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0

Cabina, La(1972)-(台譯:電話亭)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個炎熱的中午,地點是在巴賽隆納的一個普通的住宅小區裏,操場上空無一人,太陽火辣辣得曬著地面。

一輛電信工程車開了進來,下來四個人,擡下一個普通的單人電話亭,然後把它安裝在操場的中央,工程車緩緩離開,過了一會,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小孩經過,忽然看到了新裝的電話亭,一絲微笑浮現在他臉上,將小孩送上校車後,他走進電話亭,開始撥電話,這時候電話亭的門漸漸關閉。打了很久可能是沒人接,於是他放下電話,正欲離開,推門,門卻沒開!他還沒覺得意外,以爲只是門鎖的小問題,於是用手小心地搖著門柄,可還是沒開,試了很久,他有點急了,環顧四周一個人也沒有,大家都在休息,沒辦法,他只好坐下來等有人經過,試了很多辦法,甚至想破門而出,可是那厚厚的鋼化玻璃很堅固一點反應也沒有。太陽透過玻璃直射到他的身上,亭子裏面又悶又熱,他已經滿頭大汗了。

下午兩點,人終於多了起來,大家都圍在這個電話亭周圍,嘻笑著,交頭接耳議論著,好像在笑一個人居然會被小小的電話亭給關了起來。裏面的他已經熱得不行了,他用力用手拍著玻璃,用手勢比劃著求大家誰能幫幫他,一個壯漢走過來,使勁用手拉著外面的門把手,可門依然紋絲不動,突然“哢嚓”一聲,把手斷了,壯漢摔了個四腳朝天,圍觀的人群哄堂大笑,可裏面的他卻有點絕望了。又來了一個騎摩托的年青人,他準備從遠處騎摩托把門撞開,坐在裏面的他驚恐地看著一輛摩托飛弛朝他沖來,本能地閉上了眼睛,轟的一聲,門居然還是紋絲不動,倒是把年青人摔了下來,又引來一陣哄堂大笑。這時圍觀的人越聚越多,兩個警察撥開人群走進來,見此情景,他們拿來了一把電鋸,打算從頂部鋸開鋼架,可是一陣刺耳尖銳的鋸聲過後,鋼架上居然只有一點小印紋絲沒反應。這時裏面的他已經困在裏面快4個小時了,毒辣的陽光和悶熱已經使他精疲力竭,汗流浹背了,他快徹底絕望了。

下午5點,人漸漸散去,操場上又恢復了平靜,裏面的他望著玻璃外面的世界,眼神中透露著一絲絕望,而天空依舊還是那麽藍。下午6點,那輛工程車又開來了,他見有車來,似乎又看到了一絲希望,於是掙紮著爬起來敲打著玻璃比劃著,車上下來那四個人,見此情景,一句話也不說,擰開固定在地上的鏍絲,把他和電話亭一起擡到車上開走了,一路上他以爲是去生産電話亭的原廠就可以救他出來了,可車子卻駛向了城外,在郊區顛簸的山路上行進著,他的心也跟著驚恐起來,感覺路線不對了,這時,一輛一模一樣的工程車從後面趕上來,並排行駛著,他突然驚見那對面的車上也裝著一個一模一樣的血紅色電話亭,裏面赫然也是一人,兩眼如死人般絕望無光,汗流滿面衣衫不整,和自己一樣!他已經感到事情不妙了。這時車子終於開進了一個巨大的鋼鐵熔造廠,他環顧四周,赫然發現兩邊的地上擺滿了一個個同樣的電話亭,每個電話亭裏面都關著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有的奄奄一息,有的已經自殺而死,有的甚至已經成了一堆白骨。而那巨大的機械手正轟鳴著把一個個電話亭抛入熔爐!血紅色的鋼水從出口出緩緩流出。刹那間巨大的恐懼席捲他的全身,他知道自己已經永遠不可能再出去了,他絕望地拼命敲打著玻璃,可是沒人理睬他,工程車開遠了,工廠的黑色大門漸漸關閉。

第二天中午,太陽依舊火辣,操場上依然空無一人,一輛工程車開來,下來四個人,在操場的中央又裝上一個新的電話亭。太陽依舊照在血紅的電話亭上,它矗立在那裏,依然張開著血盆大嘴,等待著下一個犧牲品。

觀後感:
《Cabina,La》真的是一部很經典的Cult Film!

電影本身沒有過多的對白,只有嘲笑聲和主角聲嘶力竭哀嚎聲,只透過演員肢體動作和場景的調度完全將故事發揮最佳狀態,影片總長不超過35分,卻敍述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一個中年人進入新裝的電話亭打電話,不料卻被關在其中。大家用盡辦法,也無法使他脫身。像被關在籠中無助的動物,他被連同電話亭翻山越嶺拉回工廠。當他看到一個個電話亭中一具具死屍時,他絕望地倒下了……一個電話亭,堅固到無法打(砸)開,顯然不可能,可能的只是一個暗喻。象徵性的黑色語言,淋漓盡致地電影表現,獨特的創意手法,深度的思想內涵,《Cabina,La》留給人的思索應該很多,而片中男主角被關在電話亭中,圍觀的人似乎帶著看好戲的心情,根本沒有打算救他,甚至還有人搬出椅子觀看和打毛衣,極力表現工業化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殘酷,以象徵化的黑色電影語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現代化城市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和漠不關心,而換個角度思考,是否人類過度依賴工業科技,仰賴外在設備便利性,忽略人類思考能力,獨特的手法和創意令人回味。本片被很多電影人評爲70年代西班牙最優秀的電影短片之一。

2002年,美國好萊烏根據其劇本又改編拍攝了一部《絕命鈴聲Phone Booth》,講一個男人被迫在一個電話亭裏接殺手電話要他做什麽就照做不然就殺了他的懸疑片,可惜只能是照貓畫虎,完全失去了原版的思想深度和內含。

2008/07/29

Marquis(1989)-(台譯:侯爵)觀後感

劇情簡介:
影片改編自薩德侯爵當年的一部自傳性作品,講述在法國革命時期巴黎的一座監獄裏面,很多政治犯被關在那裏。侯爵在當時是位很有名的作家,一天,一位女人來找侯爵哭訴她被國王強姦了並有了孩子,是警察局長騙她去見國王的。她希望侯爵能幫助她,把事情的真相寫出來告訴所有人讓人民去推翻國王,侯爵答應了。侯爵每天只知道寫自己的書,他的penis在裏面非常不滿,它說它需要一些刺激和放縱,他倆經常沒事就討論這種事!

監獄長是一個成天盼望著別人來強姦自己的同性戀變態狂。被局長所賄賂的牧師打算找機會騙那個懷孕女人陪侯爵睡覺,以陷害侯爵,把責任從局長和國王身上抹掉,侯爵被害了,被騙吃了春藥和那個女人上了床,他被指控強姦了女人並被關進了監獄。而牧師則發誓不會把事情真相說出去,而且偷了侯爵小說的原稿打算去賣錢。與此同時,人民開始起來反抗國王的專政,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已經開始了!影片也達到了劇情的高潮……

觀後感:
的確很有趣的一部電影,光是海報上的大頭對小頭的畫面,包你傻眼!

本片可以說是動物版本的《鵝毛筆Quills》,意指用鵝毛做的羽毛筆,在劇中人侯爵那個年代,書寫工具就是這種沾墨水的羽毛筆。薩德侯爵是備受世人爭議的作家,其作品驚世駭俗,以現今標準來看,仍然嚇壞許多大人小孩。嗜糞症、S&M、戀屍癖、雞姦等用辭是薩德的註冊商標,虐待狂(sadism)這個字也是由他的名字Sade衍生而來。生於拿破崙時代的薩德侯爵,無論是人或著作皆惡名昭彰,因為他本人也是前科累累,犯了風化罪、強姦罪,因此成年後的他長達30多年待在牢房或療養院。

《侯爵》是一部超現實的和極爲諷刺性的怪異電影。用一種極爲荒誕的方式來展現當年薩德侯爵眼中的法國革命。影片中所有演員均頭戴誇張碩大的動物面具,回想起八零年代,很流行這類型人偶電影,也拍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例如: 《魔水晶Dark Crystal》《魔王迷宮Labyrinth》《大魔域The Neverending Story》等,而本片所有對白均爲後期演員配音,部分場景用到了黏土停格動畫的方法拍攝,比如那個侯爵可笑的penis居然長有一張人的面孔,而這也是全片中所唯一出現的人類面孔。扮演侯爵的演員頭上戴的是一張狗的臉,而變態的監獄長是一張老鼠面孔,而那個女人則有一個牛頭,而那個牧師則是一個駱駝頭,透過各種動物的特性傳達角色的性格,充分的讓角色演出更加豐富……整部影片就像是一部古怪無常的人偶劇加上《索多瑪120天》般的色情內容,但又不能完全說其是一部徹徹底底純粹的色情片,因爲所有的色情場景都是假的,是用動畫的手段拍攝的,雖然足以以假亂真。

