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1

A Soap(2006)-(台譯:肥皂)觀後感

劇情簡介
女主角夏洛特經營美容中心很受歡迎,但與當醫生的男友生活卻日漸乏味,趁他出差開會之際離去,搬進平價公寓結束這段感情,期待一切「新視界」的開始。

認識樓下的薇若妮卡,原以為可以展開新的人生,然而面對新環境和陌生的鄰居,眼前突顯的卻是「烏雲密佈」的荊棘難行,她反而感到猶豫困惑,難以回應。 薇若妮卡尋死,夏洛特展現的是當守護天使與狗保姆的潛力,讓他撿回一條命。但在拿狗食時,她誤把一封重要信函扔進傳單堆中,只因為外面傳來「美妙的音樂」。

幾天後,新窗簾裝設落成的慶祝會,夏洛特心煩,不經意地趕走薇若妮卡。令她承受無奈寂寞與自我憎惡的摧殘,茫然地「心跳」加劇,嚇壞了夏洛特?

愛曾是一種承諾,熱愛將會克服一切。夏洛特沈浸在薇若妮卡的關愛中,親密喚醒「兩個靈魂」的渴望。當醫生的前男友是否會再出現在夏洛特身邊?而那封遺忘在門邊的信函,是被找到了…

觀後感:
電影大膽以《肥皂》為片名,充滿芬芳又神秘,或許看在肥皂的特性,可去除污穢的汗垢,可洗滌身體骯髒的功能,似乎更可以抹去不愉快的過去。

電影叫《肥皂》,但整部電影卻不像肥皂劇般膚淺,導演和編劇的精心佈局,嘗試一種直覺而單純的愛戀,突破人類性別的限制,展現輕盈觸及都會男女的受傷心靈,背後隨之而來誠摯、真實的瞬間悸動。丹麥導演的特性,手持攝影機的影像,真實卻客觀,一個野心勃勃的導演,聯想下以為又是個雄性激素爆發的男生導演,其實不然,而是一個有才華的女性,導演透過女性的觀點重新拼湊感情這回事,女性在這年代不在是男性的附屬品,更不願停留在驚世駭俗的孽愛挽歌或極度壓抑的傷痛之旅,章回式的情節在低沈的旁白聲中娓娓道來,絕大部分的室內場景,陰冷幽暗,像似拉斯-馮-提爾斯的影像痕迹,一如都市人脆弱的受傷心靈與封閉的內心世界,渴望如窗外春花般明媚燦爛,但事實上卻只能依靠肉體的放縱得到短暫的麻醉與解脫,在孤獨的世界內暗自傷懷。

夏洛特與薇若妮卡,巧妙的碰觸,像似黑膠唱片輕輕放置在唱盤機上,唱針輕輕刮取唱片上的精緻刻紋,沙沙吵豆聲夾扮歌聲將時間凍結了,一個是事業有成、魅力不凡的美容沙龍老闆,卻因無法與同居多年的男友溝通,分手後只能在陌生男子身上尋找慰籍;另一個則因爲一心想通過變性手術成爲女兒身,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援,不得不出賣肉體賺取手術費用。兩顆寂寞的心在同一座公寓裏相遇,卻不是沈淪欲海的乾柴烈火情,而是在不知不覺的試探、防衛、溝通中相互打開心扉,心的悸動總令人微笑感懷,《肥皂》不是單純的構建一個都市愛情小品,而是帶來對倫理和世俗的重新思考:愛情是否一定要建立在同性/異性的基礎上,在剝離了性欲快感的追求後,心靈的碰撞應該毫無疆界之分,即便如片中主角般複雜的心態與社會定位。


2008/05/30

Goldfish Memory(2003)-(台譯:愛像一條魚)觀後感

劇情介紹:
世界是圓的,緣份是玄的。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怎一個緣字說得清﹖眾裡尋他千百度,才發現那人竟是爛燈盞。別離沒有對錯,要走也解釋不多。女大學生目睹男友和金髮艷女郎激吻,索性實時離場另覓好風光,男人女人一於大小通吃,反正喜歡就好。

女學生卻萬萬沒料到,這個激氣又激情的決定,直接影響了她身邊一眾孿直朋友的情慾角力,更改寫了他們的愛情定局。五男七女在情路上兜兜轉轉,交織成非比尋常的都柏林情色地圖。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人相信美滿婚姻,也有人鍾情一夜肉慾。愛爾蘭的戀之風景,跟台灣的又可會相像﹖

觀後感:
金魚的記憶只有短短的三秒鐘,每當繞完魚缸一圈,便是嶄新的開始,人類的愛情也跟金魚定律一樣,每當陷入一段熱戀,都會是嶄新的開始。

很喜歡電影巧妙運用現實生活中小小事端,放大轉移成電影的主旨,在這個“速食愛情”的社會中,我們見慣了形形色色的愛情,已不在乎他愛她,還是她愛她了,愛情慢慢不在是一對一承諾的象徵,更不是浪漫的稱號,而都會中男男女女清楚奢求的只不過是短暫的對方身體的體溫,擁抱肉體渡過漫漫長夜。愛情在第一次的眼神交彙中産生,轉眼間,它已消失不見。我們害怕包含承諾的愛情,因爲承諾是“不能承受之重”,意味著忠誠和責任。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之前,來杯速溶咖啡就好。

愛情,是一連串荒謬的巧合。劇中對於這群生活在愛爾蘭的年輕男女而言,異性戀跟同性戀的排列組合,充滿著令人想不到的許多的可能,記的一個雙性戀朋友跟我說過,有時候愛情就像可以選擇吃飯或是吃麵般容易,而這兩種食材各有美味,心情轉變會導致今天的晚餐內容,而這兩種食材不能一起比較。或許我明瞭他說的內容。

