以往我們在螢幕上所看到的吸血鬼也所出入,不過,那種憂鬱和高雅的氣質依舊,讓人看到不寒而慄,或許是要配合現在年輕人心態,不再是古板形象現身,改成被青少年青睞的搖滾人的模樣。基弗·蘇澤蘭扮演了群鬼之首—大衛。讓我們暫且忘記那些風格上滯重沉悶的東歐的吸血鬼,該片才是典型的給人強烈感官刺激的此類片中的佼佼者。片中的群鬼住在一個虛構的加利福尼亞名叫桑塔·卡拉的小鎮的懸崖邊一所廢棄的旅館裏,身裹黑色皮衣的大衛和他的手下每天晚上都出去“打獵”。至於嚇人的噱頭無非是在狂歡節上偷走嬰兒,吸食他們對手的血液和吸收長頭髮的新成員等等。

而本片也利用吸血鬼原型大加發揮、顛覆,成為青少年同儕認同、性啟蒙、代溝問題、愛滋病等議題的投影和隱喻。80年代,青少年問題或是最為嚴重,不管是毒品或是同儕間的信任或認同,都是當時青少年非常重視的問題!!

筆者覺的電影中有一部分,充滿疑問,就是本片一直強調某個意象和形象人物,甚至連歌曲都是經典迷幻樂團"The Doors"的歌和主唱的肖像,像吸血鬼的秘密基地牆上就有一張Jim Morrison 的海報,而連麥可最後變身後的髮型跟樣子都很有Jim Morrison 的影子,是不是有啥傳說或是特殊意思?讓筆者更對這位搖滾詩人添加許多猜測的聯想和幻想!我只知道在搖滾界中有3位名字都是 "J" 開頭的搖滾巨星,都是在27歲死亡,包括這位。

2007/07/15

The Net(1995) -(台譯: 網路上身)觀後感

劇情簡介:
是一部以人類過度依賴電腦,以至於和周圍環境嚴重隔離的故事架構而發展出來的驚悚片。

觀後感:
電影的整個發展基楚是建築在一的特別的女人身上,她幾乎足不出門,沒有半個朋友,若說有的話,就是她的心理醫生,但她也不是不問世事,她所有的工作、交際、購物………等都在電腦上解決。我不知道美國的電腦是否真的是這麼發達,不過我相信這樣的技術是不難作到的,電影中有一幕便是她從電腦中利用網路訂購披薩外送,直接解決晚餐。她的工作能力是被稱為電腦天才,是許多大的電腦公司想要納入的才女,再加上她擁有美麗的聲音,因此她是許多男士在網路上相繼想認識的對象。

但……似乎她有一個原則:她不願意被人看到或是認識,甚至連一個小小的晚餐她也不願意,在美國這一個開放的地方,她不渴望愛情嗎?不,她渴望,她心中有一個她要的理想標準,一個夢,可是基於某些理由,她寧可放棄這些可能會達成她的夢的機會。是什麼造成她那麼不願意去面對人?是網路真的太吸引人了?或是……有一些內心的因素(來自於人的)以至於她不願去面對的?我個人認為,是害怕接受現實,現實生活的理想對想是少之又少,而他寧願在虛擬的空間裡,與根本不知對象長怎樣的另一端IP使用者聊天和談心,是種逃避和不敢面對的一般人的心態,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和做法!

故事的發展便從這個女孩子身上開始。在美國,由於電腦的發達,每個人的名字及各式各樣的資料都是用電腦來登錄的。所以一個人如果要證明自己的身份,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從電腦上證明。但如果今天電腦出錯呢﹖或是有人偷偷把那些資料修改過呢?再加上現在的網路發達,幾乎每台電腦都是有連線的,因此一台錯掉,可能每一台都是錯的,或是藉著一台電腦就可以改其所有的電腦。想想看,一個女孩子,沒有任何朋友,可能唯一可以證明她的身份的是電腦,那如果電腦出錯呢?如果電腦上沒有她的名字呢?或是電腦上的她不是她呢?她是個才,有人會想取代她的位子,有人會想藉著她的名義去作一些事,有人會怕他從電腦上作壞事的時候被她抓到。因此這個「換名字」並把她根除的行動就這樣展開了。

如果你看過這部片子的話,你會發現其中的幾幕不斷的在重覆強調著:美國人相信的是什麼?是電腦!他們相信電腦是不會出錯的,是他們認定的標準。想想,在人性化系統不斷努力研發的今天,甚至我們更有一個期望,期望電腦有自我成長的能力與思考空間;期望它跟人一樣能思考、自主、是活的。再想想:一個活著的機器,再加上它的零件是可以不斷的更新的,換句話說,它是永遠不死的………。哇……一個會「不斷的成長」並且「永遠不死」的「活物」!這是什麼?美國人在相信的是什麼?

我們再把焦點放在女主角身上。她相信電腦嗎?我想她是的,可能還比一般人更是相信,因為電腦上是她的全部。她渴望愛嗎?她是的,電影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但她為何寧可選擇打發時間在電腦上Talk,而不願意跟實際的人溝通呢﹖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晚餐。我想,「她第一個上床的對象是『心理醫生』」,這是個很有趣的答案,為什麼她不是跟一般大學女孩一般,去跟她胡搞瞎搞的男朋友上床,而是她的「心理醫生」──電影中看起來矬矬呆呆的「心理醫生」呢?

她渴望被人瞭解,而心理醫生是最能夠瞭解她傾聽她的話的,與一般人不同。她被傷害過吧?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被傷害過吧?或許「父親在她幼年的離開」是她人生受傷的第一個開始?比起電腦來,她覺得真實的人是比較不瞭解她、傷害她的吧!比起電腦來,真實世界是給她比較少的安全感吧!她相信電腦、倚靠電腦;她害怕真人,排斥世界。然而她渴望愛。嗯……她是需要福音──使內心的傷害被撫平的,她需要福音──最真實的愛的源頭去醫平她的傷口,她需要被幫助去面對真實的人、真實的世界。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網路科技越來越發達,而無論是整個社會或社會中的組織、個人都越來越依賴資訊網路科技,在無形之中,此科技正漸漸地改變我們工作及生活的方式,且隨著網路空間的快速擴充與全球化連結,這個虛擬電腦網路空間,將令未來的人類,透過這個系統能共同建構一個理想的虛擬世界。但,資訊科技愈是發達,隱私的倫理議題就愈是層出不窮,網路規範與倫理將會犧牲網路社會的自由特質,因誤用或濫用網路自由所引起的網路倫理問題,如何消除這些障礙,及如何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將是一件高難度的藝術工作。網路是全球性的、無疆界的,只要你有本事,你就可以從網路上得到任何你想要的資料,但在使用這些資料的同時,請記得,網路也是有它的問題存在的,在安全性的考量下,應小心使用,否則哪天搞不好你就會成為下一個安琪拉。

2007/07/14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78) -(台譯: 變形邪魔)觀後感

劇情簡介:
近日,舊金山陸續發現許多市民表現失常,終日無精打彩,喪失本性,形同行屍走肉,令人不寒而慄。兩名保健調查員馬修和伊莉沙伯奉命調查,發現背後隱藏著驚世大陰謀。原來外星人企圖入侵地球,利用神秘的植物種入人類體內,霸佔人類的軀體與靈魂。馬修為找出抗衡此奪命花的方法,竟蓄意讓牠入侵其體內…一場驚慄的“自我”鬥爭隨即展開,究竟他倆能否成功找出破解方法,拯救全人類呢?