片中侯爵著作的社會意義不僅在於反抗暴政,而且更是普通勞動人民的啓蒙之書,至今看起來,算是最徹底Punk精神,透過基層革命,推翻政府的精神。首侯爵的色情文學的真實性和親切性,在此之前從沒有書籍中出現如此赤裸裸的真實,而這種真實和普通人又是如此貼近。在這種色情文學裏,沒有貴族和平民的區別,只有性器官的男女之分,貴族也不見得如何“偉大”,甚至還是嘲笑的物件,人民在對肉欲真實的接觸中,在對貴族階層荒唐的嘲笑中,現代平等意識逐漸啓蒙。




2008/07/28

Vase de noces(1974)-(台譯:一個人和他的豬)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一個與世隔絕的農場裏,講的是和畜禽孤獨地生活在一起的一個人的故事。他從一開始就顯得怪異,比如會嘗試給鴿子戴上娃娃頭。他愛上了母豬,並和它發生了關係。後來母豬下了小豬仔——人和豬的混血兒。那個人爲小豬們編織了漂亮的小毛衣。然而,小豬棄他而去找自己的母親了,他就吊死了它們。他變得更加瘋狂,把母豬也埋了。然後他又開始吃自己的糞便,最後他自殺了。

觀後感:
在颱風天看電影,相信是個不錯的選擇和享受,但是我今天卻經歷了最難忘及不舒服的觀影經驗,原因就是看了一部讓我永生難忘的Cult Film!

這部電影相信很少人看過,由兩個比利時的電影人,在1974年拍攝了這個片長近85分鐘的黑白片。電影風格很難鑑定為任何類型,而影片的英文名字是“The Pig Fxxking Movie”(光是電影名稱就是讓人大腦癱瘓程度)。全片沒有一句對白,所有的電影語言,只有鏡頭、畫面、音效和鬆散如稀屎的背景音樂,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全部。這樣電影,心態正常人相信不會輕易觀看,但是只有好奇心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觀衆,好奇心這玩意兒的確有時候會讓人作出不理智的舉動,不經過大腦判斷,接觸這部電影的原因,我不否認是獵奇心態作祟,讓我誤入陷阱。

(以下文字可能造成身心不舒服,請自行拿捏觀看)

電影其實很無厘頭,也很簡單:一個男人孤零零地住在一所與世隔絕、貌似教堂的農場裏。他每天的生活就是飼養他的家禽,土雞、火雞、白色的鴨子和他的一頭大母豬。有時,他會和母豬一起去犁地。他每天早上喝一杯自己的尿,然後將豬食切碎裝入一個個玻璃瓶裏,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他每天看著雞鴨們交配,時不時的,他會到後院撞響大鍾以緩解自己的欲望。一來二去,他與母豬日久生情,他脫光了衣服,追在豬的後面FxxK了起來。接著,母豬生了幾隻小豬,他也像模像樣地讓小豬們學著人的規矩在餐桌上吃飯。可總不行,小豬們在桌子上亂作一團。他只能把那些小豬一個個吊死在門前。母豬出來看到後,瘋也似的往外跑,不慎掉入池中淹死了。他將母豬拖回來,埋在地裏。埋母豬的時候,他也將自己埋了進去,只留頭在地面呼吸。接著,他回到家裏,試圖開始新的生活。他開始將以前的豬食從瓶子裏倒出來,自己食用。這還不算,他開始像豬一樣吃自己剛剛拉完的屎。屎最先還在火上煮熟了再吃,後來,他拉出來就直接轉身將嘴湊下去吃了起來,直至他無可遏制地嘔吐起來。最後,他將自己吊死在門口的枯樹上。

天啊!什麼怪片啊!剛看完心情超差,被畫面中污穢畫面和不堪入目景象弄得胃翻了兩回,但是過一下子,心理沉澱下來,好好思考一下電影背後給我們的意涵。

人跟動物最大的差別,莫過於文化和思考,如果少了這兩樣,其實跟動物沒什麼兩樣,而人又是融合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於一腦的類存在物,這就注定了人不能孤獨的存在,所以他一直在試圖打破人和動物之間不可逾越的障礙:要將動物變成人,創造一個社會環境維持自己作爲人的生存方式;要將自己變成動物,徹底的放棄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

最初,他給鴿子套上娃娃頭就是他想要將動物人性化的一個外在表現,而不單單是變態,這表現了他的孤獨。後來他給小豬織毛衣,把小豬放在桌子上用餐等行爲都表現了他想要建立一個小型人類社會的內心願望。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白做的,動物根本不會理解他的這些行爲。想要把動物變成“人”的各種努力都以失敗告終,所以他殺死了小豬準備完全放棄創造人類小社會的想法。下定決心抛棄自己的社會性和精神性做一個真正的動物來求得生存。這爲他後來的行爲舉止完全模仿一隻豬做出了解釋。可是當他嘔吐的那一刻,他的第二套方案宣告失敗。最後,他做了唯一一件正常的人在這種環境下應該做的事情——自殺。

或許你會問說於這樣的片子是否存在?這樣電影是否值得觀看,我個人認為,或許它挑戰了你的視覺極限、污辱了你的感觀想像、踐踏了你的文明規範、鄙視了你的生活常識和理性學識……它仍然有存在的合理性,奇怪的生活,奇怪的行爲,奇怪的方式和奇怪的開始與結束,他顛覆了我規範化的認知。

2008/07/27

Suspension(2008)-(台譯:暫停)觀後感

劇情簡介:
在一次車禍意外中,主角Daniel失去了他的家人,但他卻獲得一種非凡的能力:可以使時間停止的能力。

觀後感:
電影題材的確吸引人,也讓人想入非非!

真正以“時間暫停”的題材電影似乎不怎麼多,而多半有關時空電影偏向玩弄時間前後秩序和時空未來旅行的議題為多見,如果要找一部跟本片差不多議題可以將時間暫停的電影,直接聯想到亞當山德勒所演的《Click命運好好玩》,透過一個遙控器可以控制時間的進行模式,快轉、慢動作、倒轉、當然可以暫停,電影劇情刻意安排下,讓電影催淚功力不在話下,另一方面,忽然想起有一個國家將這類型電影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那就是癡漢文化帝國-日本,更曾經推出過一系列時間暫停的A片,不能不佩服日本情色電影的天馬行空想像能力,光是想像時間暫停能搞出什麼,尾行、電車之狼、偷窺…等等,就知道日本人情色電影可以拍出什麼!

回到本片來看,一部美國獨立製作小成本電影,有什麼特別處。

主角Daniel,在一起車禍之後,失去了妻兒,撞他的那位也一併過世了,留下一位當老師的年輕太太。Daniel爲了懷念妻兒,辛苦修好兒子的DV,然後這DV突然出現了神奇功能,按下暫停鍵,時間隨之暫停。故事到這裡,或許你我開始有許多瘋狂想法,可以藉由這個特異功能,可以藉由變成一個《全名超人》般,成爲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也可以變成隱形大盜,成爲超級富豪,或者當然可以成爲永遠抓不到的連環變態殺手。但是,但這部電影是屬於導演和編劇的。其實導演也嘗試過讓他做英雄,結果美好的願望下是殘酷的現實,弄巧成拙;也試過讓他去做個超級大盜,但這個生性無惡的人只是從每個人的錢包裏抽了幾張,看看那一袋皺巴巴的7、8千塊吧,看來肯定費了很大的勁;也試過讓他去殺人,在他看來只是教訓的幾拳,最終鬧出人命,大叔後悔自責以及掩飾,缺乏嗜血本性讓他毫無做變態殺手的潛質。