當女大學生看見她的教授男友腳踏兩條船,搭上了甜美的女學生之後,便迅速決定甩開這花心男子,轉身卻掉入一段她未曾試過的同性戀情裡。但對於癡心愛上女大學生的女記者安姬來說,這段戀情卻傷她最深…愛情到底是什麼呢?是另人怦然心動的邂逅,還是刻骨銘心的傷痕?愛情或許是種遊戲,愛情也可以一心一意。

電影步驟輕鬆明快,說著一個目前我到不了卻嚮往的愛爾蘭,幾對戀人的故事,有分離,也有甜蜜。結局稱得上美好,也許,我們總能從電影中得到安慰。愛情電影散場了。玻璃缸裏只剩下一條小金魚孤獨的遊著。我們的愛就像金魚的生命一樣脆弱。可是,我不願一個人孤單地生活。


2008/05/29

【Grip blog exhibition】Grip blog exhibition part II: Grip My Wall ( 徵稿活動開催 !! )


Blog Exhibition
主題:Grip My Wall
主辦:Grip半調 誌
時間:2008/05/30截止

活動內容: 
你的牆壁上面貼滿著什麼?
總是藉由牆壁上面的傳單,顯示個人風格。
常常藉由牆壁上面的品牌,襯托虛榮心態。
有時藉由牆壁上面的海報,傳達某種信念。
偶爾藉由牆壁上面的照片,懷念過往點滴。
或是藉由牆壁上面的貼紙,表現死忠支持。
當然也由可能是因為,藉由牆壁上面的,千羅萬象,來弔念 自己所無法擁有的一切。

GRIP也將分別採訪幾位街頭朋友們私密空間裡的牆壁,一同分享給大家。

徵選報名:
這次Grip送的星野亞希還有Thurs的貼紙不知道貼哪裡?
之前買的Grip雜誌送的明信片或是海報不知道放到哪去了?
上一期好多日本人想要那張惡童當街的中文版海報妳知不知道?
其實你有很多元素可以來佈置你的牆壁!
是旅行途中所拿的店家名片,還是和三五好友的歡樂合照,
亦或是那值得紀念第一次的包裝袋,還有好多好多,
你的牆上,貼滿了什麼?拿起相機,拍下來吧!

來信請寄到 Grip_Smatter@yahoo.com.tw


獲選的朋友除了可獲得Grip之後發行的NO.5以及Grip 提供精美的獎品之外更會在Grip NO.5[SHOT taht]專欄中 將獲選作品集結讓更多人看到!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 趕快拿出像機拍下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房間上的那片【牆】吧

詳情請到http://www.wretch.cc/blog/gripsmatter



My Wall




2008/05/26

Traveling With Yoshitomo Nara(2007) -(台譯: 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觀後感

劇情簡介:
2006年,奈良美智結束世界巡迴展後,回到故鄉青森縣,與藝術團體「graf」進行一項名為「奈良美智A to Z」的裝置展計畫,展覽名稱「A to Z」意涵著事情的開始、經歷跟結束。

從工作室到展場,從創作到生活,電影讓隱藏在繪畫後的奈良美智變得鮮活,不僅帶領觀眾跟著娃娃們去旅行,也看見了奈良美智單純而叛逆的內心風景。本片完整紀錄他在台北、大阪、紐約、曼谷等地所舉行的展覽,片中除了一同環遊世界,奈良美智更現身說法,親自示範創作大頭妹的步驟,並請來宮崎葵為影本獻上甜美旁白。

觀後感:
「原來他是個帥哥啊!!」
還記的當時金馬影展上映本片時,才知道他跟我一樣是男生,以前一直以為他是個女孩,因為名字和作品的關係吧!那一刻真覺得自己很白痴。

本片主角是國際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而他以獨特的手繪畫風創造出「邪惡大眼妹」,廣受日本及台灣觀眾的喜愛。為何「大眼妹」天真爛漫的外表下卻用世故眼光睥睨世界?本片透過導演的鏡頭,和青春偶像宮崎葵細膩嗓音的詮釋,帶領觀眾揭開大眼妹的神秘面紗,更直擊奈良美智從未公開的私密創作過程,深刻體驗「大眼妹」在觀眾間產生的無限魅力和感動。

電影也詳實紀錄了和奈良美智一同工作的日本設計團隊graf,從發想、設計到製作,巡迴全球創造出無數個充滿夢想的小屋。四處取材的奔波、搬運器材的汗水和熬夜工作的疲累,不僅成就了奈良美智的創作巔峰,更讓所有觀眾看見心中難得的溫暖。

「人何以為人」?奈良美智不斷向世界提出這個永恆的質疑。筆下的大眼妹時而手拿小刀,時而頭上綁著繃帶或插了根冒著血的釘子,一個個就像是熱血的青年革命份子,在清楚洞察這個世界之後,隨時準備以瘦小身軀揭開所有虛偽、壓抑、和充滿陰謀的假面具,透過他丟出的問題,探索面對最原始、最真實的自我,成為奈良筆下女孩們最深得人心的原因。

看電影過程中,腦海一直反覆著,一直焦慮著,彷彿間接詢問著自己的未來,看到奈良真誠的感動,一路走來多變的主題一樣的手法,透過「邪惡大眼妹」來說出內心的故事,這樣執著和熱誠,相信是一種從內心而流露出的自然真性情,藝術創作往往是一瞬間的衝動,不是刻意所去繪畫,創作必須基於內心而創作,而如果硬是要像是寫論文一樣闡述自己的創作概念,應該是畫不出觸動人心靈層面的作品的.......................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2007)-(台譯:瘋狂理髮師)觀後感

劇情簡介:
繼《巧克力冒險工廠》後,Johnny Depp和導演Tim Burton再度攜手合作,改編百老匯音樂劇。

故事講述原名班哲明的「瘋狂理髮師」陶德的復仇故事。原本與妻子露西、女兒喬安娜在倫敦開設理髮院的他,卻因鴨霸法官托賓看上妻子露西的美色,而買通邪惡助手畢多班福特捏造罪名陷害他,班哲明一判就被流放到異鄉15年,之後他遇到一個好心的水手將他帶回倫敦...