觀後感:
這部片至少有兩個以上的版本,筆者看的是 1978 年的重拍版(更早的同名版本是 1956 年拍的,在 1993 年還有另一個叫『The Body Snatchers』的版本),而「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台灣譯名叫「變形邪魔」,故事主要是描述某種來自外太空的生物降落地球,以莢狀植物的樣子出現,成長開花之後會生出人形,進而趁人入睡時取而代之。(這3個版本都值得推薦大家去看,本系列在美國科幻電影史上佔有非常大的地位)

本片一開場,太空外來的不明生物,隨著電影沉重的配樂,有如任務般的漂向地球開始,先讓魔種隨著大雨降臨地球,然後魔種開花,片頭淡出,女主角路過花甫摘下花蕾嗅了一下,孩子們也發現了,紛紛摘下花兒,鏡頭在這時間移向在公園盪鞦韆的神父,隨著鞦韆來回搖晃,世界好像在這時候變得傾斜歪曲了,導演在此時已佈下令人不安的氛圍,隱喻感覺濃重,加上故事發生在寒冬,全片調子冷冽沉鬱,而技術上,因為是大公司的製作,不乏驚悚刺激的畫面效果,然後還有人體胚胎,或者一群假複製人以盲目空洞的目光指向你,還張開口發出刺耳至極的嗚叫,真是顫悚不已,跟普遍大製作所不同的是,結局玩得佷放,完全打破該有的常規模式,誰能猜到呢?個人認為那是最不可置信,最驚悚,最值得一讚的部份。

本片其實談的是當時在美國政局扭曲過頭的麥卡錫主義(其實就是間諜主義)。本片依現在我來看,似乎帶有濃厚的政治隱喻色彩。美國某個地方的人被外星人換了腦——很顯然這裡的「外星人」就象徵著共產黨,不過這個故事妙就妙在麥卡錫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都能認同,因為他們都把對方當作給群眾洗腦的精神毒品。當然這類分析只有站在歷史角度才顯得有意義,單就「外星人入侵」的主題而言,「變形邪魔」的經典地位是不容侵犯的。

事實上,七、八○年代這類被異形附身的科幻恐怖片大行其道,除了商業因素的考量之外,當時的政治氛圍很可能也是個原因。影片最棒的地方在於營造出的那種寒徹入骨的恐懼:外星生物悄無聲息的佔據人類身體、意識、社會身份,受害者渾然不覺,清醒者拚命呼救卻處於越來越孤立的狀態。原諒人們對這些外星人作出的應景式的政治評價吧,「變形邪魔」的確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精彩的科幻恐怖片,它傳達的那種絕望會令你終身難忘。

「異形附身」或許是個更可怕的設定──在政治敏感的時節,這種設定可以視為人人自危、「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通俗化、大眾化、娛樂化設計,而把政治/社會因素抽離得話,這類設定更直指人與人之間某種無法完全溝通、無法完全相互信任、無法真正探知對方內心想法的無力與驚駭。

而本系列也延生了許多一些相關的科幻好片,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其中幾部還滿值得推薦的!!

1.「The Thing」台灣譯名叫「突變第三型」,異形侵入一群孤立於南極的研究人員之中,誰是正常人、誰已經成了異類?(本網誌在80’s年代恐怖片有本片觀後感)

2.1988 年的「They Live」台灣譯名叫「X光人」,當主角戴上了特殊的太陽眼鏡,才發現原來世界早已被異形們滲透佔領,不是異形的地球人,也正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被它們洗腦!

3. 1996 年的「The Arrival」台灣譯名叫「外星人入侵」,驚覺外星人穿上了人類皮貌,故意製造異常的氣候,打算把地球改造成適合他們居住的行星!

4.1998 年,「The Faculty」台灣譯名叫「老師不是人」告訴我們,校園裡的老師們已經被親水的外星怪物佔據軀體,只有幾個學生能夠想法子自力救濟力挽狂瀾……在這些被異形附身的故事裡,除了愈來愈炫的特效之外,咱們不難發現,人際之間的疏離與不安全感,已經愈來愈令人惶恐。 (本網誌在90’s年代恐怖片有本片觀後感)

當然有不少人認為外星人不一定會是壞蛋;但我想,與其將上述這些電影中讓外星人飾演歹角一事歸因於人類自以為是的排他性格,倒不如視為因為人類不夠信任自己這個種族,只得藉由一個「住在自己軀殼內的異類」來構成恐怖的故事。外星人在此其實並不是當真意指來自外太空的其他種族,而是人類自身恐慌的外顯。

2007/07/13

見鬼10(The EYE 10)(2005)-觀後感

劇情簡介:
泰國有一本漫畫,當中記載了一個見鬼遊戲;遊戲是根據10個搜羅自世界各地的見鬼方法傳聞而成。書本的首頁,就註明了一個不知孰真孰假的警告:「任何人只要一旦開始了這個遊戲之後,都會難以自制地繼續下去,直至遊戲完結為止……」得仔與May兩姊弟、April和高輝一對情侶、在泰國朋友長貴的帶領下隨意地開始玩這一個見鬼遊戲,跟其他遊戲參與者一樣,他們都不曾認真地看待過這個警告。今夜,他們翻開漫畫,決定採用當中一個最尋常的方法,去探索一個最不尋常的靈異世界…

沒有人確切知道這個遊戲的由來,但沒人懷疑過它的真實性,因為…嘗試過的人再也沒有回來…

觀後感:
《見鬼10》影片一開頭,昏昏暗案的場景,加上幾個泰國南傳佛教和尚繞著一個女孩念念有詞,正在執行驅魔儀式,這個鏡頭令人聯想到《大法師》經典場景,還以為這是一部很正經的驅魔電影。昏黃的燭光之下,躺在寺廟大聽正中央的少女,被一群盤腿而坐的和尚團團圍坐(也是一被附身的「女性」靜待男性「解救」的場面),不過儀式並不順利,附魔者用舌頭舐舔和尚們的嘴──首阻止了和尚們誦讀驅魔經咒,而且,異性舌頭所承載著的性暗示,足以銷解驅人所必需的正氣道德高度──為求自保,和尚們只好搶先用手摀住自己的嘴巴。可是忽然讓我聯想到《驚聲尖笑》系列電影,我記的其中有一幕正也正是諷刺《大法師》驅魔經典場景,當神父在努力念著聖經的內容,並將聖水潑灑在被著魔的小女孩身上,企圖讓邪惡的入侵者,能被屈服及離開他身體,而這時小女孩開始以吐舌頭和吐口水的不雅動作反擊回敬神父跟他弟子,好笑的是,神父既然也跟著以舌頭繞嘴唇般的回敬他,過沒多久,他們已經打起舌戰來,真是讓我哭笑不得的畫面!

彭氏兄弟並不是要打算拍一部驅魔的電影,貫串全片的,不是鬼界秘境的恐怖,而是一群無知的青年男女為表達膽大與刺激,導致無可收拾的後果,陽界凡人對自身處境的無知而造成叫人哭笑不得的詼諧。有別於《見鬼》1、2集,《見鬼10》故事中,不再講述凡人因誤獲陰陽很而發生連串叫人魂飛魄散的恐怖情節。這次,是幾個尋求刺激的年輕人,因為按捺不住無聊,主動執行泰國秘傳繪本《見鬼十法》中所載的儀式,以求見鬼。雖然他們得償所望,成功見鬼,但不這群不知死活的年輕人當初並未預料逾越陰陽界的後果,最後始終無力收拾殘局。

雖然說是一部全新力作,可是卻看出本片少了創意和新鮮感,只能說他是一部恐怖片的大雜燴,處處看的其他片子的影子,雖然整個故事雖然還算通順,但由於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節發生,破壞了影片的節奏。有些橋段更是對自己以往的簡單重複。如,電梯遇鬼,電話鈴聲、把肉眼生生挖出等的恐懼模式更是用到爛。整體氣氛反而有點像劉偉強的咒樂園,一群無知的青年男女為表達膽大與刺激,導致無可收拾的後果。這樣的角色設定從開心鬼系列沿用至今,雖無新意,但其實影片這次要處理的意識比以往更為大膽,但手法上卻沒多少進步,尤其它對人性的詮釋不夠清晰及全面,同時又要兼顧營造驚慄的氣氛和效果,結果就是有點兩頭不到岸。而一開始的驅魔那段,讓人不讓人想起《大法師》或是經典邵氏電影《邪》,都有如此的畫面,而導演甚至開自己的玩笑來,很多橋段似乎都在調侃自己的作品《見鬼》系列,甚至李心傑和舒琪都剪入片段放入本片,有點覺得空洞無趣,甚至多了一些滿無厘頭的劇情,有點搞過火了,如陳柏霖上樓梯那段,看到有位小孩穿著制服,帶著帽子,並陰沉沉用低沉的聲音跟陳柏霖說:「哥哥你有沒有看到我的成績單」,而陳柏林一聽,就憤怒將那小孩狠狠踹下去,小孩子號啕大哭,頓時才發現人不是鬼,這段不就是《見鬼》裡面的經典嗎?還有一段玩的更過火,就是陳柏霖因被付身,而身體產生變化,開始有點抽稸狀,而這時來了兩個hip hop的年輕人,看到陳柏霖的動作,有點像似跳舞的意味,而他當然也不遜前,開始跟他尬起舞來,機械舞加上太空漫步,甚至連鄰居的無聊閒事人都出來吆喝叫好,搞的像青春洋溢的校園片,真是亂搞,讓本部片的素質頓時降好不少!