而主角Daniel,利用時間停止的能力,找到了女主角的家,他開心地看看女主角,安靜地坐在女主角身邊讀他最喜歡的報紙,看見女主角破了毛衣幫她“買”了同款式同規格的偷偷換好,女主角打碎了盤子則幫她同樣買了個新的,修抽屜,在水管裏找到女主角丟失的鑽石並修好鑽石戒指送回去……我一度以爲主角Daniel就這麽將會成爲女主角生活中的隱形管家,兩人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不然,這種不正常行為漸漸嚴重,似乎變態,而這樣故事注定要向悲劇發展。
 
其實主角拿捏不好分寸,介於大變態若愚和大愚若變態之間模糊界線,Daniel終究還是一個成爲了一個偉大的癡漢,故事離完美的距離遠到無法測算,但算是一個好故事。

2008/07/23

Nina(2004)-(台譯:黑眼圈)觀後感

劇情簡介:
黑眼圈的龐克女Nina對房東太太的機車行爲,實在忍無可忍。受盡迫害的她,腦中不斷上演著各式各樣謀殺房東太太的完美情節。用斧頭將她大卸八塊?還是直接一刀斃命?索性拿個袋子悶死她算了……

觀後感:
台灣翻為《黑眼圈》恰好跟蔡明亮最新電影名稱一樣,但內容電影形式風格完全不一樣,電影有著《Fight Club》般的頹廢灰暗人生觀,畫面塞滿強烈黑白反差色調,夢囈般的影像動畫,用來表達Nina幻想殺死小氣討人厭的房東太太的暴力漫畫片段,聯想起《Sin City》,詭異驚悚且迷離的電子音樂,以及有如David Lynch電影所示範蒙太奇創意,幽暗懸疑。

一部來自巴西的電影,以前對巴西電影真的陌生,沒看過幾部巴西的電影,而這部電影讓我大開眼界,電影主角是一位有個黑眼圈的龐克女生Nina,每天晚上跑Party,白天在一家速食店工作,但是工作態度極為隨便,常常遲到和出差錯,逃避現實和不上進的處事態度,讓他失去工作,表面上看似跟現在年輕人沒什麼兩樣,但卻有獨特幾點 。

Nina是一個愛畫畫的孩子。在她房間的牆壁上,滿滿的貼著她畫的大大小小的黑白漫畫。那是一種我很喜歡的美式畫風——粗糙,複雜,邪惡,有很重的哥特風格和末世情結。這些畫就是她的生活,她的內心世界。

Nina是一個神經質的孩子。她原本有一份速食店服務生的工作,然而她卻無法忍受顧客無盡的囉嗦和抱怨,終於有一次借著大麻的刺激和迷幻勁兒,她歇斯底里的把漢堡包摔在喋喋不休的顧客臉上,然後對所有人大豎中指,甩掉圍裙揚長而去。

Nina是一個善良愛心的孩子。身無分文,看到一個酒醉妓女被計程車司機毆打,查知才知酒醉妓女沒錢付車錢,這時Nina毫不猶豫的將自己微薄的飯錢幫那位毫不認識的妓女償錢,換來只是冷漠對待。

Nina是一個脆弱的孩子。她總是被無盡的噩夢所困擾,她夢見穿著一身白衣的兒時的自己,看著一匹白馬被人棒打淩辱,周圍全是邪惡的人臉和邪惡的笑聲。她因此每晚哭泣,痛苦,輾轉反側,因此有著一對大大的黑眼圈。

Nina是一個絕望的孩子。她貧窮,孤獨,迷茫,同時還要面對她身邊的撒旦——守財奴般的房東太太。每當受到刻薄的房東太太髮指的刁難和羞辱後,渾身發抖的Nina總是睜大眼睛在腦海中用她的黑白動畫幻想著她報復的畫面……斧子……匕首……鮮血四濺……再四濺……

Nina的絕望,對周遭人的不信任,對自我的封鎖,電影開篇的那段獨白說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爲兩大類:平庸與非凡。平庸的人們過著逆來順受的生活,並對此樂此不疲,而非凡之人則是新事物的締造者,也是一切舊條規的破壞者。平庸之輩維持著社會的普遍秩序,而非凡之人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造世界,犯罪也將是其手段之一” Nina終究是平凡的,她也有單純的女生應該有的小心眼,偷喝一點點的牛奶而不是整瓶拿走,抱走房東太太的貓,將排水口的頭髮粘在香皂上,畫一張扭曲的臉來泄憤,只是她藏身於自己的世界,看到的絕望好似房間顔色的黯淡。

影片的最後,又回到了這間熟悉又不堪的房間,Nina唯一的朋友翻開了Nina的日記本,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畫,她留下了一滴眼淚,她說,Nina,你不能再呆在這裏了!

可是Nina能去哪裡呢?Nina跑向外面,外面只是無盡的黑暗,無力又恐慌的她不斷的向前奔跑,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

我喜歡這部電影,到不如說喜歡Nina,我和她之間有太多的共同點,我無法不欣賞她,無法不跟著她一起固執,憂傷,慌張,我們都是孤獨的孩子,真實又卑微的活著、未來,我看不清方向。

2008/07/21

Flakes(2007)-(台譯:燕麥餅乾店)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個老嬉皮士獨自開一家只賣燕麥餅乾的小店,每天他都花費大量的時間製作燕麥餅乾,連休閒時光也是在和當地人談論燕麥餅乾的歷史以及製作方法中度過的。他就這樣自得其樂的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烏托邦王國。然而當一個競爭者剽竊了他的創意,並在街對面開了一家同樣的燕麥餅乾店後,主角的平靜生活就此被打亂了……

觀後感:
很簡單的電影,片中所謂的燕麥餅乾店就是我們專賣早餐吃的cereal(穀類食物喜瑞兒那種)的店舖,很有趣的店面,光看電影裡面各式各樣各種口味餅乾,舖滿可愛的碗盤中,最後淋上香純牛奶和調味奶,真是讓人垂涎三尺,也很好奇台灣不知道有沒有專門只賣喜瑞兒早餐的店啊?

《Flakes 燕麥餅乾店》全片也正如燕麥餅乾一般,有一種香濃又清新的口感,在微妙的起伏中品嘗恬淡的溫馨。男主角Neal是個不怎麽成熟有點孩子氣的搖滾青年,有個小可愛的女朋友有著可愛的名字Miss Pussy(自稱本名),談著小戀愛過著小日子,平常在一家在溫馨的燕麥餅乾店打工做個小經理,對所有的燕麥餅乾文化還相當有一套,業餘時間就創作歌曲,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出張自己的專輯。然而社會是現實的,現實是殘酷的,平靜的生活終於被打破了。一個有著商業頭腦的MBA畢業生剽竊了燕麥餅乾店的小創意,想把它變成一個像麥當勞叔叔和肯德基炸雞的速食店,小店被迫倒閉,Neal跟Pussy小姐又鬧了彆扭,自己的音樂創作也停滯不前,鬱悶的小青年一下陷入人生的低谷。雖然男女主角商場上作爲競爭對手而最後又走到一起,是很多電影熱衷的主題,本片卻從相反的方向,嘗試表現出熱戀情侶成爲工作中對立雙方的有趣狀態,但又規定私底下不能因為工作而鬧彆扭,搞的關係緊張,的確很有趣,雖然只是部小成本的低調作品,但絕不是一部碌碌無爲的電影。

燕麥餅乾店小小店面裡,總是很多人談論著搖滾電影,很多童趣玩具的擺設,政治文化的薰陶,各式各樣的客人,當然還有許多好吃的小東西,算是城市中的烏托邦,沙漠中的綠洲,實際上,我想很多人心目中一直都有些小愛好小情趣小夢想小生活,只是夢想將自己的興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當個小老闆,在充滿陽光的下午悠閒的喝咖啡拍拍照片看部電影聽張唱片,與同好分享自己的收藏品,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大導演攝影師搖滾明星,也不是誰都當的了。

電影中一句話最中聽:這不是理想,這是計畫!