回到家鄉的班哲明,改名為史威尼陶德,在好友鄰居肉派店老闆娘樂芙特的幫助下,展開復仇大業,要讓搶走妻女,淩虐妻子害她服毒自殺的法官與爪牙都一一送命,並搶回已長大被軟禁的愛女…

首先陶德重操舊業,以優秀的理髮技術吸引名流紳仕上門,接著趁客人修剪得正舒服的時後,隨手將刀子往他脖子上一抹,然後把椅子向後一倒,人就掉到樓下肉派店的廚房去了,樂芙特老闆娘就利用這些倫敦的名流仕紳的屍體作成肉派,這些人肉好派在倫敦市民不知情的情況下,就這樣進了他們的肚子,並且暢銷熱賣一已,但陶德復仇的怒火始終沒有平息過,每日磨著剃刀等著法官上門...直到某天法官終於出現在理髮院門前…。

但陶德報仇要快,因為托賓法官這次將念頭打到她女兒頭上,曾救過陶德一命的年輕水手安東尼不經意看到喬安娜,對她一見鍾情,誓言要拯救她並娶她,於是與陶德站上同一陣線,人肉餡餅賣出好名聲,一直愛慕陶德的樂芙特,則夢想著與他搬到海邊,收養皮瑞利的小助理托比為兒子。

問題是一心想報仇的陶德終於遇上了托賓法官,他會放棄這個一刀抹仇恨的機會嗎?他可愛的女兒又是否能獲救認祖歸宗呢?這兩個製作了無數人肉派餅的殺人狂樂芙特與陶德又會有什麼下場?一直將愛意深藏在心裡的樂芙特又是否能得到陶德的心?

觀後感:
這是一個結合了音樂、謀殺、通俗鬧劇、人肉餡餅和一個男人因爲絕望而尋求報復的血腥傳奇……

終於千呼萬喚等到Tim Burton的新作了,在這漫長的等待下,節出的果實非凡可口多汁,電影緩緩開場,就被他富有個性的影像牢牢把我抓獲,倫敦的黃昏,凍雲密布,遠方炸響的雷聲把黑雲照亮,天空下起淅瀝的小雨,隨著鏡頭的不斷橫移,雨絲越來越大,越來越密,在閃電撒裂天空的當兒呈現出晶瑩的亮光,突然雨絲之中夾雜著出現血滴,垂直而下,炫眼奪目,移動的鏡頭在陶德的理髮室的斜面天窗上終於停下,一顆碩大的血滴落在天窗上,孜孜蔓延,映入我的眼簾,給我莫名的興奮和噬血的衝動。

Tim Burton這次繼續延續他獨特超現實童話般的影像風格,只不過這次風格與《剪刀手愛德華》、《大智若愚》中的琦麗風格不一樣。美術和攝影幾乎抽離了一切顔色,只剩下黑白灰三種顔色。而刎頸時洶湧噴濺的暗紅色鮮血,在暗色系的背景下,益加驚心動魄,也意外的美麗動人。

這部電影取材自音樂劇,所以音樂也是這部電影的強項。與豐富細膩的色彩明暗過渡一樣,這部電影的音樂也很出彩。雖然我在音樂方面知識幾等於零,但是節奏鮮明的音樂,與色彩之間存在著的和諧匹配還是能夠讓我體會出來的,以致它們可以互相說明對方的性質,更應該說是唱了出來,背景配樂運用彷彿神來一筆巧妙,在序幕當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洶湧的鮮血,伴隨著的是越來越短促和鮮明的節奏,讓人有一種窒息的感覺,聯想的是西區考克的《驚魂記》,急促尖銳的小提琴聲在電影開頭便先來個震撼教育。

這部電影,風格的一致還表現在電影對氛圍的營造。十九世紀的倫敦,印象中的浪漫流行氣息完全沒有,只有冷冷濕濕的天氣,慘霧籠罩。黑雲蔽日,哥特式建築在暗影中兀立,恍如一個個削尖了腦袋的鬼魂。逼仄的空間,狹窄的街道,穿著黑白二色衣褲的生存掙紮的人群,所有的形象都與血腥恐怖的意象相吻合,在電影任何一個街道中深邃漆黑的陰影中,彷彿都藏著許多恐怖故事的精髓,開膛手傑克、海德博士、狼人、科學怪人、吸血鬼...。

如果用傳統的電影形式來講述這樣簡單的故事,2個小時明顯是過長了,很容易造成情節乏味,節奏拖遝等不良效果。但是《瘋狂理髮師》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音樂劇,故事到了Tim Burton的手裏更是如虎添翼,音樂電影的表現形式讓這2個小時變得異常地迅速。二重唱毫無疑問地在《瘋狂理髮師》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影片中大量的對白都是通過二重唱來演繹的。不得不讚歎演員Helena Bonham Carter優美的聲線,洛維特夫人的那種陰森怪誕在她的演繹下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被畫得慘白的臉頰配上深黑色的眼線,再加之淩亂詭異的髮型,黑色的服裝,整個人物的造型就是典型的女巫造型,帶有著一絲邪氣,但是她的那種聲音以及那部分唱段絕對不會讓你感覺到這個人物的邪。你或許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了這股妖氣,但是你依舊在猶豫,不能恨下決心去認定這種邪。直到影片的末尾你才發現自己的感覺是對的,但是依舊會被死亡的衝擊力給擊倒。

如果說Michael Jordan和Scottie Pippen是籃球界最佳搭當,那Johnny Depp和Tim Burton當然是好萊塢的最佳黃金組合,這一次再次地證明瞭一點,只有在Tim Burton的手中,Depp才是最有邪氣的Depp。他的這種氣質也就只有Tim Burton才挖掘地出來。慘白消瘦地臉頰,深凹的眼眶,黑色的眼線,沒有比這樣的Depp更能讓女人動心的了。