憑借技法搭救,在彭氏兄弟向來的強項如剪接、影像、音效等技術方面,仍舊能保持著上佳的水準,否則整部電影必定會更不堪設想。而導演也自己說:「我要讓觀眾笑一下、驚一下,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心情上上下下,秉持《見鬼》的精神。」的確,在前兩部《見鬼》裡,鬼魂總會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熟悉場地顯形,如電梯、醫院、地鐵站、巴士站、洗手間,加之攝影、剪接、音效出色,驚悚效果確實嚇人,也極易令觀眾產生心理恐怖。而較之第一集,《見鬼2》的驚悚場面更是有過之無不及,尤其巴士站空中墜屍一場,嚇位之強足以勾人心魄。此片也一再拿《見鬼1.2》來調侃,像是三部片都是泰國與香港相牽連,連李心潔和舒琪都剪輯了一個畫面在片中,算是《見鬼》系列的一個終結。

彭氐兄弟不再沉寂於前兩部的陰晦色調,相反調校出更明快的節奏,炮製十種見鬼方法,驚嚇場面像玩過山車般湧上。故事轉得過硬,部分場圓滿性不足,可預料性過高,結局也沒有見鬼1.2集來得讓讓人印象深刻。香港的鬼片,與日本的鬼片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日本恐怖片很注重空間恐怖壓力的營造,像《鬼來電》、《咒怨》中那幽深的房屋,形成了一種恐怖隨時會從中蹦跳出來的威壓力量,而《見鬼10》中並沒有注重對空間恐怖力量的設置,使恐怖的懸疑性基本沒有什麼力度。本來彭氏兄弟的《見鬼1》在令人怕得頭皮發麻的同時好好地反思人性方面已頗有成就,而本片的人物性格相當單薄,實際上,如果一個角色沒有具備深度的內涵,僅靠外在的表演是無法達到一種深度的,也不具備感人的力量。所以儘管陳柏霖、梁洛施、楊淇等新人很賣力地在詮釋見鬼的恐怖,但整體看來卻是空洞無力的,算是可惜了!

其實本片也不是都沒有啥可以欣賞的部分,自少本片高潮也呈現了小小溫暖的感動,對於友誼、愛情和生命,都小有涉掠,達到警世的效果。看了《見鬼10》,年輕人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任性妄為,不要因為一直貪玩或是逞強,小心會和片中的主角們有萬劫不復的報應和後果。

(ps: 之所以說了這麼多牢騷話,全因筆者是從一個鬼片發燒友的角度來看的,沒有帶來預期的傈動感,難免失望。其實這部片子做為一個青春風格類的喜劇片來說還是不錯的,比較適合全家在節假日裡觀看。)


2007/07/12

The Fly(1986) -(台譯:變蠅人)觀後感

劇情簡介:
才華洋溢卻性情古怪的科學家賽斯布朗(傑夫高布倫飾),在一場宴會中,為了贏得雜誌記者維妮卡(吉娜戴維斯飾)的傾心,不禁透露出自己的新研究---電傳室,並使維妮卡親眼目睹了物質移轉的實驗。其後,賽斯一心想進一步電傳生物,他不惜以自己為實驗品,進入電傳室,但傳送過程中一隻蒼蠅誤入電傳室,賽斯不幸與蒼蠅的基因混合為一。隨著時間的推演,蒼蠅的基因開始在賽斯身上發作,他變得越來越不像人類,形骸逐漸恐怖異常。此時,維妮卡發現自己竟懷了身孕,維妮卡擔心產下異形,決意墮胎。但已變得瘋狂的賽斯,現在狂想將自己與維妮、孩子推入電傳室,再次合一……。

觀後感:
這部1986年所出品的「變蠅人」是根據1958年版本的「THE FLY」所重新拍攝而成,一般認為衝拍的電影成績往往不如原作,雖然筆者沒有看過1958年版,但這部新版「變蠅人」倒是蠻欣賞的,除了現今看來依然「噁心十足」的80年代特效化妝之外,傑夫高布倫在這片的演出,將蒼蠅的「神韻」詮釋的不錯(天曉得蒼蠅的表情是怎樣?),他的大眼睛以及顫抖式的移動頭部方向,加上不自覺的泯嘴動作,當年看完此片之後,後來看傑夫高布倫其他的電影作品,蠻長的一段時間,還是一直覺得他是蒼蠅的化身。

「變蠅人」的故事注定了一位資質聰敏科學家的悲劇,從一開始內斂的學者風範,到了自身實體實驗失敗之後,蒼蠅的基因加上猜疑的個性,傑夫高布倫在本片中的個性轉變蠻大的,就像他的外表一樣,不過在這96分鐘內,觀眾可以一步步觀察與瞭解主角在生理以及心理上漸進式的改變。

片中的化妝技術,可說是達到80年代恐怖片的巔峰,不管是被科學家做實驗失敗的狒狒,血肉糢糊,而且還可顯然看到內臟及心跳,讓筆者在開場沒20分鐘就見識本片的血腥程度,接下來,因為科學家,他不惜以自己為實驗品,進入電傳室,而導致自己身體產生了變化,皮膚開始長出肌瘤,而傷口也開始長出詭異的毛髮,而最喜歡的食品是糖類的東西,讓他整個人變的歇斯底里!讓人害怕!接著越來越不像人形,手指會分泌出強酸性液體,而將剝落的指甲拔下,那畫面可說是震撼感十足。

而其中有一幕讓覺得很可憐也很尷尬,就是那位科學家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而他開始不敢見人,有一次,他的女友來找他,他皮膚開始有剝落的狀況,既然在他的女朋友面前,耳朵不慎剝落,讓他尷尬不已,可是筆者看來,好可憐啊!!其實,筆者認為,每個人都想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有個完美的形象及外表,希望他看到的事他最好的一面,也有人例外,可是,一般人都這樣要求吧!而這樣如此不堪的畫面,被自己心愛的人撞見,真是難過多過於糗吧!!

讓人心酸的故事。對比於1958年的舊版電影,由於電影化妝技術的進步,本片畫面的噁心程度大大提昇,也贏得了一座奧斯卡肯定。導演大衛柯能堡和 Charles Edward Pogue 共同撰寫的劇本。後來還有一部續集。

竟比現代諸多訴求特效的恐怖電影來的震撼,片中主角心境轉折,也是本片不可不看的經典之一,從實驗失敗到成功的驚喜,而後卻又發現成功的實驗卻是存在著誤差,一下子從雲端跌落地上的重挫,大起大落之下,終造成他性格上的極端分裂,進而促成一連串的悲劇事件!

電影預告

2007/07/11

Zombies2(1979)-(台譯:生人迴避)-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的舞台發生在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小島。因為父親來到這個島上而失去蹤跡,所以女主角ANN便決定和新聞記者PETER的朋友一同找尋父親的下落。在中途她們遇見在享受遊艇度假的夫婦。於是便搭乘了這對夫婦的遊艇,一同前往父親消失的小島。

當她們抵達小島時,整個小島上早已蔓延著一種屍體會死而復活怪病。在島上擔任醫師的,為了找出怪病的源頭,便和妻子留在島上研究怪病發生的原因。可是島上的所有居民卻異口同聲的說,這是巫毒的詛咒。

此時島上響起令人不寒而慄的鼓聲,緊接著墳場的屍體便一個接一個的破土而出,大量甦醒的殭屍,除了讓人感到極具壓迫感的恐慌以外,殘酷的吃人肉,喝人血……

觀後感:
義大利恐怖電影的特徵有兩種。一是以一代恐怖宗師「 Dario Argento」為主,擅長以恐怖美學意識貫徹整個作品的懸疑驚悚片。另一個則是血腥殘酷腥羶色情為主流的噁心恐怖片。後者的靈魂代表人物就是在恐怖影迷中佔有一席之位的「Lucio Fulci」。在「Zombie2」橫掃全球之前,Lucio Fulci一直拍攝義式西部片與驚悚片。但因為「Zombie2」的大賣讓她瞬間成為了義大利恐怖電影的代名詞。也讓血腥殘酷恐怖片在影壇中獲得了市民權