2008/07/19

Eagle vs Shark(2007)-(台譯: 鯊魚愛老鷹)觀後感

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頑皮、非常態的愛情故事,一切,都是從那個名叫莉莉的速食店女服務生身上開始的。她那古怪的性情,讓她不顧一切地一頭紮進愛情的漩渦,無法自拔。

說起這位莉莉的夢中情人,也是一個渾身上下都透露著怪誕氣息的傢夥--傑羅德是一家電腦遊戲商店的店員,孤獨的他花掉了將近10年的時間,只爲了策劃一場以復仇爲最終目的的行動,起因則源于他在高中時期受人淩辱的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過去……

莉莉和傑羅德相逢於一次“打扮成你最喜歡的動物”的化妝舞會,她把自己弄成了一隻貧血的鯊魚,而他則是一隻有著愚蠢腦袋的老鷹--如果比誰的扮相更加傻得冒泡的話,兩人絕對是不相伯仲,天上一對,地造一雙……莉莉覺得自己被愛神眷顧了,當她想去品嘗愛情的滋味時,所有的夢,都在她下決定的那一刻破滅了。在短暫的相處之後,莉莉發現傑羅德身上到處都是讓她感到異常苦惱的秘密,因爲他似乎只忙於“實踐”那個高於一切的復仇計劃,反而對莉莉的深情視而不見。不過,一直都過分樂觀的莉莉在極度的悲傷失望時,會展現一種什麽樣的勇氣,似乎沒有人能夠想象得到。

當傑羅德計劃中的“決鬥日”終於來臨時,本來各自平行的事件出現了交叉點,傑羅德和莉莉都將意外獲得一些不在他們預期中的情感收穫,這要比莉莉的泡沫愛情和傑羅德的復仇都重要許多,那就是做任何事,都應該忠於自己的良心。

觀後感:
哈哈!先提一個提外話,我好像留過像男主角一樣的髮型過,原來我也是一個怪咖!!

我記的看過一部電影或是書上寫著,每個人頭上都有一對天線,有人的天線很高有的天線很低,當然接受的頻率更不相同,所以,當你碰到你氣味相投的人想必你們天線頻率相近,互相感應連結,而本片就是這樣的故事。

光是看電影名稱《鯊魚愛老鷹》,還以為自己來到Discovery Channel看動物,可是沒想到是一部充滿濃濃獨立製作而豐富有趣的愛情故事,電影選擇了兩個極端的動物作為男女主角的象徵和比喻,想了想,或許是因為這兩種動物它們在各自的領域皆佔有統治地位,不同的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海裏--而它們本來是無法在現實世界中相見的。在各自的地界裏,它們都是流浪著的孤獨者。也許女主角莉莉和男主角傑羅德並沒有意識到這兩種生物的特質,只是單純地借助這些裝扮來逃避他們所處的現實,就是因爲它們從不和別的動物結伴。

電影本身步調緩慢卻不沉悶,雖然沒有俊男美女的畫面,但是總是讓故事在歡笑中帶有心酸的步調,女主角莉莉在速食店打工,每天最大的期盼就是暗戀著的那位傑羅德到她面前來買午餐。對方根本就沒注意她的存在,還常常讓她這個小小的願望都不能滿足。接著,她被速食店辭退了,而且更讓她感覺委屈和傷心的是,店長在用抽籤方式決定裁員的時候,既然是莉莉被選上,但一次無意間發現抽籤的小紙條上都寫著她的名字。不過讓她欣慰的是,她和傑羅德之間有了進展。她參加他舉辦的Party,在遊戲機比武擂臺賽中成績出色,引起了他的注意。接著又以他女朋友的名義,陪著他回老家,去完成他的決鬥心願。

雖然劇中女主角真的長的一點也不起眼,個性古怪又神秘,但是莉莉還算是有些天真可愛地方,不像怪咖男主角傑羅德幾乎就沒有優點。除了只會做各種形狀的蠟燭外沒其他什麽本事,長的不怎麽樣行爲思維很怪異,對待莉莉也很不在意、有些自私。當他面對曾經欺負他但現在已經殘廢坐輪椅的決鬥對手時,在讓人看了都覺得丟臉的撕打之後,他躲了開來,自己也慚愧的覺得做人完全失敗。對此莉莉並不在意,她的愛是最簡單直接的。她愛的就是他這個人,而不是任何外在條件的誘惑,她會爲逐漸瞭解他而感到驚喜而不會有任何的鄙夷,只有當被抛棄的時候,才會感到失落。她在玩遊戲的時候讓著他,只是癡癡的望著便充滿幸福;她在他被自己和別人都抛棄的時候陪伴著他。或許你會說她這樣實在是太傻,但正是這樣她才可能得到和她一樣的真實的愛。或許這樣的愛在現實中已很難找到很難存活,那是因爲當人們想著獲取的時候,愛早已變的冠冕堂皇。

看了本片,不難又跟我最喜歡電影之一《拿破崙炸藥Napoleon Dynamite》作為聯想和比較,同樣敘說非常態的人物做主角,但是很明顯《拿破崙炸藥Napoleon Dynamite》電影主要情緒和背景建立在歡樂和輕鬆的世界觀中,有著樂觀和豁達的態度,雖然拿破崙人長的不起眼,但是他沒有太多的情緒和別人的眼光,這種人就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相對的本片《鯊魚愛老鷹》應該是一部帶有悲觀灰調、有趣的影片,裏面包含著些許的愛情,當然《拿破崙炸藥Napoleon Dynamite》也帶到些些愛情部分,但比例跟本片來說算少。確實,這是一部建立在悲劇基礎上的喜劇,但是到了最後一刻,影片以自己的方式,證明瞭它的情真意切。


2008/07/16

The Dreamers(2003)-(台譯: 巴黎初體驗)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68年5月的法國電影資料館,孿生姐弟席奧和伊莎貝拉結識了美國學生馬修,三個人因爲喜歡電影而成爲好朋友。席奧和伊莎貝拉請馬修去他們家裏作客,席奧和伊莎貝拉的父母是大學教授,他們很喜歡馬休,所以,馬修住進了他們家裏。

馬修喜歡伊莎貝拉,但他不知道他們是姐弟關係。由於大學罷課,三個人白天沒事,就在房間裏玩對臺詞的遊戲,馬修喜歡默劇演員基頓,而席奧則喜歡卓別林。實際上,席奧和伊莎貝拉彼此相愛,但他們因姐弟關係而不能戀愛。無意間,伊莎貝拉發現馬修喜歡她,姐弟倆要求馬修與伊莎貝拉做愛,這是伊莎貝拉的第一次,席奧則因此痛苦不已。父母們出門度假,三個人在客廳裏搭起帳篷,點起蠟燭,玩起了裸體主義,一段伊甸園般的日子開始了……

一天早晨,伊莎貝拉放開了煤氣管,打算與兩個男孩一起死去,這場烏托邦式的自殺被暴動者的石頭打破了,雷奧與伊莎貝拉投入到巴黎如火如荼的青年暴動中,而馬修則悄悄地離開了他們。

觀後感:
一部充滿青春和困惑,政治和鬥爭,信仰和瘋狂的電影,畫面是懶洋洋的性感,頹廢墮落生活逐漸腐蝕心靈,更是危險的“亂倫的幻想”因素。電影裡面三個重要角色馬修、席奧與伊莎貝拉玩著他們三人的遊戲,他們的世界,空氣和情愛一樣蔓延著曖昧。

電影一開頭音樂響著是60年代Jimi Hendrix的一曲“Third Stone from the Sun”,一個不間斷的鏡頭隨著巴黎鐵塔下降,落到了馬修的身上,那個從美國來的青年仿佛驟然降落在1968年的巴黎。5月的巴黎是個未知數,巴黎正在蠢蠢欲動,馬修站在街頭,流露出對這個城市新奇與期盼的目光。

故事時空背景發生在60年代的法國,學生運動盛行的年代,街頭變成知識份子抗議政府的舞台,美國留學學生馬修喜歡電影藝術,在法國留學期間認識了天真、單純、缺乏社會經驗的兩兄妹,三個人之間産生了微妙的感情變化,馬修由對裸體很害羞,到突破自我和一個剛認識不久的女人做愛,再到這三人一同沐浴的性遊戲;在兄妹倆父母外出的那幾天,他們三個人幾乎不出屋,不分白天黑夜的混沌過日,他們談論藝術、電影、音樂、哲學、性,好像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三個人,所有外界的聲音都被這個被他們弄得很亂的公寓所隔開,這些都體現了60年代法國社會年輕人對理想和現實差距的迷茫,一個美國人在這種氣氛下都很容易會被這種氣氛同化;伊莎貝拉在得知父母知道了他們三個人的行爲之後企圖自殺,但就在這時外面的一聲“巨響”把他們兄妹倆有一個“不出屋”的極端帶到了另一個極端——盲目的暴力反抗運動。

青春、迷亂是人人都會有的,它們很美,很難以描繪。而且你也不要故作感同身受,每一個不同的時點、不同的地方,世界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那時的法國,整個世界就是全部一次性暴露在你面前的紅酒、政治、音樂、哲學、電影,之前你完全不會意識到他們的巨大。這些文明對三個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龐大,那巨大的壓力反而來自他們的衝動、嘗試和無休止的精力。