對於這樣一部片子,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麽太多得值得去挖掘的東西,觀看Tim Burton的電影,我們所要的就是一種感覺,一種讓歌德、黑色、謀殺、怪誕流進全身血液所帶來的感動。 我們享受著這種暴力,享受著這種陰森,尤其享受著黑白灰中的那一絲暗紅。

2008/05/20

承諾MV : 演藝人協會四川大地震賑災主題曲






災害震醒了世人,點燃了航燈,
消除種族國別和意識形態的偏見!
大家攜起手,大家連起心,
用我們的知識智慧,
爲減少自然災害,
爲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建造人與自然的合諧而共同努力鬥爭。

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
不斷地淨化我們的心吧,
個人是多麽的渺小,私心是多麽的渺小。






















《承諾》改編:Beyond海闊天空
詞:劉德華 曲:黃家駒

多少人 多少幸福被搶奪
多少生活在一瞬間被埋沒
一切變沉默淚光在眼眶閃爍
塵埃沾滿了失落 的輪廓(情願是我)

不必說 你們背後還有我
未來就是崎嶇也會陪你過
一個你 一個我扛起不需要脆弱
前面越走一定會越寬闊(你還有我)

誰都會有恐懼面對黑暗的角落
為了你我再苦也不躲
我要你重獲 原來的生活
認定了這一輩子的承諾

縱然山搖地破 也要安然渡過 有你有我

2008/05/19

Idioterne (1998)-(台譯:白痴)觀後感

劇情簡介 :
劇情描述一名剛遭喪子之痛的中年婦女凱倫在餐廳進餐時,出於同情心而跟隨一名緊捉她的手不放的白癡離去,凱倫在無意間認識一群假裝白癡的人,她也參與他們這小小的遊戲,而且知道他們的目的--扮白癡騙人。起先她很憤怒,但是後來就慢慢開始瞭解他們反常的心態,不過凱倫和這群惡劣的年輕人不同,她因為一件家庭悲劇離家出走,在傷心絕望之餘,藉著和這些人在一起得到安慰。

然而對另外一名年輕人艾索來說,由於這群人不斷騷擾他的日常生活,他越來越難面對他的家庭和工作。一開始他是為了好玩才加入,但是後來就變得不好玩,於是他萌生去意,加上其中有一名女孩的父親終於找上門,勸她回到家庭的懷抱,這就引起連環反應,大家都決定脫離白癡家族,最後這個團體終於徹底瓦解。

觀後感:
看完本片,心中充滿許多感觸,「白痴」這字眼,充滿著許多貶低歧視的口氣,不喜歡這樣的名詞字眼太多,現實社會中,也看過太多案例,很會演戲很會說官腔的人們太多,發自內心行動的人卻太少了,對智能障礙或是身體殘缺者,往往乍看下似乎不遺餘力協助他們,明星官員們好心下的背後出於博得人民的下次選票和好感,令人作噁的行為虛偽不行,根本就是戲謔荒謬行照顧「白癡」計畫的迂腐假面。

其實靠裝瘋賣傻來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人這麽幹。但是像影片中這幾位這麽過分的似乎還比較少見。透過不遺餘力地模仿智障人士的特徵行爲,他們在公共場合不斷地與這個社會開著玩笑,並從中獲得一種短暫的發泄之快感。白癡的形象是這群人的精神面具,同時也成爲了他們種種越矩行爲的盾牌,因爲人們是不會過分計較白癡所犯的錯誤的。但是,這個遊戲終究沒有玩下去。就象無數的無政府主義行爲一樣,逃不脫失敗的下場。本來是想以特殊的方式來嘲弄這個社會,到頭來發現被嘲弄的卻好象是自己,因爲你仍然無法超越這令你痛苦萬分的尷尬處境。而這個社會卻似乎根本沒有被觸動。

許多反社會、反傳統、反潮流之舉同樣都有這種缺乏理性的印記,因而始終局限於心性躁動與發泄的範疇,不得超脫。以荒謬來對抗荒謬沒有什麽太大的意義,充其量是在客觀上對這個世界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影響而已。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及其諸多的問題,我們最終需要的還是理性的思考。

看過幾部導演拉斯馮提爾的作品,搖晃的手持鏡頭攝影機,真實不刻意安排場景,著重精神人道主義,為導演的最佳代言特色,但發現本片跟前後作品有明顯的差異,可以說是充滿實驗性也最堅持「Dogma」理念的純粹之作,更是向既存的電檢制度和觀衆的道德尺度挑戰。觀賞者能否接受甚至欣賞這部影片,要看他對電影與人生的態度而定。

何謂「Dogma」理念?
上網找了一些資料,得知一些訊息,「Dogma」是一群電影導演在1995年春天哥本哈根宣佈的一系列拍攝電影的準則。這些年輕的導演認爲傳統的電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舊的規則必須打破,新的秩序需要建立。制定這些規則就是跟傳統電影叫囂劃清界線的意思。而列了幾個基本原則,內容是:

1影片的拍攝必須在場景的現場完成,不得取用道具和加工的場景設計(若是道具是非不得已需要,則需在道具可以被找得到的現場拍攝)

2聲音不得和影像的製作分離,反之亦然(音樂除非就存在於影片拍攝的現場,否則不得使用)

3必須使用手提攝影,任何移動或是固定的鏡頭,只允許在手提攝影裡完成(不得使用三腳架,影片必須在取鏡的現場完成)

4必須是彩色電影,不得使用特殊打光(若是燈光太弱不足以曝光,該場戲就必須取消,或是只能使用附加在攝影機上的單一燈光)

5禁止使用光學儀器(即濾光鏡)

6影片不得用淺薄的動作填塞(不得出現謀殺,武器等等)

7禁止背離當時和現場(影片必須就發生在當時或當場)