在「Lucio Fulci」作品中,旺盛的服務精神,創作出許多名留影史的橋段。在水中和鯊魚格鬥的橋段,木片貫串眼珠子橋段,從墳場破土而出全身充滿蛆蟲的僵屍群,然後一點都沒有意義的腥羶橋段。每一畫面都是讓人印像深刻難以忘懷。尤其是最後僵屍大軍漫步在紐約大橋的橋段,可說是僵屍片史上最淒涼最壯大的畫面。這些經典的畫面,在往後「Lucio Fulci」的一些作品中依舊可以一覽無遺。只不過「Lucio Fulci」最讓人感到病垢的地方,莫過於沒有劇情性可言的腳本。如果各位不在意這個因素的話,「Zombie2」真的是一部值得欣賞的作品。

鬼怪都是不合常理的存在,與其他魔物相比,僵屍更是一種莫名奇妙的東西——鬼魂沒有消化系統,所以他吸的是人類虛無縹緲的元陽,吸血鬼五臟俱全,所以它可以靠鮮血維持生命。僵屍就不同了,經歷過從生到死,再有死轉「生」的過程,他們肚子裡的零件未必能多過唐「三髒」,逮這個活人大快朵頤也不會因此長個兒或是增肥,甚至除了《28天之後》的殭屍,他們不進食也不會餓死。可以說,僵屍不是為活著而吃人,而是為了吃人而活著。

這樣一來,僵屍差不多就成了世界上最具悲劇人生的怪物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跟太監一樣,零件沒有了,可慾望還在。瀰散的慾望和無限的精力推動他們終日奔波,但是如同George A.Romero 得《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中所說得那樣,僵屍由於缺乏了消化機能,即便碎肉充塞慢齒隙,鮮血淋漓在胸前,他們仍然無法獲得暢快的滿足感。所以他們的行為方式也跟幫著自己的主子整治其他嬪妃的太監一樣,古怪、變態、殘忍。殺人殘肢,嚼骨食髓的場面幾乎出現在每一部僵屍電影裡,對他們來說,殺人只是一種有效的發洩方式,而非維繫生存的手段。

註解: George A. Romero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為僵屍片的經典之作,也是很多僵屍定律的範例,如緩慢的行進或是要破壞頭部才會死亡,或是被僵屍咬到也會傳染改變成僵屍等等不成文規定,可參考本部落格(60’s年代恐怖電影)有本片詳細介紹!

2007/07/10

Sileni/Lunacy(2005)-(台譯:瘋狂療養院)觀後感

劇情簡介:
捷克動畫大師Jan Svankmajer這回用生肉、內臟、眼球、舌與頭骨,組合成駭人的景象,搭配真人演出宛如愛倫坡小說的情節,描述一個被惡夢所困的男子偶然到一個敗德的貴族家裡作客,卻在愛情與自以為正義的催使下倒戈背叛,誰知革命之後不是樂園,而是煉獄開端。表面上光怪陸離,卻寫盡對體制的不信任以及政治謊言的醜惡。

觀後感:
本片也出現在2006年的金馬影展中,相信許多愛看電影得人對本片應該不陌生才對,一部充滿話題性的電影,也是一部讓人嘆為觀止得電影。

先來簡單跟大家介紹這位動畫鬼才Jan Svankmajer,作品潔簡的素材與明晰的意念總使得觀者有強烈感受,從作品中可以看見這是一個成長於物資不豐富,政治動盪而封閉的蘇聯統治下的國家,在那樣的情況下,創作者本身因地制宜使用了所能夠接觸到的材料,想辦法以一切手法來創作影片,以傳達出對社會、環境的批判,也好像歐洲國家發展出來以最少張數繪製的的動畫作品有相同的趣味,同時在作品裡反映了自身的惡劣環境,也同時因為這樣的背景下反而作品想抒發的不滿與批評,在發表成形的個別統一視覺經驗上形成他獨特的魅力,因為一系列相同的個人代表作,而逐漸讓世界知道一位另類動畫家的存在。

Jan Svankmajer1934年生於布拉格,1964年的The Last Trick是他的第一支影片,而一生拍過21支短片與電影,他特殊的影片個人製作方式,使他被世人所認可的兩種專業身分為導演與設計師,也因為它的影片邏輯上傳遞出很大部分的超現實作法,進而也變成他作品的特色,同時也讓被歸類於藝術學科中相關的學校科系或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可被歸類與方便認識的已知特色,有趣的是Jan Svankmajer他自己說過他並不是那麼對動畫有興趣,他不過是熱衷於再動畫製作當中所使用的各種技術、與技巧,之後,他再運用這些技術來製作或試驗出他自己真正想表達的影片罷了,大多數人以為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美術運動,類似於立體派或是印象派的藝術流派,但是Jan Svankmajer以及多數的捷克藝術家確有著與多數開放國家、多數一般粗淺對藝術認知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對於他們來說,超現實主義真的存在於1924到1938的戰事年代期間,雖然一般學者及單單只靠眼睛不加以思索的藝術進修人士總習慣於拿幾本年鑑作品看到已具體視覺化的結果來再次興奮的以為自己有了新發現,但是,Jan Svankmajer及多數捷克藝術團體都知道,也一致認為超現實主義是一個活的有機組織,並且他並非美學上的,而是屬於哲學的,更遑論多數不知何謂「美學」的,或以為這個名詞是甚麼的人們。

當初看完真的覺得自己也差不多快瘋了,一種又愛又覺得相見恨晚的感覺,看到一團團的肉片、黏糊糊的內臟、眼球、舌與頭骨,導演以擬人化方式表演動畫,彷彿這些畫面唯有在充滿幻想的腦袋瓜中才會出現,是自己胡思亂想中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是自己解離現在物體的本性所富給他的生命力和活動力,可是導演卻將他們拍出來了,是你全新的視覺震撼與考驗。不過,電影後座力道強勁,讓你不得不記起那狂笑的公爵,濕黏的氛圍,無辜眼神的男主角、與雙面俏護士,再加上怪奇的儀式、全身羽毛的地底怪人,隨時準備出現在你夢裡要抓人的警衛,構成一幅超現實的世紀末「警」像。

本片一個繼承了母親精神異常傾向的男主角,心裡頭的恐懼、焦慮、以及慌亂感,被以蠕動的肉塊、一條條舞動亂扭的舌頭、以及滾來滾去的眼球具象表達出來,而當些超現實的畫面出現時,還會搭配著優雅的古典樂,真是一種不協調的協調。而發了瘋的母親老死在療養院裡,使得男主角Jean深恐自己有朝一日也終將發瘋,每天清晨「撕心裂肺(還真的安排了一隻牲體來撕成兩半)」的起床後,就是「慘遭魁梧的光頭看護修理」的幻視幻聽。在旅途中,他被怪怪的侯爵奉為上賓,邀到古堡裡款待。

侯爵搭的馬車在石橋上走,石橋下垂直道路上卻駛過一輛輛現代的汽車,瘋子果然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Jean深夜偷窺侯爵親自主持的秘密教派儀式,一系列譴責基督和上帝的禱文,以侯爵那種「虔誠」的語氣朗誦出來,構成的突兀格外令人莞爾。儀式中與裸體少女們交歡、大玩性虐待,還要領色情版的「聖餐禮」,嚇壞了仍對救贖抱持一絲希望的Jean。

侯爵與僕役、少女們的服裝,加上古堡內的裝潢,活像18世紀法國大革命前的時空。因此當場景來到「現代化」(起碼鏡頭有拍到一具計算機用的鍵盤)的療養院,更加擺明瞭導演是來惡搞的。侯爵荒逸頹唐的行徑顯然師法自史上赫赫有名的「黑暗文學之祖」───薩德(Sade)(有名大導演帕索里尼也就以這位薩德為範本,拍過一部驚世駭俗的曠世噁心鉅作-索多瑪120天)。連他們羞辱醫師們的方式───衣服剝光、淋上焦油,再渾身沾上雞毛,都是倣傚法國大革命期間摧折貴族階級「權威感」的手段。