電影刻意放大描寫著男女之間的性愛關係,大膽露骨的畫面讓觀者嬌羞卻又好奇指縫間偷看,我們瞬間彷彿變成躲在房門背後,透過鎖孔,意圖偷窺的小壞蛋,導演調皮的將性愛變成主角們猜謎的遊戲籌碼,猜輸必須像玩國王遊戲般遵守贏者的命令任務,某種程度上,它的性質可以等同於他們之間迷亂的性遊戲和無所適從的青春。片中對父女之間也有一處很隱晦刻畫,但並不是真正的父女亂倫,是一次想象性的亂倫,通過馬修的感覺傳遞給觀衆,馬修去向伊莎貝拉的父親問候,從馬修的眼睛看父女之間的親密舉動,這又是貝爾托魯奇電影“亂倫幻想”的隱蔽敍述,他的很多電影都是表現一種“亂倫的幻想”,非行爲,只給出幻想的暗示,而種點到為止的幻想似乎帶來恐怖的聯想更是比原畫面給人的張力更大。

電影充滿許多酒精、政治、音樂、哲學、電影,主角們討論著怪異的議題,「基頓和卓別林誰比較幽默?」「Eric Clapton 和Jimi Hendrix誰比較偉大?」之類有趣的話題,導演用了很多法國老歌和老電影配樂作爲配樂,也穿插著他們所討論的電影畫面,帶來一股沈鬱頓挫之感,也像是顔料,畫油畫的顔料,一層又一層,不停地撲上去,好像從來不嫌多,但太多的文化背景有時候會變成一種觀看者的負累。

伊莎貝拉始終愛的還是席奧,對於馬修更多的是出於喜歡,或者說是她那慣於表演的性格驅使她和馬修在一起。和馬修出去約會,更像是在表演一般。伊沙貝的身上有一種肆無忌憚的性感,但性感得很純粹,她挑逗馬修,但她是個連空氣都會挑逗的女孩。

影片最後伊莎貝拉開煤氣,然後睡下,想讓三人一起在睡夢中死去,終於窗外扔進來的啤酒瓶把他們驚醒,天已經黑了,外面吵鬧的聲音讓他們沖忙往窗外瞧去,正是那年,法國學運,街上是遊行的人群……於是他們打開了那扇棕色的門,席奧與伊莎貝拉家的大門,有些象徵意義,門的外面就是現實的世界,他們走到了大街上,加入了遊行的人群。



2008/07/15

Fido(2006) -(台譯: 我家有個大屍兄)觀後感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一個浸泡在上世紀50年代的田園風貌中的小城鎮,它還有一個很古典雅致的名字--威拉德。這裏每天都沐浴在充分的日照之下,居住在小鎮上的所有人都是熟人……最重要的是,威拉德還沒有廢除“奴隸制度”,只是他們的奴隸有點特別,是渾身散發著腐臭味道的僵屍。

如果非得從頭說起,這個故事還得追溯到幾年前……地球因爲一大片過境的宇宙塵暴的輻射而産生了異變,使得死去之人不但重新從墳墓裏爬了出來,還變成了對活人的血肉有著無止境渴望的僵屍,恐怖迅速蔓延,僵屍的族群也在不斷壯大。直到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項環被發明瞭出來,它可以在制止僵屍的攻擊性的同時,還讓他們變得溫順,甚至能把他們變成人類的僕人。於是,在無限商機、利益的驅使下,一家公司應運而生:ZomCon。

11歲的蒂米已經知道了整個世界都是假的,只是他的父母不肯承認這一點。現在,ZomCon的安全部首腦搬到了路口,而蒂米的媽媽覺得自己是整個街區唯一沒有僵屍人做僕人的家庭主婦。當她把僵屍人Fido領回家後,蒂米有了新朋友Fido。儘管蒂米的爸爸非常討厭僵屍人,蒂米仍然堅持想要留下Fido。當Fido把他們的鄰居吃掉之後,蒂米父母的忍耐達到了極限……

觀後感:
又再次看到台灣片商發揮Kuso的命名幽默《我家有個大屍兄》。
我想好萊塢的編劇已經江郎才盡了,連這樣劇情也編的出來,雖然感到有點新鮮又卻讓人看完覺得無聊又空洞,羊毛生在羊身上,電影中重點還是在“Zombie”上,“Zombie”被翻作僵屍或是活死人,就是那種失去生命而又復活的,沒有自我意識,腐爛的,流膿的,暗青色的,散發出作嘔氣味的,能活動但遲緩的屍體,最重要一點,還要會不斷咬人,但必須破壞腦部才會停止行動能力。從1968年George A. Romero所拍攝經典Cult片《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到現在已經將近40年了,也創立了許多僵屍電影不變的定律和公式,使僵屍電影充滿表面恐懼之後深層意涵,如被僵屍咬過的人也會變成傳染變成僵屍,另外就是上面所提的破壞腦部等等之類的模式,造就僵屍一直都是恐怖電影中的受寵的醜孩子,而相關作品更是多到爆,而在前幾年一部英式恐怖喜劇《Shaun Of Dead》提出一個有趣的新觀點,就是人類可以僵屍和平相處的想法,更讓大家對僵屍的定義不再是攻擊和毀滅,而是可以多一點點和平。

雖然電影一開始電影設定的世界觀在一個風景如畫又恬靜宜人的50年代小鎮,人民彷彿烏托邦式衣著光鮮優雅的居民心平氣和的談論Zombie,夠衝突又荒誕。更怪異的是Zombie和居民們和諧共處,準確的描述應該是Zombie是居民們的好幫手,它們做家務,送報紙牛奶,作粗重的工作,替代人類們不想做的事僵屍都包下來了,這就是《Fido》一片的主要場景,而基於這種有幾分浪漫溫馨色彩的Zombie設定,我們很容易猜到影片的主線,人Zombie情未了,哈哈!

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新鮮題材充滿想法的故事劇情,但我看來卻充滿許多質疑的角度,甚至覺得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偽電影,因為看過《I ,Robot機械公敵》的朋友,不難發現電影劇情跟走向總是如此相似,如果將影片裏面的僵屍置換成機器人,劇情一樣能走通不會有多大出入,而且以機器人爲主體的討論情感和社會的影片更是多到不像話。從正常的情感上講,與機器人共同生活遠比Zombie更容易接受。影片裏大部分居民對Zombie狂熱又漠然的態度表達了這麽一個涵義:人是由靈魂的存在與否來定義的,失去靈魂之後,人不是人,只是一具有價值的可以利用的軀體(當然現實中屍體也是具有很大利用價值的)。

《Fido》一片以Fido與Robinson一家的關係重新定義了這種看似只存在利用價值的“資源”,用海報上的畫來說就是“他是我們家庭的一員”。在我看來影片對僵屍與人的關係的討論,實際上人與人,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極端的隱喻:一味的暴力控制,換來的只有自身的傷痛,若只是利用,最終得到的將是反噬。

2008/07/11

Be Kind Rewind(2008)-(台譯:王牌製片家)觀後感

劇情簡介:
倒楣孩子也有春天……Jerry和Mike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Jerry是一名技工,住在發電廠旁邊的一輛房車裏,他總是報怨,說發電廠的輻射電波正在一點點謀殺他的生命;Mike則住在對街,在一家錄影帶出租小店中爲Fletcher先生打工。Fletcher先生決定開始一場計劃許久的旅行,所以他把小店交給Mike打理……受到電磁場幹擾而不自覺的Jerry在錄影店的走廊徘徊,身上的電磁波竟然將所有的錄影帶都洗掉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Mike和Jerry只好“重拍”小鎮居民想看的錄影帶,以避免Fletcher先生發現。

他們“重拍”的第一部電影是《Ghostbusters魔鬼剋星》,本來想以此蒙混過關,沒想到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小鎮居民都非常喜歡他們那擁有創造力的“重拍”電影,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上門要求他們“重拍”自己喜歡的電影……這個時候的Jerry和Mike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種行爲已經對好萊塢構成了“侵權”,再加上Fletcher先生也快回來了,兩人要怎麽做才能順利度過難關呢?