8不接受類型片

9必須是Academy的35釐米底片

10電影導演不得冠以作者之名,更進一步地,我發誓作為一個導演我要壓抑住自己的個人品味。我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從角色和場景裡逼近真實。我發誓就用所有我可以取用的手段、可運用的任何好品味和美學的深思孰濾拍片。

本片《白癡》的影像表現而言,雖然導演把握他所要的原則下所拍出的電影,但是電影必須還是要有人看,而極簡的製片條件不能是枉顧影片品質。所謂品質,是一種觀賞的普遍性及愉悅的視覺經驗的內涵,絕不是懲罰性的觀賞經驗,更不能形成觀眾歧視,即再好的劇本、再好的演員表現,觀眾的心理效應必須有生理(視知覺)的支撐做連結,除非,暈眩是情感表達的一部份。如果暈眩是一種重視肉體的實質,懲罰性的觀影經驗悖離電影曾經為最大多數觀眾築夢及儀式的美好過去,相信大家對這類型電影總會影響導致看電影的慾望。


2008/05/17

Spider(2002)-(台譯:童魘)觀後感

劇情簡介:
英國巨星Ralph Fiennes飾演的男主角從小孤僻內向,在他的記憶裡,母親並不幸福,因為父親酗酒又花心。某夜母親出門後人間蒸發,父親的情婦就此進了家門,取代母親的位置,他反抗無效,決定以自己的方式改變現狀,在心裡結上一層又一層的網,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寫日記,努力回憶,試圖找回神秘過去,包括查明母親的死因。在他碎片般的精神世界裏,究竟哪些是記憶,哪些是關於記憶的幻想,哪些是現實變得越來越無法分辨。

Ralph Fiennes的深刻演技極具可信度;一人分飾三角的Miranda Richardson也不遑多讓,她的多變讓導演想藉不同女性角色由一人扮演來闡釋男主角心理問題的企圖,終以達成。

觀後感:
本片導演David Cronenberg一直是最喜歡導演之一,以往作品總是充滿許多後現代破壞主體性的毀滅性質,主調一直強調並質疑著科技會帶給人類的危險性和毀滅性,卻又是帶給人類文明前進的階梯,這個平衡桿總釋出許多你我想不到的問題,弔詭、諷刺、深層、暴力、血腥、反烏扥邦,讓David Cronenberg在好萊塢一直有不同等級的評價和地位,而本片導演放棄慣用的特效,改以沈緩的步調直探人類內心的深層恐懼。

Ralph Fiennes飾演一個從小就有精神官能疾病,活在自己幻想中的男人,媽媽總是叫他“蜘蛛”。導演刻意以超現實的手法讓長大的“蜘蛛”不斷走進自己小時候的回憶,面對永遠解不開的心理障礙。本片影像節奏與角色的幻想同步,連帶觀衆也墜入類似的糾結與恐懼之中。

其實本片片名為《Spider》,而在電影中幾乎可以完全看不到蜘蛛的蹤跡,更沒有恐怖驚悚畫面,導演冷靜地說一個悲慘的小人物故事,整個影片就像是一個精神病學或者心理學上的案例再現,當然許多超現實的表達手法告訴我們這是個電影。電影中主角原本是要忘記以往回憶,來到一個療養院接受治療,但在熟悉的環境裏,那些場景、聲音和氣味,又逐漸喚起了兒時的記憶,關於他的母親和他的父親的記憶……,而那段回憶是痛苦的,是慘酷的,彷彿蜘蛛編織蜘蛛網般沒完沒了的迴繞黏稠,原本為了捕捉獵物而織,但沒想到卻是自己自陷泥沼,讓他掉入一個會吞食動物的流沙,但只有一件事比失去你的心智更可怕,那就是,重新找回它。”在主角的記憶裏,那些過去了的事總是特別清晰,他一直努力想忘記那些事,可是他毫無辦法,它們總是陰影般地籠罩著他,無法擺脫,就像他無法擺脫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樣。

本片演員盡職得表現,細膩傳神糾結的內心戲,讓人印象深刻,呢喃處理的更是十分細膩,在租借的房屋中他惶恐的呢喃,在空蕩的浴室中他顫抖的呢喃……那樣的竊竊私語中透露著他精神的混亂!影片中你無法弄清他的那一個片段是真實的存在,只能隨著他的呢喃無垠的猜想答案。

2008/05/13

Cry-Baby(1990)-(台譯:哭泣寶貝)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54年的Baltimore,正是搖滾樂初生之時,Wade(Johnny Depp飾)是一個年輕街頭小混混,人稱「哭泣寶貝」,因為他的臉頰永遠畫有一顆滑下的淚珠,以紀念一段逝去的戀情。Wade帶領著一群兄弟們,整天混在一起,女孩們都為他瘋狂尖叫。Alison是一名善良的富家女孩,她也深深愛上了Wade,但是Wade一身黑皮衣的行事風格、與Alison純樸的家教簡直是天壤之別,她因此掙紮不已。此時,Alison的男友以死來反抗Wade一幫人,引起了一陣騷動。最後,這群街頭小混混成為眾所之矢,而「哭泣寶貝」Wade則被送往少年感化院。

觀後感:
這是一部結合音樂、愛情、搖滾、惡搞、浪漫、歌舞、camp的50年代的Cult Film,不是拍攝時間為50年代,而是內容故事背景設定在歌舞昇華50年代。

故事動線很簡單,導演John Waters 以一種詭異的方式來表達對於50年代的回憶,可見他個人對於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音樂劇充滿喜愛,更可看出導演念舊情懷將50年代美國少年的次文化元素,重新組合成趣味無窮的復刻版搖滾歌舞片,場面怪誕突兀的音樂劇,簡單明瞭的故事,眼花繚亂的歌舞表演,加上Johnny Depp的搞笑的活蹦亂跳載歌載舞,簡直有點視覺衝擊,說是一部Cult Film,倒不如說這是一瓶沒營養卻可溶化味蕾的冰涼可樂。