本片似乎為了充分闡釋「瘋狂」與「體制」之間永無止盡的衝突,特地在本片中設置了一個沒有明確時代背景、連是發生在歐洲的哪一國都看不出來的奇特故事。而有種讓人混亂的時空背景,電影本身是不存在「超現實」的,也就是說,當影片完成以後影片自身就存在於它的「現實主義」。影片中的一切就是它的肉身和時空。它並不再附庸於人本的現實,「人」的真理。所以底片在感光下,它自身的一套已然開始。人若是它的上帝,它也學會對它的上帝土口水。更何況還有一堆它上帝的親戚。

Jan Svankmajer的動畫真的是幾乎用盡了所有它可以、而且想用的素材,像紙面素描動畫(素動畫)、紙牌、木偶、泥土、玩具、懸絲傀儡,天然物如石頭、老舊建築物、動物骸骨。甚至日用品像蔬菜、牙膏牙刷、鞋子鞋帶等等。還有真人。而通常它(他)們還被交錯運用著,它(他)們在攝影機下一律平等,一分鐘飽足24格。



2007/07/09

Yellow Submarine(1969)-(台譯:黃色潛水艇)觀後感

劇情簡介:
《Yellow Submarine》的內容大致敍述The Beatles在老船長的引領下,以黃色潛艇保衛疆土花椒國,對抗邪惡的藍色壞心族。片子一開始以George Martin的弦樂引述花椒國,是一個祥和、充滿快樂的桃花源,接著Ringo唱出“Yellow Submarine”象徵著花椒人民一片朝氣。

誰知好景不長,惡棍藍色球心族破壞花椒人民快樂的日子,老船長Fred徵召The Beatles有志一同“Come Togeter”,並招兵買馬,以破釜沈舟之心聯手將惡魔趕走,The Beatles裝扮花椒軍士以“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d”擊潰敵人,確保了他們唯一的信念“All You Need Is Lov”,只要心中有愛必可戰勝一切,愛、歡笑、音樂又再回到了花椒國。

觀後感:
這麽一則簡而易懂的故事,表面看起來只不過一再強調邪不勝正、暴力必亡,但是我們如果再深一層瞭解,會發覺披頭士早在30年前就傳達了“愛與和平”的訊息,現在透過黃色潛水艇動畫電影,可以說對“愛與和平”有了更深一層的詮釋。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首超經典的卡通主題曲,輕快的節奏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但如果問是否有人看過本片,相信少之又少,畢竟本片在台灣已經處於絕版的窘境,相對要觀看的機會更是寥寥無幾,運氣好的我,某天剛好在網路上無意間發現本片的VCD(DVD更是披頭迷心中的逸品),當然毅然決然的將它入手,果然,百聞不如一見,電影《Yellow Submarine》算是一部插圖藝術創作,比較不跟以往大家所看的動畫有所不同,畫風、設計自成一格,與迪士尼唯美人物造型、浪漫故事情節全然不同。我們可視《Yellow Submarine》爲一種視覺藝術,它融合了普普藝術中採取的一連串遊戲性動態組合,且遊走于現實與非現實之間,非常吻合The Beatles 60年代中晚期偏愛的超自然冥想主張,因此在《Yellow Submarine》中可看到色彩繽紛的圖像,過多裝飾性的設計,類似這樣的風格動畫並不多見。

故事內容非常新奇和角色人物的設定,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不遜色於當下年代的動畫,更何況以當時的技術和想法,都讓我佩服萬分。60年代當時根本沒有所謂的3D的電腦技術,而本片採用傳統賽璐璐單格添色動畫手法,一張一張添色,手工感讓人感到親切,沒有電腦過度操弄得冷酷,色彩上充斥著迷幻而且嘻痞色彩濃厚的鋪蓋下,造成一種極為特殊的迷幻視覺震撼,如果你將電影暫停下觀看,任何一畫面都可以稱上普普藝術的美麗結晶。

《Yellow Submarine》最早發行於1969年,製作人Al Brodax就因這首“Yellow Submarine”突發奇想,再根據 1967年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d》所描述的幻覺影像,而有了這具體的動畫構想。

而今天所聽到的《Yellow Submarine》這張專輯中,共收錄The Beatles15首歌曲(1965年到1967年創作的綜合體),所不同的是30年前版本只有6首The Beatles作品,其餘7首全是製作人喬治馬汀所寫的弦樂演奏曲,現在已將原來《Yellow Submarine》漏收的這9首重新數位化發行。

15首歌有其同質性、也各有特色,我們可聽到像“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d”、“All You Need Is Love”的現場歡娛氣氛;亦可聽到像“When I'm Sixty-Four”、“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Only A Northern Song”。通常電影原聲帶是針對劇情而譜寫的歌曲,《Yellow Submarine》中披頭士只寫了4首歌“Come Togeter”、“It's All Too Much”、“Hey Bulldog”、“Only A Northern Song”,所以我們寧可把Soundtrack改稱爲Songtrack還比較貼切,有時候光聽音樂就可以讓你進入一個虛擬的幻想世界。

The Beatles的出生地利物浦城,還特別定1999年8月30日爲“黃色潛水艇日”,並且把整個城市點飾成黃色一片,並邀請數以百計的合唱團,在各大Pubs及Clubs演唱The Beatles的歌曲,儼然就像辦一場嘉年華會,因爲利物浦以出產The Beatles這麽一個合唱團爲榮。

2007/07/07

Born Into Brothels(2006)-(台譯: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觀後感

劇情簡介:
加爾各答的紅燈區內,命運最坎坷的人不是妓女,而是她們的子女。面對赤貧、虐待和絕望,這些孩子幾乎無法避免步上母親的後塵,也難以創造另一種生活型態。

在印度紅燈區成長的小孩,面對貧窮、苦難和絕望的環境,能否有機會掙脫與他們母親相同的宿命?本片記錄一群生長在加爾各答風化區的小孩,經由專業攝影Zana Briski給孩子們上攝影課並給他們相機,點燃了這些孩子內心的潛在藝術天份。這群孩子拍的照片不僅展現過人觀察力與天份,更反映出一種更偉大、激勵人心、撼動社會的真實面相:藝術確是一股解放心靈、賦予才能的極大力量。一群孩童的成長過程經由相機的補捉,單純直接而富有生命力,他們的作品也引起外界注意,頻頻受邀舉辦展覽。沒有窺探刺激,沒有故做悲情,導演花了數年時間持續觀察,以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度,席捲了國際數十個影展最佳紀錄片獎項。

觀後感:
一個宣稱平等的當代世界,一個口口聲聲說著人民是上帝的子女,但為什麼還是那麼多悲慘的故事和現實,如果你看的清楚這社會,其實背後隱藏著許多無法更改的真實故事,或許本片只是幸運的用紀錄片讓大家知道而已,還有多少類似的故事和宿命的玩笑,讓兒童從母體誕生的一刻開始,便拖著沉重疲憊的心靈或者手雙腳都磨到破皮流膿湯都沒有人扶持的走在這個看似公平其實非常不公平的社會上。

多國家都曾經歷不平等的社會階級,但沒有一個國家像印度種姓制度這樣歷史長遠且嚴密苛細;面對外界的質疑與批評,受過教育的印度人往往告訴外國人,種姓制度已廢除,或者已無人注意,其實不然,它依舊關係廣大民眾的生活,只是愈來愈多的印度人開始努力向上,期盼跨越這道藩籬。

種姓制度的起源已經不可考,史家認為早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雅利安人由中亞進入印度之前,當地的土著已經有階級之分。雅利安人為了確保本身地位,避免與土著混合,將這種階級排定高下,垂為定制,用四種顏色代表,形成今天印度教遵行的四種階級。

這四色人中,階級最高的是白色,婆羅門,包括學者與主司祭祀的僧侶,他們是眾生與印度教神只之間的連繫;其次是紅色的剎帝利,包括王族與戰士,負責司法與統治;再次是以黃色為代表的吠舍,包括商人及庶民;最後是黑色的首陀羅,包括工匠與奴僕。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種姓,譬如洗衣,清掃街道與廁所,搬運垃圾,火化屍體,清理動物的死屍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製革,製鞋,在婚喪中擊鼓等。