觀後感:
這電影真是太好看了!可以讓我再看5遍也沒問題。
原因一部由《王牌冤家》《戀愛夢遊中》的導演Michel Gondry編導,加上瘋癲演員Jack Black演出,我想這個組合已經讓我夢寐以求的組合,如果又加上將好萊塢相對比較傳統的故事類型,卻衍生出了讓人欣喜若狂的奇思妙想劇情為故事情節的話,這個電影在我心目中就破表了!

也許本片可能沒有Michel Gondry之前的作品《王牌冤家》中的那種過於讓人陶醉的情感,與《戀愛夢遊中》也是不盡相同……因爲這裏既沒有浪漫的情愫,也沒有折磨人的愛情故事。導演需要做的,似乎只是徹底地將人情世故抛於腦後,然後坐在自己的小工作間裏,運用一種非常徹底且令人難以置信的電影製作風格,快樂地對他的那些小計謀進行縫縫補補,變成了這樣一部不規則卻也異常可愛的喜劇故事,尤其是到了高潮部分,真的亂感人一把。導演仍然像他一貫追求的那樣,再次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你擁有足夠的想象力,即使只是使用了一些粗糙到不能再粗糙的電影道具,也可以製作出一部這個世界上最酷的電影長片。

當初也是衝著胖子Jack Black而看本片,這光看片名Be Kind Rewind和劇情簡介還以為跟目前很多拿知名電影來“惡搞”的搞笑片,但其實完全不一樣,其實是對電影的致敬,對那種熱愛電影的最原始而單純心境的一種懷緬。

在《王牌製片家》中翻拍了的許多經典電影包括了《魔鬼剋星》、《尖峰時刻2》、《機械戰警》、《街區男孩》、《獅子王》、《一代拳王》、《魔女嘉莉》、《MIB》、《溫馨接送情》和《金剛》等,甚至還有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過程極為搞笑和充滿想像力,利用厚紙板和剪接手法製作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他們所拍攝的道具簡陋,劇情粗糙,但是充滿許多濃濃人情味,引用片中Jack Black說的一句話,這些再造出來的經典電影“比原版更好”,因爲它們“只有二十分鐘”。相信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你的心情會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變得一點點愉悅起來,因爲它正在告訴你的,不只是你當初喜愛電影的原因,還包括你是如何愛上電影的整個過程。

最後因為 拯救錄影店,他們不再重拍好萊塢經典電影,而是他們心中自己的故事,一個虛擬爵士歌手傳奇人物的生平故事,演員不再只有Mike和Jerry,而是支持他們的全社區居民,最後在即將被拆掉的老錄影帶店裡,合力一起拍攝的電影,雜訊佈滿或黑白昏暗的畫面,時而劃過幾道括痕;沒有氣勢磅礴、四面環繞的多聲道,只有繞梁三日、回味至今的經典臺詞;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只有簡單得甚至像舞臺劇般的背景,甚至在片中人物開著車的時候,你都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只是假的佈景板而已……

但無論是繁瑣還是簡單,只有用心的電影才能感動人!不斷進步的科技也推動著電影的不斷高速發展,作爲一個電影迷,我完全享受如今電影所能帶來的視覺和聽覺轟炸,也在對裝載電影的各種介質的研究和追逐中樂此不疲,但我更希望能在更多的電影中找到那種單純的快樂和感動~

今年2008年,我想這部電影是我看過最好看的電影之一吧!




2008/07/09

[Rec](2007)-(台譯: 錄到鬼)觀後感

劇情簡介:
電視台決定做一個消防隊員夜間工作的深度新聞報導,美麗的女主持人跟攝影師跟了一整晚,啥事都沒發生。準備要放棄的時候,消防隊突然接到市區某老舊公寓的報案,指稱有人受傷。主持人雀躍不已,跟著消防隊員來到現場,遠遠地就聽到慘叫的聲音,攝影機一路開機猛拍。幽暗的走廊盡頭有個小女孩在哭泣,消防隊員緩緩向她接近,要她不要怕。當攝影機的燈光照到她的臉時,竟是一張如殭屍般,滿口血絲的臉,猛然向消防隊員撲來狂咬。

原來,公寓住戶已陸續被莫名的病毒感染,已事先知情的政府單位更派出軍隊封鎖這棟公寓,讓所有人都無法離開。一場宛如「毀滅倒數28天」與「活人生吃」的恐怖戲碼就在這棟被封閉的公寓裡展開……。攝影機成為唯一的證人,記錄了慘絕人寰的恐怖畫面。

觀後感:
哈哈!我比較喜歡之前預先設定的片名《鬼影全都錄》(感覺好像在賣藥的名稱)
這是一部相當真實的假故事。如果你心臟夠強,自認為很大膽的朋友可以嘗試一個人半夜關著燈,戴著耳機觀看本片,包你腎上腺急速上升,瞳孔放大,直冒冷汗,更是消暑的好方法。

1999年,有一部名爲《The Blair Witch Project厄夜叢林》的影片驚世駭俗地開創了一種新的影視類型,那就是仿紀錄恐怖片,然而過於超前的思想,使得很多年後才有人理解這個偉大的創意並蹣跚學步地進行模仿,最近恐怖電影工業似乎“又”玩起素人自拍方式的手法,以仿紀錄片方式將恐怖情節置入,透過手持攝影機拍攝,因爲從攝影技術的本質上來說,這個東西本就沒什麽,它只是在模仿一種業餘影像可能性的效果和方式,或者說一種極端情形下的“新聞(紀錄)寫實主義”。就是這種電影特性就是帶有極高度的真實性和新聞性,更能將主體可以相輔相成的達到製作者想要的目的,而這目的就是嚇死你。

最近很火紅的幾部恐怖電影,剛好以這類型手法呈現,尤其是最受大家討論的《Cloverfield科洛弗檔案》,更是花大錢作特效,透過手持攝影機拍攝神秘怪物的劇情,目前電影觀眾胃口已經非常挑剔,人類是好奇的,對典型正統的怪獸片已經呈現出一定疲憊心態,而它的形式是新鮮的,畫面是有創造性的,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體驗,是引起“驚奇”的。雖然片房還可以,但終究還是花大錢拍大戲的心態,那還不說說標榜另一部漂亮的新小製作,一部真正在小成本的限定中專注於技術實驗的控制效果,並成熟地將手持攝影用到了一個可稱經典程度的西班牙小品,一部手持仿紀錄片《錄到鬼[REC]》。

本片沒有過多黑暗中瑟縮作響的恐怖,也沒有西班牙電影一貫的沈靜唯美,只有搖晃動態的畫面,突乎其來的臨時事件,導演用血肉模糊注入活力,又用倍覺真實的鏡頭帶來窒息,逼仄的空間中人物仍然個性鮮明,時靜時動的鏡頭始終佔據主動地控制氣氛。如果說,該作以商業娛樂與試驗精神緊密融合爲目的,那麽,算是到位!這樣一種新的電影方式,影片強迫性地創造了觀衆的一類新接受體驗,即你在100分鐘左右的攝影機劇烈晃動的昏黑影像中,既一邊頭暈目眩幾將嘔吐,又同時體驗著一種藝術創新感的驚喜和愉悅。

本片雖然在各方面都表現突出,以電影角度來看算是好電影,但以實際現實面來看,電影情節缺乏合理邏輯,例如:電影中拍攝者拍攝的時間點似乎有點牽強,換個角度想,如果你被僵屍追殺,你還會拿著沉重攝影機邊跑拍著你的同伴和拍著僵屍追你的畫面嗎?而慌張逃跑的攝影師似乎比居住在那的居民更清楚空間動向,甚至可以清楚拍攝到僵屍攻擊的畫面等等,很明顯為了拍而拍,你跳脫劇情來看,以純紀錄片角度來看很多畫面都會覺得怪異突兀,但這部電影天才的地方就在於導演沒有老老實實的從線索一開始拍攝,而是完全避開了整個故事的中心,用女記者這條支線來展開主線故事,在看的時候,你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而這就會給你帶來最大的恐怖!

