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4

歌舞中國(Burning Dreams) (2003)觀後感:


劇情簡介:
2000年夏天,在上海一個已傳承三代、專跳爵士舞與美國百老匯舞蹈的舞團裡,每一代舞者都有各自認同的舞種:
第一代是美國百老匯歌舞文化的忠實信徒,出生在1930年代的上海,1949年逃離中國,成長於1950年代搖滾樂萌芽與金凱利電影盛行的台北。自學踢踏舞與搖滾舞,無師自通,有模有樣,有過一段精彩而道地的台灣式夜總會歌舞事業,最後卻在無預期的情況下,在1982年投奔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過了十幾年找不到舞台的日子。

第二代是文化的實用主義者,出生在文革之後,成長於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上海,既跳舞,又唱歌,不只立志要成為中國最好的爵士舞者,還想在電視電影界大放異彩。

第三代是一批主張個性的放肆青年,來自全中國各地,出生在1980年代,成長於1990年代,為了夢、為了理想而匯聚在這全中國最繁華的大都會裡,以美國與日本文化作為學習樣本,沒有深厚的技巧一心想登上國際舞台揚名海外……。

三代人在面對信念和理想時產生衝突,反映了小人物的偉大和卑微,也反映了大時代的變遷和活力。他們都經歷漂泊,而漂泊的人是沒有根的,也沒有奉行貫徹的主義。因為沒有根,所以有活力;因為沒有主義,所以活得很自己。這就是上海。

《歌舞中國》以影像和文字記錄了一群熱愛舞蹈的熱血青年,用踢踏舞、爵士樂在新舊上海場景中,搭起了沈浮於現實與理想中的夢工廠……。

揚揚,出生在文革之後,成長於80年代改革開放的上海,立志成為中國最優秀的爵士舞者。導師梁一是上一輩子的人,有過一段精采而道地的台灣式歌舞事業,最後卻投奔尚未開放的中國,致使他有十幾年失去了舞台。而出生於80年代的新一代率性青年,沒有深厚的功底,卻一心想登上國際舞台。看著懷舊與現代並陳的都會建築、Ricky Ho製作的音樂情調,以及踢踏舞步,令觀眾迴盪於半世紀的時空中。《歌舞中國》有著鮮明的人物個性及獨特的拍攝手法,在十多個國際影展及電影節中獲得各界高度評價。

觀後感: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有一則白蘭氏雞精的廣告,就是有個女孩在房子陽台上跳踢踏舞的那部,跟白蘭氏最近幾年總是拍送禮或是拍養雞的廣告比起來,氣質與韻味都高非常多,這部廣告就是彭文淳拍的,黑白畫面,安靜中出現踢踏響,響亮音響劃破了你我的冷漠,那位女孩不斷跳著美妙地踢踢踏舞步,歨出一道道跟人擺動的節奏,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充滿美感和動感的舞步,是我羨幕的,更讓我忌妒,由自己最熟悉的身體,跟著節奏擺動著搖擺著,自然而不做作,美妙的彷彿就像平靜湖面拍動翅膀的天鵝,天生的美感,無可取代,年紀愈大的我,常窺看著看年輕人跳著屬於自己的舞步,自卑的我只好用細縫中羞愧帶著羨幕的眼神,不時偷看著他們開心自信的汗撒,而我呢?

本片用非常獨特的觀點紀錄著中國老中青三代舞者的成長、進步、衰退、傳成的過程,時代的不同,但每個年代的當下的舞者都有著同樣的美夢,就是跳出一片天,老一輩的舞者,社會壓抑和政治因素,導致跳舞是一種奢侈的行為,更是文革運動中的罪人,導致流離四處,捍衛自己的理想奔走求安逸,屬於悲情中樂觀者,而中代舞者,初見黑暗中綻放出微微繫光,緊迫爭取,努力磨練自己,成為實行派,而到了新一代率性青年,沒有深厚的功底,只想強鋒頭,態度傲慢及自以為是,將這三個態度顯明的年紀群體放在一起,強力襯托時空下的蛻變和退縮。

導演的畫面總是一貫的乾淨、簡單、唯美,找不著多餘的存在物,卻又蘊含無限思考的空間。

得獎記錄:
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新晉導演獎
榮獲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三項提名,是金馬獎歷史上首部獲最佳攝影及最佳剪輯入圍資格的紀錄片。
溫哥華、倫敦、釜山、夏威夷、阿姆斯特丹影展參展影片台灣資深廣告導演彭文淳通過紀錄片《歌舞中國》展露了舞團「夢工廠」,三個世代的舞者如何圓著各自的夢。

電影預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