不同種姓有不同的行為規範,給人不同的社會觀感,婆羅門是祭司,知書達禮,排斥暴力,而且茹素;剎帝利屬於統治者與武士,強壯勇猛,喝酒吃肉;吠舍是商販,精明練達;首陀羅不讓人討厭但是有些低下;賤民被認為是鄙陋粗俗的一群。相反的,在低階層的眼裡,高階層的人都傲慢無情。

高等種姓把低等種姓口水沾過的食物,視為不潔,絕對不吃,也不參加賤民舉辦的飲宴。社會階層與經濟地位息息相關,即使在現代的印度,高等階層的人通常在社會上從事律師、醫師與工程師等工作,生活優渥,低階層的人有許多生活貧苦,饔飧不繼。

這種世襲的階級制度得以長久維持是因為印度教篤信因果與輪迴。一個人出生於何種階級 乃由前世的行為所決定,而這一世的行為,又會決定下一世投胎在那一個階層,不斷循環。

一位英國籍專業攝影師Zana Briski給孩子們上攝影課並給他們相機,點燃了這些孩子內心的潛在藝術天份,他們住在最污穢、看似絕望的世界。本片「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不濫情,沒有一般拍攝貧窮世界所呈現的賺人熱淚畫面。Zana Briski花數年的時間與這些孩子相處,參與他們的生活。孩子們拍攝的相片是其心靈的照影;而非只是稀珍奇品或原始圖像,那是一項無可抹滅的創意精神的力量之真實見證。

其實本片看到後面心中總是存著一種悽涼的心情,畢竟印度國家的國情名風就是如此,即使小朋友們所拍攝的作品可以在國際上獲得青睞和鼓勵,但回過來,他們的一輩子不會因為這樣的遭遇和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的種姓,更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影片結束後,製作單位未拍攝的小朋友作定期追蹤,其實有部分的小朋友可以近學校得到教育的滋潤,但有些小朋友必須在十幾歲就已經歩入母親的後塵,面對現實。

2007/07/06

Un chien andalou(An Andalusian Dog )(1929)-(台譯:安達魯之犬)觀後感

劇情簡介:
夜色沈沈,陽臺上一個男人正在磨剃刀。一片浮雲飄向一輪圓月,化入一個姑娘的面部近景,男人用鋒利的剃刀切開姑娘的眼珠,一縷白雲從月亮前飄過。
  
幾年後,空蕩蕩的街道,胸前挂著一個方盒子的騎車人迎面而來。正在讀書的姑娘看見騎車人摔到泥溝裏,沖上去摟住他狂吻……手掌爬滿螞蟻。一個頗有陽剛氣的女人用手杖撥弄地上的一截血乎乎的斷手。騎車人抓住姑娘乳房,口水流到乳房上。南瓜、神學院的兩個修士和兩架三角鋼琴,鋼琴上堆滿腐爛的驢肉……臥室,穿斗篷的男人,牙齒脫落、嘴唇消失,唇部長出黑髮,和姑娘擁抱。他們雙目失明,衣衫襤褸。這是烈日灼人,昆蟲咬人……

觀後感:
不管你研究心理學或著電影史還是超現實主義的相關領域,一定會提到本片。

在電影史上,很多導演非常喜歡利用超現實手法來傳達某種內心意境或是託寓某種事件,而本片是電影史上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劃時代名作,由達利(沒錯就是知名超現實主義畫斗)和布努艾爾共同編寫,兩人都客串了角色。第一段:一個年輕女子安穩地坐著,布努艾爾用刀片把她的眼睛割開。接著是一段紀錄片,描述一段夢境,包括螞蟻、盒子,以及帶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內容。這是兩個最具想像力的西班牙藝術家的奇思異想。

本片個人看了不少於3次,而每次觀看完總是一個疑惑和不解,不光是劇情上的理解,或是畫面上的安排跟剪接上的聯繫,甚至片《安達魯之犬》開始,元素間就彼此毫無關聯。沒有“安達魯狗”甚至“狗”的指涉,沒有完整的情節和故事線,前後場景間完全無邏輯關係,人物或物體在這個鏡頭中消失,又在下個鏡頭中出現……鬆散組接在一起,反連貫的敍事流。

一切解釋常規電影的規則在此不適用,比如視點鏡頭,軸線,細節間因果關係。影片開頭出現剃刀的特寫鏡頭和磨剃刀的男人的近景(布努艾爾本人)之間的剪接是越軸的。男人手拿剃刀,來到陽臺,身穿純白亞麻襯衫,切到近景,他穿的是一件有豎條的襯衫。下一個鏡頭,他與女人出現在同一鏡頭,又帶有一條領帶。然後是那個著名場景:雲割裂月亮,男人割裂女人的眼球——一個特寫鏡頭表明,那是牛的眼球——此鏡頭在1929年應是相當驚人,據說布努艾爾本人前幾次看也覺得噁心。

影片畫面有迷幻的效果,有些頗有詩意,有些隱含著情色和幽默。片內還充斥了大量視覺隱喻,有現實和幻想的豐富對比,儘管內容荒誕怪異,但其實影片表達了知識份子對宗教、階級、社會給人類造成束縛的一種抗爭和呐喊,明顯帶有上世紀初時歐洲無政府主義的自由思潮。切割眼球的超現實鏡頭已經成爲膾炙人口的影史經典畫面。

是對夢境的迷戀的影像釋放,殘忍和寧靜的並置,實現的欲望與未竟的渴望,暴力,黑色幽默,性,死亡,意象組合。出現在這裏的螞蟻,飛蛾,驢應和了達利喜歡在畫作中表達動物意象。又是非理性的,超現實的,無意識的,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論)的天然文本,可惜並無法清楚解釋此影片的內容,形式,意味,但不可否認,它有某種“Emotionalvalue”。

Andre Breton說超現實主義是種自動寫作,兩個相反元素的撞擊,自相矛盾衝突産生一種新的現實,超現實。

2007/07/05

The Exorcist: Director's Cut(1973)-(台譯:大法師:公開完整版)觀後感

劇情簡介:
12歲的芮根是一個女明星的女兒,在她身上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情,她忽而在空中飄浮,忽而變得力大無比,醫生與心理專家對此束手無策,無奈之下她母親向喬治敦大學的戴米神父求助。戴米神父原本也不相信這是惡魔作祟,直到惡魔以他死去的母親的腔調誘惑威懾他之後,他才相信小女孩確實被惡靈附體。在資深驅魔人年邁的卡拉斯神父的幫助下,他們舉行了驅魔儀式,挑戰惡靈。老神父心力透支,戴米神父爲惡魔所誘惑,差點扼死了小女孩,但最後一刻他醒悟過來,跳出窗外,與惡魔同歸於盡。

觀後感:
影史上超級經典恐怖片。1973年問世,甫推出就造成轟動;2000年新增十一分鐘導演的私藏片段成《The Exorcist: Director's Cut》重新上映,同樣引起觀眾瘋狂反應,可見其恐怖魅力。由真人真事改編,一個純真善良的少女,突然被邪魔附身,變得猙獰粗魯、口吐綠液、就地撒尿,即便偶而清醒,也只能滿臉傷痕在床上痛苦扭動身體。經歷一連串科學治療後,惡靈反而愈演愈烈,女孩的母親最後只得尋求驅魔術,而唯一有能力拯救少女的就是──大法師!

談到這部片,被許多電影評論雜誌被列入史上最恐怖的一部片,聽說(我詢問我媽,因為,我爸媽他們當時也有去戲院觀看,當時上映時,許多人因為看這部片過程中時,承受不了恐怖的氣氛和驚嚇的畫面,都沒辦法看到完,導致電影中場紛紛就落荒而逃,也造成當時話題性十足,其實不意外,在當時名風保守的年代,這可是一部震驚當時社會的一部片,而片中飾演背附身的小女孩,據說,演了這部經典電影,不但沒把他帶到巨星的光芒,反而被這部片給害慘了,因為,現實生活中,大家入戲太深,加上那位小女孩有超齡的演出,讓大家認為他真的被附身了,變成她在學校一直交不到朋友,而也接不到第二部戲,她只能繼續拍本系列作品《The Exorcist 2》作品,讓他的演藝生涯斷了後路,不過,她在大法師中的演出,讓筆者也深深為他致敬,不管是出口成髒或是用十字架猛插自己的下體,以及眾人面前小便的歇斯底里的演出,到現在筆者回頭看來,還是如此的逼真和震撼,毫無因為時間的變遷導致恐懼有所消耗,而在2000年的導演版中,更將早期版本過於恐怖的畫面,重新還魂,讓這部經典鉅作,第一次完完整整的呈現,更讓他重回恐怖電影榜首中第一名,而最著名的畫面,不外乎事小女孩,以蛙人操方式的下腰,從樓梯上倒著走下樓的的片段,真是令人作噁~~~(超像蜘蛛,因為我最怕蜘蛛),我想連貞子都甘拜下風吧!