2008/07/07

無用(Useless)(2007)-觀後感

劇情簡介:
悶熱的廣州,電扇將鐵絲上挂著的衣裙吹起,縫隙間露出服裝女工的臉,在縫紉機巨大的轟鳴聲中,日光燈下的工人顯得無比安靜,那些即待出廠的衣服不知將會被誰穿起,流水線上每一張面孔的未來都不夠清晰

冬季的巴黎,服裝設計師馬可帶著她新創立的中國品牌“無用”參加2007年巴黎冬季時裝週,她把她的服裝埋在土中,讓自然與時間一起完成最後的效果。她喜歡手工制做所傳遞的情感,厭倦流水線的生産,變成一個不喜歡時裝的設計師。

黃土滿天的山西汾陽,遙遠礦區的小裁剪店偶爾有礦工光顧。他們來縫縫補補,順便聊幾句家長裏短。夜幕中的礦燈與手指間的煙頭閃爍著同樣的寂寞,手中的塑膠袋裝著剛縫補好的衣服也裝著一絲溫暖。

觀後感:
因為台北電影節關係,才讓我有幸可以看到本片,在電影開演的前10分鐘到電影院,肚子超餓,只好在電影院販賣部購買零食解解饞,免的電影中途肚子餓而看電影分心,買了一個小杯可樂和小爆米花,結果花了我110元,來不及傻眼就沖忙進場看電影,電影院真是坑人的場所啊!

原本以為本片觀看人數會不多,卻意外的快爆滿,螢幕光線漸漸亮了,電影開始…
第一段故事從黑場開始。安靜地由左而右緩慢平移的長鏡頭中,衣料堆積如山,縫紉機高速旋轉,工人佝著腰低頭操作,笨重而鋒利的裁衣剪刀。鏡頭下的人們白熾燈下若隱若現的模糊面孔,突然爲這個呆板的工業程式賦予了勞作的艱辛。這些像沙丁魚一樣從工廠柵欄中擠進擠出的青年人,與他們所代工的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衣服在這個環境中,算是工作的元素,沒有過多的意義性,頂多讓他們有飯吃,工作中的年輕人埋著頭苦幹著縫製,連自己身體出了問題也只到工廠中的醫護所拿藥吃,這些貌似不經意的細節恰恰喚醒了作爲超級代工大國背後所隱藏的另一種現實。作爲這種真實的發掘者與提示者,賈樟柯一如既往地站在鏡頭後面,他甚至突兀地切入Beyond的《情人》(音樂一出來,突兀的讓我撲茲一笑),爲這段枯燥的工作場景做出煽人淚下的批註。

這時我吃著爆米花,手指上沾滿著爆米花上的黏液,喝著可樂….

第二段故事迅速轉場到巴黎時裝周。服裝設計師馬可一場題爲“無用”的時裝展示。依然是節奏緩慢的水平長鏡頭,一絲不苟地捕捉設計師的言行舉止,從服裝樣式的選擇、模特的化妝,到秀場的燈光處理,甚至現場泥土的性狀與顔色都不分巨細記錄下來。將這些瑣碎的鏡頭連綴起來,就會發現導演在努力尋找與服裝設計師理念相匹配的影像邏輯:工業流水線産品的使用者與製造者不存在情感關聯,因此要返回純粹手工時代,重建肉身與衣服的歷史記憶。由此,“土地”在服裝與個人之間承擔了歷史媒介的作用。

這時我可樂喝完了,爆米花吃完了,甚下黏搭搭的手指不舒服著…..

第三段故事重新回到了山西汾陽,跟上一段時光場景完全不一樣,嘎嘎作響的鐵軌,公共汽車掀起的煙塵,夜幕下靜靜佇立的煤礦工人,老舊噪音的縫紉機工作著,攜帶著鮮活的真實感撲面而來。連導演賈樟柯都被這種呼之欲出的氣氛所感染,他的聲音迫不及待地在鏡頭後面響起來,開始詢問問題,完全融入到他所記錄的事件當中。生動的現場感保證了記錄的真實性,礦工給妻子買了樣式俗氣的上衣,因爲它記載了一段珍貴的情感歷史。在肮髒的礦區澡堂,礦工身上沾滿了黑乎乎的泥灰,卻依然快樂地生活著。貧窮的人們擁有健康的審美觀念,卻與時尚無關。這些段落似乎也解釋了觀衆的一個疑問:影片第三段的開頭,設計師馬可驅車走在煙塵飛揚的山道上,她想從陌生的山村生活中尋找新的時尚靈感。這次不知所終的探險卻提前告知了她與當下現實價值的嚴重疏離。

影片希望借助服裝作爲切入點,將廣州的服裝流水線、巴黎的時裝發佈會和汾陽的裁縫店貫穿在一個故事內,以三段論的方式追問時尚與權力的合謀關係,然而在敍事上勢必要遭遇草根與前衛兩種敍事立場的錯位交鋒。也讓我們對服裝這產業更多深思空間,時尚和服裝之間的微妙聯繫,賈樟柯鏡頭下真實補抓社會問題,沒有矯情沒有刻意,而是血淋淋將問題拋出給你回答,不給立場的功力足夠讓呈現紀錄片價值。

此時看完電影開心回家,但還是不爽著被貴的可樂和爆米花。


七十二家房客(The House of 72 Tenants)(1973)-觀後感

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在廣州某區的貧民窟裏,有一幢破爛狹窄的樓房,擁擠地住了七十二家房客。他們之中有小攤販、補鞋仔、裁縫、舞女和落泊醫生……過著極其艱辛淒涼的生活。

包租婆八姑仗著姦夫太子炳的黑社會勢力,經常欺詐房客,爲把房屋高價出售,便串通警察三六九,利用抽壯丁逼迫房客搬遷。此舉遭到飛機福、補鞋仔、金醫生等衆房客的抵制。太子炳爲了趕走衆房客,還答應三六九將八姑的養女阿香送給警察分局長做小老婆。衆房客爲救阿香,巧作安排,以金蟬脫殼之計,使她與補鞋仔雙雙脫離虎口。

八姑等因得罪了警察分局長,惡人自有惡人磨,落得個可笑可悲的下場。

觀後感:
愛看港片的我,從小就是看港片長大,所以對港片一直有某種層面上的感情,尤其是《富貴系列》電影,只要電視有播,看了數十回了還是會被逗趣的劇情給吸引觀看,而近幾年很多年邁港星陸續過世,幾年前總是飾演糊塗老爸的董標過世後,在今年初,更是扮演著開心果的肥肥沈殿霞也是不敵病魔的摧殘,離開人世間,讓這兩位螢幕夫妻可以在天堂繼續逗趣的扮演夫妻,也讓我更珍惜看老港片機會。

而本片是我一直很喜歡的電影之一,不管是故事劇情,或是角色個性設定,以及美術場景安排,都有不錯得表現,而導演也是港片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導演楚原,本片陣容浩大,從年輕的沈殿霞到當時還是跑龍套的鄭正秋,而客串人物更是多到爆,電影故事更是長久不衰,觀衆反響強烈,導演楚原在內容上透過小人物對抗邪惡一方反映現實,在表現上不是完全的寫實,而是增加了電影的觀賞性,娛樂性偏重,而演員表現偏於舞台劇形式演出,事件發生時,演員大家總是會聚集在舞台中間,一搭一唱氣氛非常熱鬧。電影更是有幾個有趣的特點,如導演使用章回式將劇情濃縮為段落式,而讓故事緊湊不攏長,事件總是惡人先告狀,卻反過來自食惡果的結局收場。

大家相信對周星馳的《功夫》應該不怎麼陌生吧!而片中有名場景“豬籠城寨”住著許多下層小人物,作西裝的小白兔,癡肥永遠叼支煙的惡霸女房東“包租婆”,加上與其成對比的色龜懦弱丈夫“包租公”……等,鮮明的角色加上獨特場景的設計,形形色色聚集在一起環境,讓《功夫》電影有個漂亮的成績,但如果你看過本片,不難發現其實周星馳《功夫》是在本片致敬,不管是畫面的設定,角色的安排,甚至事件的發生都有跡可循,如一開始都是因為接水的原因,造成包租婆跟居民大發脾氣開始。

Avida(2006)-(台譯:人形動物園)觀後感

劇情簡介:
有人大罵無聊,有人奉若藝術傑作,可媲美超現實電影《安達魯之犬》。

兩個品味怪異的導演所拍攝的怪電影,用畸形怪胎演員,借助社會邊緣角色恣意反叛,炮製荒誕與黑色幽默揶揄世人的虛妄與無知,令人嘻哈絕倒。聾啞養狗師在主人過世後,流落居住在動物園,遇上兩個麻醉藥癮犯,合謀綁架超肥富婆的愛犬,卻反被富婆利用,要完成她的遺願。戲中人不僅際遇像動物,連古怪的外貌都可以一一跟動物對照。