本片中最搶眼當然是主角Johnny Depp,俊俏的臉龐梳著誇張的飛機頭,憂鬱的面容連我都看的心花怒放,飾演的Cry-Baby會突然會眼角留下一滴淚的英俊少年,就因爲他的眼淚,征服了無數少女的心,好無厘頭的橋段,卻非常諷刺。而電影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音樂,充滿濃濃的搖滾樂,而我所謂的搖滾樂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聽到的搖滾樂,而是偏於ElvisPresley所唱的那種搖擺搖滾樂,也就是稱為Rockabilly,Rockabilly融合了鄉村音樂和R&B(Rhythm and Blues不是現在歌手唱的R&B!汗)的狂放不羈的聲音流行於19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ElvisPresley,他狂野性感的台風,成了Rockabilly獨有的標誌,但不管怎麼Rockabilly是帶有最正宗的Rock&Roll精神的音樂之一,從1950年代開始盛行,是當時最流行的舞曲,年輕人伴隨著一成不變的四四拍節奏舞動四肢,吉他、口琴、Double Bass、鼓是Rockabilly最基本的構成,雖然現在Rockabilly已成為了歷史,但它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中。

雖然本片充滿了John Waters式的惡作劇。雖然電影冠上了打破種族歧視這樣正面的觀念,因為有許多白人和黑人共舞戀愛歌唱畫面,以當時50年代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畫面,但又完全沒有正統教條的感覺。正如整個電影的氣氛。反教條反正統。對於所謂“上流社會正經人”虛僞嘴臉的惡作劇式刻意醜化,讓人在輕鬆愉快忍俊不禁中就輕易接受了John Waters的觀點。在他的電影中,壞孩子們才是美好的真實的可愛的。他們叛逆不羈行爲隨意舉止新潮但心地善良毫無偏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那些認真學習舉止規矩家境富有的好孩子們個個虛僞自負工於心計。當然在這樣的電影裏最後大出洋相狼狽出場的總是那些好孩子。我想,在Waters的電影中,可以找到幾個主題,那就是對於種族和社會地位的不同造成的隔閡的破壞,對於虛僞自負的醜化,和對於叛逆的頌揚。teenagers正是青春叛逆,不應該用虛僞的禮節道義狹隘的種族地位歧視偏激的價值觀念污染孩子們純潔美好的心靈。

而片中也出現了幾位真正的搖滾客,其中最注名的就是龐克大老Iggy Pop,片中不改現實生活的本分,飾演一個不務正業的中年老頭,而另外一位就是正宗Rockabilly樂團Stracy Cats的貝斯手,而片中更有他玩弄著Double Bass表演的畫面,更是我這種老搖滾客意外的驚喜啊!!

2008/05/06

The Number 23(2007)-(台譯:靈異23)觀後感

劇情簡介:
華特史派洛(金凱瑞 飾)總帶著張憂鬱的臉,是個簡單、不多話的居家型男人。某一晚,他被一隻神秘的狗在追逐中耍得團團轉,害他錯過了與妻子的約會。而在等待華特的同時,他太太走進一家二手書店,偶然間買下了一本書名叫「靈數23」的小說,殊不知這本書將改變他們兩夫妻的人生。

書是買給華特的,但他原本並不甚感興趣,只想匆匆翻閱這本小說。該書中如編年史般記載一個名叫芬格林的偵探,一連串與23這個數字有關的殺人夢魘,以及這數字如何控制他老婆的離奇經歷。華特越讀下去越覺恐懼,他發現這本書竟像是一面鏡子,對照出他過往人生,書中情節與他自己的現實生活有著越來越多的巧合

他也開始注意到,原來「23」這個數字竟無所不在地潛伏在他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於他的周遭環境。很久以前其實華特也有著跟書中主人翁一樣的惡夢及陰影,而現在這本書不僅知道他的過去,還預知了他的未來。而他的未來,似乎要變成如同書中所描繪的殺人兇手!

華特發現這本書其實是個殺人犯的告解。而書中情節冥冥中似乎註定要在他的現實人生中重蹈覆轍。對旁人尤其是家人而言,華特已變得越來越危險。他必須避免自己被數字23搞到發狂!最後瀕臨崩潰的他漸明白:在自己被神秘力量逼迫成為殺人兇手之前,阻止這一切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這本書的作者並揭開所有真相。

「23」這個數字是詛咒?或只是某種暗示?這一切都是華特的幻想?還是真有未知的力量在冥冥中操弄?而殺人兇手究竟是誰?所有一切的發展將帶領著華特一步步邁向真相,但伴隨而來的更多恐懼、夢魘,將遠超過他想像……。

觀後感:
本片若以刁鑽的角度來審看,本片應該不算是標準的恐怖片,勉強只能算部是帶有驚悚的劇情片,而要用簡單的一句話形容本片就是:鬼扯!

為什麼我會說鬼扯,並不是我在耍嘴皮子,而是本片劇情太牽強將任何事件用「23」這個數字來製造話題和懸疑性,或許某些事件背後所意義數據是值得參考和研究,如地球以23度傾斜地軸自轉、人類的基因共有23對染色體、人體血液每23秒循環周身一次、歐基理得幾何學根據23個自然定律所建立…。然而,攤開人類歷史,卻有更多人相信這個數字實屬與黑暗的神秘力量有關:古有凱撒大帝被刺23刀身亡、保護聖杯的聖殿騎士團共有23位長老;近有鐵達尼號於1921年4月15日撞上冰山沈沒(1+9+2+1+4+1+5 = 23)、廣島原子彈於8時15分投下(8+15 = 23)、奧克拉荷馬爆炸發生在4月19日(4+19 = 23)、舉世震驚的911事件:2001/9/11(2+1+9+11 = 23)…。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2除以3等於0.666,這是聖經中的魔鬼代號。