筆者常看一些電影論壇中,大家對這部片的反應都不是很好,說沒想像中好看,更大聲批評沒想像中恐怖,筆者我個人認為,會這麼想的或這麼認為的觀眾,筆者相信他們應該剛接觸恐怖片或是剛認識這部片,對本片的了解似乎不深,沒不了解電影中傳達的意義和真諦,或許,你會覺得連《七夜怪談》都比它恐怖多,為啥會被選為電影史上最恐怖的片,其實,是時代不同及文化背景上的不同,讓你對它的感受沒那麼強烈,在外國,基督教是一般大眾的信仰,就像我們這邊的佛教或是道教,而他們的教宗就好比我們的神明或是像證嚴法師般的地位,而你在30年前,已一個惡魔般的形象,狠狠糟蹋該教的最高領袖,出口成髒的問候他媽媽,是一種強烈的衝擊及推翻神聖的形象,是讓大家沒辦法接受的。



2007/07/04

Ghostbusters(1984)-(台譯:魔鬼剋星)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三個研究超異能現象的博士,面臨紐約市越來越嚴重的鬧鬼現象,看準了這項能夠賺錢的獨門生意,於是成立了「魔鬼剋星」的抓鬼服務,專門替人用先進科技來收服妖魔,後來發現紐約市鬧鬼越來越嚴重的原因,居然是在市中心出現了一位混世魔王.....

觀後感:
「魔鬼剋星」為1984年出品,在當時那一兩年其間,相繼推出了不少奇幻的喜劇特效電影,除了「回到未來」之外,比較有名的就屬這部「魔鬼剋星」了 電影中的四位「魔鬼剋星」成員,一位自大桀傲不馴、一位精通硬體技工、一位通曉軟體知識,再加上一位可有可無的黑人演員,這幾位外表看似傻裡傻氣的大學教授,組合起來利用各自的專長,運用現代科技自製產品,來為民眾抓鬼除害,最後還拯救了紐約市。

幽默的對白以及創新的喜劇抓鬼類型,在當時全球票房包括台灣都賺了不少,而片中同名主題曲以及「魔鬼剋星」標誌T恤,更是滿街都聽得到以及看得到。 此片是影史上最受歡迎、也是最好笑的喜劇之一,融合了動作、冒險、以及令人瞠目結舌的電影特效。

我也是這部電影的忠實影迷,我從小時候,我還記的每星期4下午,就會準時收看「魔鬼剋星」卡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他的主題曲”Ghoustbusters”也是餘音圍繞著我的腦海,多麼美好的回憶即時光,過了快20年,我才好不容易,一次將他們兩集一次收集入手,也讓我完成一部份小小的滿足,當然破不期待的,趕快將他好好的觀看及寫下心得。 而一開始,劇情有一個鬧鬼的圖書館開始,其中我覺得很多部分都是現在的電影科技角度來看,還是不錯的表現,如抽屜一一自己打開,而裡面的檔案資料,一張張的往天空抽去,多麼的讓人驚訝的表現。

而本系列,雖然是敘說鬼怪的恐怖,及超自然現象的表現,可是,恐怖的感覺卻沒有如此沉重,而多一了一個類似嘉年華會般的熱鬧及有趣,各式各樣的鬼怪模樣,還有一些出現的方式,都讓人有化裝舞會的效果,而本片的節奏也輕快,不拖泥帶水,加上幽默的對白及劇本,看本片,讓你有輕鬆又愉快。 片中的特效在當年還沒有CG的年代算是已經做的相當不錯了,片尾的「marsh mallow」巨人,和紐約街景的模型,甚至現在看來依然的生動自然,不過傳統停格動畫所製作而成的怪獸,和實景影片合成在一起時,物體邊緣線條的不自然,似乎是當時最不易克服的問題。


Ghostbusters(1989) (台譯:魔鬼剋星續集)
劇情簡介:
魔鬼剋星們在拯救世界免於落入綠色鬼怪之手後,卻遭法院下令禁止從事任何有關捉鬼的行動,於是彼得博士成為脫口秀主持人,雷和溫斯頓以主持兒童的生日派對為業,艾根博士則回頭從事他神祕的研究,而黛娜在結束與彼得的短暫戀情後,歷經另一段感情、結婚、生子,如今則在曼哈頓的一家博物館任職。

當黛娜八個月大的兒子奧斯卡身邊出現古怪事件時,這群昔日的戰友自然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不料卻因此違反法院的禁制令而遭逮捕;正當審判進行時,兩個鬼怪忽然現身,因而被魔鬼剋星當場制服,也使得他們的獨門捉鬼生意得以重新開張。

這次魔鬼剋星的對手是個古老的邪惡巫師維果,他意圖藉由黛娜的兒子重生好回到人世作惡,魔鬼剋星能阻止維果的陰謀得逞嗎?

觀後感:
而覺得第2集,也是犯了續集的大垢病,就是缺少第一集的創意及堅持,讓我有點小失望,因為,第一集所出現的鬼怪次數及數目,遠遠多過於本集,而我們就是要抱著看特效的心態,來迎接這部的,可是,卻讓我大大打了折扣,還有,劇情有點牽強的連貫及將結局前搞的太大,而最後的結局讓人顯的無力及沒說服力,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或許是經費的問題吧,可是,也不是沒有不讚賞的地方,例如,本集多一些親情和愛情的元素,讓本片更加有多元化,而有些讓人喜歡的畫面也很多,像第一集,最後安排了一個20層樓大的雪糕人,肥肥胖胖的模樣,讓人非常討喜,而這一集,或許是想呼應第一集的模式,所以,也朔造了一個巨大的人物,你沒看一定猜不到,呵呵,那就是家喻戶曉的”自由女神”真是讓我太興奮了,整片的精華所在,將自由女神付於生命,而4個團員,坐在他頭上,越過海峽,去找魔王搏鬥,真是讓我童心未泯的心願,實現在銀幕上,雖然,劇情有點遜,也沒有第一集來的新鮮,不過,他終究不會影響我心目中的地位!!

2007/07/03

Funny Games(1997)- (台譯:大快人心)觀後感

這是一部非常有性格的電影,獨特的實驗性元素大大增強了電影暴力內涵的張力。嗜血的、冷冽的風格再度緊迫觀眾神經。

劇情簡介:
【大快人心】描述的是喬治跟太太、小男孩以及他們的狗到景色宜人的湖濱度假。景色雖美,他們聽音樂、玩遊戲,和樂的氣氛讓人羨慕,然而只要注意看;片中開頭不時出現詭異且不尋常的味道:過不久,一個年輕人跑來借蛋,他弄濕了女主角電話的拙樣令人莞爾,摔破蛋的蠢樣也叫人噴飯,但借蛋、摔破蛋、弄濕電話原來都是年輕人的戲局 而當第二個年輕人高舉高爾夫球桿,以不及預防的速度擊傷喬治的膝蓋時,驚悚的劇情正式開始。

他們打死狗,並把屍體丟進車廂,他們跟喬治一家人玩起死亡遊戲,他主要的目的就是:你們明天早晨九點以前都將會死光。隔天年輕人又再遇到一個家庭,溫文爾雅,而在整部電影裏他和他的同夥都保持著這種溫文爾雅,在“笨手笨腳”一次又一次打翻雞蛋,並把女主人的手機碰到水裏之後,他們依然非常客氣地堅持要借雞蛋。