觀後感:
哇!本片真是瘋癲到極點的好片啊!
看完本片其實很難理出一個邏輯的故事劇情,就像當初看完布紐爾的《Un Chien Andalou安達魯之犬》一樣的心情,只能利用片段式勉強拼湊出一個還算理解的故事,故事大概說著說是一位肥胖古怪的女富豪與幾位身體殘缺怪人之間所發生的綁架案。本劇情離奇詭異,很難清晰的描述出整個來龍去脈。

不是我看不懂電影,也不是我不專心看,而是導演拍的東西太瑣碎,太無意義的行為過多,讓人無法前後敘事性連結,雖然影片的前半部分還有依稀的情節脈絡可循,可到了後面就只剩支離破碎的人物動作,請注意,是動作而不是事件,由於演員表演的無關聯性,觀衆們甚至很難把一個鏡頭中出現的人物全部有邏輯的連接起來。而且即使是表現一個具體的事件,導演也總是讓演員的表演迥異於生活的真實,從而呈現出某種疏離感。

一部看不大懂的劇情的電影,是否會很無聊難看?!
但其實我保證不會,光是人物表演形式,電影人物造形,包你目不轉睛盯著螢幕看。片頭一開始女性肥厚塗滿鮮紅大嘴特寫,卡茲卡茲吃的洋芋片,她咀嚼的樣子讓整個銀幕間頃刻間就充滿了令人反胃的油膩,而吃東西的主角便是一個胖將近200公斤的痴肥女(這裡沒有歧視肥胖意思),每天只有躺著吃東西,行動由人搬動,彷彿就是人蟲,接著一群真正畸形弱智人物,互相玩弄舌頭特寫,動物園員工員工一個長得像恐怖電影裏的變態殺手,另一個則鼻梁缺了一大塊,兩人互玩麻醉槍射擊麻醉遊戲,甚至電影中出現大量屠殺動物屍體,製作標本,甚至玩弄肉塊畫面,後來還把許多動物的身體縫合在一起,拼成了一隻渾身長著刺的鬣狗的標本,其過程使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挖眼剁頭、開膛破肚,使得整個銀幕上血肉橫飛,根本就是挑戰觀衆的心理承受極限。

這就是典型的荒誕派電影:淡化情節,沒有邏輯性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衝突,以極度荒誕和誇張表演來代替情節;劇中人物形象個性喪失,角色不確定,外形殘缺,稀奇古怪;語言怪異,沒有邏輯性,人物對白文不對題,語無倫次,不斷重復,雜亂無章,使語言失去意義而變得荒誕可笑,更可說將對白變成一種表演的形式,更可說是製造一種聲音的演出罷了,在這裡理解對白似乎沒什麼意思了。

我身邊一位友人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一種屬於動物的特性。」
看完電影更清楚這句話的意思,人類脫離動物界已經太久,而這種脫離其實也是對於自然屬性的回絕,人類越來越習慣於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在很多時候實際上是自己爲自己編織了一個不實的夢幻。雖然在影片的後半部分越來越像行爲藝術的拼貼展示而很難理解情節,但我們還是感到片中所蘊含的對人類本性的反思和深深的感傷。


2008/07/01

Superbad(2007)-(台譯:男孩我最壞)觀後感

劇情簡介:
Sith是個怪人,是個胖子,整天胡思亂想,而且經常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不搞得烏煙瘴氣誓不罷休。他平時最喜歡的消遣就是大聲地自言自語,滿嘴的汙言穢語,其實大多時候,他自己都搞不明白自己正在說些什麽。最常出現在Sith的幻想中的就是他的“老二”,因爲這個碎嘴的傢夥所有的性知識,都來自於那些可疑的網站。最近,Sith已經對即將到來的分離所帶來的焦慮感到噁心了,他急需要一個地方,讓自己好好發泄一下。

Sith的好朋友名叫Evan,溫順又謙遜的他天生害羞,尤其是在女孩中間,習慣性的臉紅幾乎成了他的標誌。但是在好友Sith面前,Evan其實是很放得開的,能說會道,還挺幽默。

又一個周五的到來,Sith與Evan相約像平常那樣在網上看A片、偷老爸的啤酒喝,然而,這個周末顯得特別地與衆不同,因爲他們收到了一個疑似是上帝送來的請柬,邀請他們去參加一個幾乎完全是由漂亮女孩們主辦的舞會,條件只有一個,就是他們要提供舞會上所需的各種酒類。這個時候,”麥愛愛”加入到Sith與Evan的行列中來--實際上他的真名叫Fogell,而”麥愛愛”則是他假身份證上的名字,據說是一位25歲來自於夏威夷的器官捐贈者……Fogell生性討人嫌,不僅社交經驗不足,EQ更是基本爲零,所以他才會爲自己的假身份證選擇了一個像”麥愛愛”這樣愚蠢的名字。他們都想參加舞會,原因很簡單,因爲他們各有了心儀的女孩,Sith盯上了Jules,舞會的組織者;Evan看上了Becca,與他一起上數學課的女孩;至於Fogell則選擇了Nicola,因爲她那過於刺激人眼球的裝扮讓Fogell話都說不順暢了。

然而幸運女神是不可能永遠站在同一個地方的,一系列不幸的巧合將三個人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還讓他們與Slater和Michaels警官發生了衝突。對於三個即將高中畢業的小夥子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經歷的最可怕、最讓人感到羞愧的一個夜晚了,然而,同時也是一個值得他們回憶一輩子的夜晚。

觀後感:
本片是同學小朱介紹認識的,他一直說我會喜歡,我心裡想那電影應該很酷!緊接著說片名叫:《Superbad》

我想本片應該會受兩極化評價的看待,女性朋友應該會很不喜歡本片,而男性朋友應該很愛本片,故事中主角們,嘴巴掛著汙穢低級的笑話,更是滿口「Fu*k」「Asshole」字眼,然而片子卻並未因臺詞的粗俗而變得低俗。其實本片片名《Superbad》,看完本片我個人覺得跟我想像中有所差距,不是惡搞破壞的脫韁野馬,而是在逗笑之餘探討一些嚴肅的問題成了時下不少喜劇喜歡走的套路,《Superbad》的主角們各各都是精沖腦的小夥子,還是那些極端蠢蠢欲動的高中生,腦中一如既往被破處這一理想所主宰,在一個夜晚碰上不少啼笑皆非的遭遇,兩個酗酒警察的怪異行爲更爲這個瘋狂的夜晚添加荒誕色彩,但影片主創還是頭腦清醒,時不時把青少年成長期克服朋友分別疏離感的主題拿出來闡述下,“性”並非青春搞笑劇的唯一主題,口碑好的《美國派》前幾部的意義也在於探討了成長時期對於責任感的逐漸認識,《Superbad》在北美也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成績,這一結果讓人意外但看過之後你也過覺得這也有合理的地方。

怪咖校園片,一直是好萊塢不敗的特產,而這類型電影也一直受我的喜好,尤其是《Napoleon Dynamite拿破崙炸藥》,怪里怪氣卻十分淘氣,喜歡主角活在自己世界脫離渾沌的現實,不管畫圖穿衣風格,甚至跳舞都非常自我不在乎別人看法的精神,一直是我追尋嚮往的境界;而兩片看似講著校園中怪咖的故事,但是卻有十分不同的風格走向,《Napoleon Dynamite拿破崙炸藥》中的拿破崙也是處在尷尬的青少年時期,對異性的好奇感,總是默默的傻傻的觀察等待,多了一種矜持處子的可愛,對心怡女性只想單純跳跳舞牽牽手之類純潔到爆炸的境界,跟本片截然不同,簡直是牙籤比雞腿。本片主角們滿腦著就是女性的身材,如何跟女生上床,甚至連朋友媽媽的乳房都可以開一番玩笑的低級笑點,直接、大膽、荒謬,滿天飛洋的「Fu*k」「Asshole」和「Pussy」之後,我想一想,我笑笑中還是懷念天才地將薯球放在口袋被同學踢破的拿破崙。

雖然本片表面上講著傻子如何破功的,在許多粗俗的語言,意料之外的生活轉變,電影用比較誇張地再現了美國那個年齡段的男孩所面臨的難題,明著是寫對性的欲望,實則是描寫友情、愛情、學業、理想等等,讓人覺得真誠質樸。

劇情最後,經過許多嘻鬧過後,接著必須面臨著分離,畢業,就意味著分離,尤其是對兩個形影不離的好哥們來說,沒了值得依賴的好朋友在身邊,那種感覺無異於被人抽走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看完電影心中沒有想像中輕鬆,其實是憂傷的!

遠方的朋友們,關心永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