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6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2006) –(台譯:香水)觀後感

這將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絕妙體香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為主幹,
他將用這瓶香水,把她們的美永永遠遠地收藏…

劇情簡介:
依然沉浸在「中世紀遺毒」圍繞下的法國巴黎人,早已經開始了他們領先於世人的對香氣的迷戀。而且對於香水的製作,法國人更是苦苦尋覓了多年。然而,在繁華城市角落深處,骯髒的貧民窟裡卻誕生了一位味覺天才——葛奴乙。

事實上,普通人平均能夠辨識出4000種氣味,而葛奴乙則出奇般地可以辨識出上萬種物質的氣味。這個從骯髒惡臭的漁販子肚子裡爬出來的小子,在被母親無情地拋棄在魚攤下面的死魚堆之後,憑藉著頑強地生命力活了下來。並且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他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整日裡沉浸在鼻子對各種氣味的狂熱地探求當中。

他甚至能記住聞過的任何氣味,而且能根據微弱的氣味能感受到周圍很遠處的東西——蘋果中的蟲子、藏在磚後的錢、甚至幾個街區之外的女人的香味……憑藉著對香味的無比熱忱和一次送皮貨上門的機會,已經長大成人的葛奴乙成了巴黎一位著名的香水製作大師包迪尼(達斯汀·霍夫曼)的學徒,跟他學習製造各種氣味的奇妙技術,這份工作無疑進一步助長了他對氣味的迷戀。

當他愛上青春期少女散發出的神秘體香之後,保存這種香味的慾望很快導致他走上了殺手的道路。由於沒有留下任何蹤跡和氣味,葛奴乙輕易逃過了法律的制裁。25個如花般的少女被他瘋狂地接連殺害。他那夢寐以求的「最偉大香水」也就此完成。

愚昧的世人在享受這偉大香氣的同時居然忘情地無所顧忌,一向自大的主教也折服於這香氣面前,連環殺手也差點成了被害人家屬的摯親……而終究,目睹了「最偉大香水」的無敵魔力的葛奴乙卻最終與這終極香氣一同飄散在了巴黎骯髒的空氣中……

觀後感:
好久沒寫東西了,老實說有些懶惰吧!最近我的內心似乎藏著一個蠢蠢欲動的惡魔,一直將我拖到毫動力的的深淵,就像小時後游泳時抽筋而差點溺斃的感覺,恐懼在度油然升起,而身體就是科學怪人般無法受自己大腦的末端神經發射出去的指令依序作動作,只能攤在面對電視只有兩公尺的沙發椅上,而手上拿著遙控器,發狂似的胡亂切換頻道,漸漸的對眼前的一切都沒有了興趣也沒有慾望去堅持,只想一個人在這個小小的房間內過著自己自以為是的鳥日子,多麼悲哀也多麼的無奈,生活中的壓力也時就像隕石一般的無條件奔向你,莫大的具體和致命的恐懼,多讓我好不敢面對現實生活,寧願這整個世紀和空氣失去我的味道和影子,我便可以化解成危細小的分子,飛向自由的天空隨著熱氣蒸發而集中的雲朵,落下無數的雨滴,我便是其中一,多麼暇意,我不要當沒用的人……

《香水》這部電影應該是最近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電影,不管是劇情上或是整體的氛圍處理上,都的確讓人眼睛一亮,身心俱異的主人公,天賦的才華與苦難人生,骯髒美麗的世界和心靈,外加純潔少女的詭異兇案,集齊所有「好看」的元素。還有,最最吸引人的,所有一切均圍繞其展開的--香水--「世間萬物的精魂」。

而最近也當好本人看了一本內容關於感官的書籍,剛好讓我對本片《香水》某些情節上的描述和嗅覺的詮釋更加有興趣,就是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在1993所寫的《感官之旅》,一書在探索五官知覺的起源與發展,它們在各文化間的差異,它們的範疇和聲譽,它們的傳說及科學根據,使具有嚴謹心智的人類能在此駐足欣賞,並更深入了解人體感官本身的意義。而書中也清楚講到嗅覺敏銳度和記憶度,人類的感官中,嗅覺一直被藏在最深處,也最不被人察覺,但通常可以很微淡地味道也能嵌起內心某個時間點的刻化,可以讓你想起被埋藏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感動,而嗅覺是人類所有感官中是可悲的體驗,因為我們聞到的味道,沒有一個非常命確的形容詞給味道一個名稱,而似乎也沒有人專門給嗅覺設下專有形容詞,而通常都是以其他的形容詞來形容和譬喻氣味,如聞起來像下雨天,聞起來像橘子,聞起來像麵包,聞起來鹽魚之類的說法,而雖然有聞起來酸甜苦辣之說法,但必竟還是跟口裡味覺所延伸出來的熟悉味道,好讓你知道酸甜苦辣等味道。

但小說的精彩之處畢竟是關於氣味的種種描述。要真拿它當懸疑小說看還是不夠緊湊(純屬個人意見)。電影只能更多著眼於情節,也就必然需要塑造更加有血有肉的,充滿情感的人,哪怕是葛奴乙耶那樣天生並不具備完整人性的「人」。

巧妙避開了對嗅覺體驗的過分拘泥,也沒有陷入依靠演員誇張表情的路數。在格雷諾耶對世界的初次認知中,只是簡單地拍泥土,拍落在泥裡的梨子,乾燥的原木,石頭,水塘,青蛙,一步一步追蹤著男孩的嗅覺,用平常的事物喚起相似的情感。

可以分辨世間所有氣味的天才,卻嗅不到自己一絲一毫人類的氣味,他所厭惡的人類的氣味。然而作為氣味的藝術家又無法抵擋少女體香的誘惑。出生就被母親拋棄,喪失了愛與被愛功能的格雷諾耶不得不窮盡一生,在矛盾中尋求完美的香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