以上例子都還可以接受,但有些例子真是讓人反胃作噁,例如Nirvana“超脫”樂隊主唱Kurt Cobain自殺於1994年也作爲一個23無所不在的證據提了出來(因爲1+9+9+4=23),可那一年中發生的更多好的、幸福的事情,都不算數了麽?如果神秘數論如此偏狹,那就完全沒有可信力了。還有,編劇黔驢技窮之時,連32這樣的數位也被拎出來作爲證據,電影中愣說它就是23的反轉……瞎編是需要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個度,就步入了荒謬的範疇,讀者或觀衆也就沒有任何興趣看下去了。

故事牽強就算了,連演員在劇情上處理來,看似到位,但都少了些些火侯,橡皮人金凱瑞轉型陸續拍了幾部電影都值得一看,從《楚門的世界》到好看到爆的《王牌冤家》中的表現,滑稽的表情卻藏著苦澀的痛苦,喜樂外表下純真與脆弱的一面矛盾演出也讓他走出中年危機的另一條道路。但是在本片,讓人稍嫌失望,整部電影中,他都以一頭亂糟糟的長髮形象出現,宅男顧家的好男人。另外讓人非常不解的一點,是金凱瑞在如此不惜犧牲形象來玩苦情戲的大環境下,在部分場景中居然又搬出以前喜劇表演時的動作與表情來,讓人哭笑不得。問題不僅僅在於過火的表演,更在於這種不諧調破壞了影片的整體風格。

但批評歸批評,導演在影像表現力方面,還是有他讓人驚訝之處的。特別是主角入小說描述的時空時,利用了電腦特效處理一些介乎2D和3D場景之間的轉換,頗爲新鮮有趣,比較引人入勝,色調處理上也極為講究,爲了表現所謂小說時空與電影敍事時空的不同,他給表現小說時空的鏡頭做了特別處理,顏色飽滿度和不真實光影層層疊出超現實虛幻時空,油油亮亮畫面彷彿下雨時從車內往車外觀看的扭曲世界,七彩繽紛卻不踏實感,而在描寫真實世界,黑咖啡杯剩下殘渣的苦澀餘溫,色彩對比強烈讓陰影更顯的黑暗深邃,亮面稍點曝光過度的效果帶來的蒼白肌膚下的殘破靈魂。

爛電影不一定都有個不好的故事,但很多電影的“爛”的確是首先從劇本問題,而來的不管劇本多麽故弄玄虛,最重要是抓住觀眾的胃口和情緒。“碎片式”或者“迷宮式”的故事結構,本身並不意味著要分散觀衆的注意力。相反,很多精巧設計的非線性故事線索,還能持續將觀衆的情緒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直至最後所有謎團霍然解開時,觀衆們緊張的情緒才會猛然鬆懈下來,並發出一聲滿意的歎氣……《靈異23》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效果。事實上,這個故事是如此的無聊鬼扯,以至於我幾乎都失去尋找答案的興趣,我彈起手邊的吉他,如此的分心啊。

2008/05/05

大切な思い出はパソコンに…。彼との恋は永遠に…。

是不是總是覺得老老舊舊的東西很有味道,很多舊照片泛黃充滿歲月痕跡的滄傷感讓你無法自拔,現在日本有個叫幕末の古写真 的網站可以很輕鬆幫你完成!

只有你選取你的照片,它就會將你的照片變成如報紙或是更久之前的黑白照,上面為原圖,下圖為處理過的,試看看吧!


2008/05/03

King Kong (1933)(1976)(1986)(2005) -(台譯:金剛)觀後感




劇情簡介:
金剛是一隻巨大的非洲猿猴,被拍電影的卡爾逮住並帶到紐約。在那裏,它成了供人觀賞的怪物,但它卻愛上了一個美女。爲了追她,它逃脫主人的牢籠,橫穿紐約街道,最終爬上當時剛建成的帝國大廈之尖頂,葬身於飛機的槍林彈雨。人們不禁問道:究竟是飛機殺了野獸,還是美女殺了野獸?

觀後感:
要論當今那麼多采多姿的怪物電影中,最長壽最經典的相信非這支大猴子莫屬了,當時更以世界第八大奇景為噱頭,充滿傳奇性的故事,和充滿政治諷刺的背後隱喻,也讓這隻大猴子從上世紀30年紅到21世紀的今天,成為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從第一隻金剛1933年誕生之後,片商也知道這隻黃金猴的魅力,加上觀眾一直喜歡觀看大怪物電影的心態,也陸續拍出產了許多仿冒品和重拍版本及番外篇。從1933年第一版,過了30年後,既然另一隻金剛既然出現在日本,算是“直系親屬”,1963年的日本片《金剛和哥斯拉》讓兩大怪獸對峙;1976年,美國推出彩色重拍版,高潮場景改成了已經倒掉的世貿中心,特效當然比原版進步了很多;1986年又推出該劇的續集《金剛沒死》,本片更是惡搞金剛羅曼史,有了小金剛。而當然,2005年更是推出了Peter Jackson的豪華數位加強版,讓這隻猴子傳奇一直延續下去……。

King Kong (1933)版本:
本片融動畫、真人和模型爲一體,開了特技片的先河電影。1933年還是屬於默片年代,所以本片也是沒有口白,只有背景美麗的交響樂和字幕,以今天眼光來看,電影劇情和節奏其實不差,而且意外比我想像中好看,雖然停格動畫看起來不大流暢,但頗帶有幾分手工感,也意外富有停格動畫的親切度。本片算是開創“美女和野獸”模式,人獸之間弔詭的愛情觀,而在電影史上也衍生出無數的仿效之作。本片很明顯是傳達德國主義執行電影模式,以龐然大物的毀滅性和破壞性,彷彿象徵當時第二世界大戰時的德意志帝國,黑暗的勢力籠罩著大地,透過電影的投射將當時問題引出,然而邪不勝正的模式套入,以達到反德的目的。 (33年King Kong模樣有點蠢)
(停格動畫卻十分有趣)