觀後感:
電影一開始利用旋樂跟古典樂來襯托整部片的輕鬆開始,也讓人不知不覺的被美景及音樂給牽的走,但你不知道你也漸漸地被帶到不可回頭的洞口,當你聽到片名時,以為是一部喜劇或是肥皂劇,其實不然,而是一部讓你看完會胃絞痛的電影,或許,導演的鏡頭和用鏡,都讓人覺得太真實了,彷彿再看自己拍的DV,導演利用長鏡頭,也就是鏡頭停在那,都不怎麼動,而讓演員再鏡頭內演出,這種感覺的電影,會讓人覺得時間的漫長,及有種真實及紀錄片的感覺,而導演巧妙地利用在這部片中,被虐待的人,或是看著他們的觀眾,會深深覺得痛苦的折磨及摧殘,好不舒服,不像現代電影或是好萊屋的恐怖片,以視覺上的恐怖來下你,而這部片,則用心理上和時間上的恐怖元素來折磨你,或許對看慣快節奏的人來說,是有點悶,但這是一部不可不看的變態片。

電影封面宣傳道:“電影史上最暴力、最令人髮指的影片,考驗觀衆心理承受能力的最好範本!”這樣的評價充滿著誘惑,對於我這種影迷,很有著魔的快感,恨不得馬上先睹爲快。可完了電影后,我覺得電影的暴力道不出來,表現手法很有個性:幾乎沒有過多直接的暴力鏡頭描寫,很多暴力動作在導演的設置下巧妙的在鏡頭外完成了,給予觀衆的往往只有配樂,還有無盡的想象。這樣的想象暴力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形似文明,實則殘酷,通過我們觀衆的觀影經驗、生活閱曆、甚至是扭曲的心態,無形地表現在每個人的腦海裏,很有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不得感歎,原來殘酷的暴力可以來得如斯的寧靜!

片名的學問,也是我一直很注意的,這部片叫【Funny Game】,好玩的遊戲,或是愉悅的遊戲,是對兇手來說吧!還是對被害人來說,還是對觀眾來說,這巧妙的諷刺著很多事情的背後,其實是充滿痛苦的,或許大家看到好玩的一面,就像你看到兇手的態度及行為,或許覺得很好玩或是有趣,你有看到或是想到受害人被軟禁及虐待的痛楚嗎?

本片是一部相當傑出的驚悚片,另類的拍法將會讓你大開眼界,觀看本片,劇情知道愈少愈好,版主只能建議看本片者千萬不要用常理的思考心態來觀看,如果你喜歡看諷刺社會類型的黑色電影,例如【美國殺人魔】,【閃靈殺手】.【sos酷暑殺手】.....

那這部你絕對不能錯過imdb評價7.2分

2007/07/02

From Dusk Till Dawn(1996) -(台譯: 惡夜追殺令)觀後感

劇情介紹:
ㄧ對惡名昭彰的吉可兄弟,他們是美國最危險恐怖的罪犯,哥哥(George Clooney飾)冷靜機智,卻偏偏帶著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弟弟(Quentin Tarantino飾)。他們在搶了銀行之後,決定逃亡到墨西哥,但德州警察和美國聯邦探員卻發出全面通緝令,要將他們逮補歸案。 在逃亡過程中,他們來到了ㄧ個叫做「摸奶子」的酒吧,正當他們酒興方酣之際,卻發現裡面所有的侍者和舞孃都是ㄧ群嗜血的吸血鬼!他們必須和這些恐怖的吸血鬼決ㄧ死戰,才能活命的機會,但吉可的弟弟卻在ㄧ片混亂之中被吸血鬼殺害,最後也變成吸血鬼......。

觀後感:
本片在90年代末期造成一股現代吸血鬼風潮,如果在這地球上找很會拍Cult Film的導演,紐西蘭有一個很會拍Cult片的胖子叫Peter Jackson,那美國更有一個愛看港片的Quentin Tarantino莫屬,一個愛看電影的錄影帶微禿怪先生,以天馬行空的幻想力拍了許多津津樂道的Cult Film。

影壇兩位鬼才Quentin Tarantino及Robert Rodriguez(導演)攜手合作的異色娛樂片。其中昆汀充當了編劇、製片、副導、主演等多重角色,過了把電影多面手的癮。儘管荒謬怪異的內容和過於血腥恐怖的畫面遭來評論界的一致批評,但《惡夜追殺令》在一些影迷當中卻極受歡迎。影片前半段是氣氛緊湊逼人的警匪追逐動作片,後半段卻一變而爲充滿色情暴力的吸血鬼恐怖片,風格很不統一,但娛樂效果仍然相當高,相信看過本片的觀衆都難以忘記這種獨一無二的怪誕體會。

影片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無疑就是從匪徒逃獄突如其來地轉變爲完完全全魔怪片的劇情,兩種類型電影的嫁接成了昆汀又一次讓影迷頂禮膜拜的手段,不能不佩服昆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惡夜追殺令》結合了兩種類型片的優點,又酷又娛樂,惡搞的Kuso的故事更是讓觀衆徹底的娛樂了一番。Quentin Tarantino電影通常有一堆廢話,講著根據情毫無關係的口白,卻造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而本片更是髒話連連啊!Robert Rodriguez一直讓我覺得就是個墨西哥吳宇森,而且花樣更多,想象力更豐富,這當然也就更受年輕人的青睞,他的殺手三部曲更堪稱當代西部風格濃郁的槍戰片典範,《惡夜追殺令》是部昆汀演的過癮、Robert Rodriguez導得盡興的電影,觀衆更是看得不亦樂乎。

本片更是喜歡恐怖片迷的夢幻片,如上面所提到的,劇情充滿黑色幽默和公路電影的元素外,在後半段的屠殺吸血鬼畫面,可以用腥風血雨來形容,毫無做作的砍殺,斷手斷腳的畫面頻頻出現,而特殊化妝技術也非常有水準,逼真吸血鬼大吞活人生吃畫面,真是大快朵頤。

2007/07/01

The Warriors(1979)-(台譯: 戰士聯盟幫)觀後感

劇情介紹:
本片是一部美國古惑仔片。一群名爲「戰士」的飛黨,到參加飛黨大會。飛黨總領袖在主持大集會時中槍身亡,「戰士」被誣指爲兇手,他們在歸途中爲各路人馬欄截,引出連場惡鬥。

觀後感:
這部算是一部非常熱血的美國黑社會古惑仔片,電影劇情很簡單,卻非常有意思,主要還是講以暴制暴,以牙還牙的幫派鬥爭,導演Walter Hill以浪漫的手法處理現實的題材,特別以瑰麗的美術設計來襯托粗暴的打鬥場面,將暴力程度減低,也完整將當時紐約犯罪和腐敗之風盛行的現狀搬到了銀幕上,成爲街頭黑幫暴力電影的經典之作,電影用尖銳的手法、獨特的視覺風格、精彩的對白和流暢的敍述,真實表現了70年代末期的美國社會現實,而片中的電影配樂也是非常值得一聽,許多現在聽起來復古十足的搖滾樂轟轟陣響,或是讓人聽了很想跳起機械舞的復古迪斯扣。但本片在美國上映期間,引來少青少年模仿,又發生流血事件。

片中最大賣點是充滿許多有趣的造型服裝,無奇不有的各個幫派風格,而要造成幫派的標準符號,如「戰士幫」他們裸露的上身,穿著背心,髒髒的牛仔褲,頗有牛仔風格,而「小丑幫」當然名不其實的臉上畫著哭笑臉,穿著華麗的馬戲團服飾,充滿喜感,行進卻非常凶惡,而最讓我驚訝的就是「洋基幫」,沒錯,竟是美國大聯盟所屬的洋基球隊風格,招牌的白衣黑線條服飾,頭戴棒球帽,加上球棒和木棍的凶器,真是帥氣十足,另外龐克、Old School 嘻哈、Teddy Boy、Mods……等等,可以說是跨越整個青少年的次文化風格,也讓電影成現象嘉年華般的華麗風格。

如果你有PS2或者XBOX的話可能會聽過這款同名遊戲,《The Warriors》。這是電玩遊戲公司Rockstar根據1979年的同名電影改編製作的美式暴力動作遊戲,電玩內容極為真實仿照電影內容,不管是劇情的進行,任務的內容,或是過場動畫,都是非常原汁原味,甚至連遊戲的主角都可以像橫行霸道的古惑仔,隨意勒索路人或是偷竊路邊的車輛,目的當然是奪取金錢,如果運氣不好遇到壞人,當然也會被狠狠揍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