King Kong (1976)版本:
70年代,除了Disco流行外,怪物電影更是到處都是,電影充滿許多怪異的天馬行空想法,包括創造了經典的《The Jaw大白鯊》,片商更是將腦筋動到以死了四十多年的金剛上,改編原作拍了這個版本,以當時電影技術的發達,金剛已經不是簡單的黏土動畫的角色,而是個有血有肉的大個子,活靈活現的的出現久違的銀幕面前。76版的金剛,不僅在特技上比33版的提高了N個級別,在這個角色的塑造上,也比33版的有神采得多。以33年版本的金剛來說,很純粹的還是獸性大發的野蠻動物,沒有所謂的感情和靈魂,狂放的姿態,單純詮釋大怪物的恐怖樣貌,印象中,電視很愛重播本片,還記的被它那個凶狠的眼睛嚇的整場電影鴉雀無聲。而在76年版本中,除了外觀和電影技術上的改革外,最大不同處是導演將人類最珍貴之處情感附於金剛身上,不是在電影中看到金剛對女主角會流露出不捨的眼神和紳士般的舉動,溫情的表現也讓這支大怪物柔化的許多,不在是單純的毀滅性危險性格,而多了幾分鐵漢柔情的浪漫情懷,或許這樣,這部電影結局催淚效果更勝33年的版本。

雖然這個版本的金剛塑造效果以算是成功,但對我而言,電影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尤其是最重要角色女主角身上,以33版的安妮是大蕭條時代的犧牲品,失業而無家可歸,餓得若不經風的樣子,一開始就給人楚楚可憐的感覺。而意外碰到想紅導演將他請去拍電影,途中意外碰到”真命天子”金剛,而女演員大大超出我頭腦中的“花瓶”形象。電影“古典”時代的表演模式,與演員費瑞(Fay Wray)自身純潔美麗的氣質結合得非常好,完美再現了那種“我見猶憐”的感覺;也只有成功營造出這種感覺,才能讓角色的驚險遭遇緊緊抓住觀衆的心。但是在76年版本中,女性主義的崛起,也影響了當時女主角安妮的性格行為,一附女強人的姿態,造型火辣,甚至還有一場寬衣解帶的挑逗金剛的牆段,讓人噴飯咋舌,賣弄風騷、四處挑逗,而最後因金剛之死而痛哭流涕,後下一秒就跟男朋友舌吻,人物心理設計如此缺乏變化依據、前後極端不一致,使得這個“安妮”超級矯情、虛榮、做作、無聊……,可以說成在安妮敗也在安妮。
(什麼畫面啊?!)
(感人的結局)

King Kong Lives(1986) 版本:
這個版本是 1976 年版的續集,故事從 1976 年版的結局講起,敘述金剛在墜下高樓後昏迷十年,醒來後非常虛弱,需要依靠輸血和人工心臟才能苟延殘喘;這時有人在雨林捕獲另一隻雌性巨猿,將之取名為「Lady Kong」並且運到美國,結果兩頭巨猿一見鍾情,為了逃出人類世界,又掀起一場大亂。但本片評價不佳,而且偏離原版的敘述重心太遠,所以咱們先不討論這個故事,只單純地聊聊其他幾個版本。
(金剛羅曼史?!)

King Kong(2005) 版本:
相信很多人看過這個版本,也是筆者個人最為喜歡的版本,喜歡的不是因為電影中的電腦動畫給它的精采度,而是導演給這部電影的感情和精神。

因為筆者在看本片時,已經看過之前老版本,對劇情有一定的熟悉度了,看完本片時,意外發現本片最接近原作,也是33年版本,不管劇情或是角色設定,幾乎可以說沒什麼大改變,唯有畫面精采度和故事流暢度加強,其中連金剛微小細節小動作都沒有馬虎,記的33年版本有一幕金剛跟暴龍決鬥時,最後金剛將暴龍嘴巴折爛後,不知情的金剛還甩甩已經死掉的暴龍屍體的動作,有點像小孩子玩弄玩具般的天真行為,在這個版本也看的到,其實這個動作沒對劇情有多大的幫助,只多幫金剛增加幾分童心感,但讓筆者意外的覺得Peter Jackson的觀察力和細膩度極為纖細,而更有趣的是,在這以 《King Kong》為名的三版中,其實可以觀察出金剛的年紀,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有助於理解不同版中“金剛”的不同行爲。33版的金剛似乎心智處於孩童時期,他拿著“安妮”也就是爲了玩玩,完全沒有啥雄性雌性之間的性因素。33版的《金剛》中,也有“金剛”扯掉安妮衣服的鏡頭,但根據上下場景的提示,電影讓人相信那只是“金剛”無意中好奇的行爲,無關性意識。

76版的金剛可能大致處於青年時期,荷爾蒙分泌比較旺盛,所以最先見到金髮美女時總是“ 精衝腦”般,那種眼神沒有“愛”的成分,只有赤裸裸的“要佔有”的意思。

2005版中金剛,很明顯讓人看出有點年紀了,毛鬚的顏色黑色參雜灰白,彷彿人類的中年,比往前版本少了許多獸性,而甚至還有些人類孤單的多愁善感情懷,孤寂、黃昏、單身、無奈的觀看著夕陽,意外著覺得金剛不在那麼的危險,而讓人多點想呵護的衝動,而該版本的金剛更有著人性的思考,許多行爲都是主動的、有意識的,而不是單純破壞和格鬥,它清楚知道感情吧!

電影帶給我們的除了視覺上的洗禮外,更多的則是人性和感情的震撼,帶給我們的思考太多,在金剛的力量下,人是多麽的渺小,而對於金剛的感情來說,人之間的感情又是如何的脆弱啊!金剛的毀滅,似乎是已經注定的,不是他不該愛上人,而他不該那麽癡情。

這個世界上,最受傷的還是那些癡情的人....(我在說啥啊?!) (充滿感情的畫面)(阿剛的鼻子是愛心形狀ㄟ!你有發現嗎?)(33年左上,76年左下,2005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