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3

Trafic(1971)-(台譯:交通意外/車車車)觀後感

劇情簡介:
《車車車》講一個汽車公司爲了參加阿姆斯特丹的車展,專門設計了一款獨特的多功能旅行車,Mr. Hulot是其設計者,但在他們用卡車把這台新車送往阿姆斯特丹參加展覽會途中,發生了很多意外,沒有汽油、交通事故、被警察扣留等等,在阿姆斯特丹展會上等待的老闆越來越不耐煩,可也沒辦法,最後當于洛先生把汽車送到展會時,車展已經結束了。

觀後感:
《Trafic》有許多中文翻譯名稱《聰明笨伯古惑車》《交通意外》《車車車》,筆者偏愛《車車車》,中文字很有趣,只有三個「車」堆疊出來變成另一個字「轟」,「轟」帶有快速危險感,吵鬧嘻鬧意,很符合本片的本質。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介紹,評選出上世紀對世界貢獻最大的50個人,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福特先生(賣車的那個福特),人物雜誌是這樣評價他的:當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人們還在用腿路,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人們用輪子走路。可見汽車工業在上世紀的飛速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是這種改變,真的爲人們帶來方便?還是更多的給我們帶來了麻煩?《車車車》是法國喜劇大師Jacques Tati賈克大地的作品,其中就對當時的現代交通工具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法國導演Jacques Tati賈克大地,跟卓別林那樣全能型導演,自編自導自演,充分使用肢體語言,將默劇提高到全新的高度。運動員出身,後轉向默劇。作品很少對白,但巧妙運用音效。1953年創造的Mr. Hulot形象(共有四部影片)堪稱經典,成爲他觀察周遭世界的替身儘管很多學者在Jacques Tati電影裏讀出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比如對建築和公路的比喻和暗示,但Jacques Tati自己從來都不是個現代社會的“敵對分子”,他的任性、獨特和概括力不是來自批判,正相反,是來自對現代性的深刻好奇,導演一直對建築和汽車保持著非凡的好奇心,這才讓他創造出Tati城和多功能旅行車。人物在大螢幕上不斷摔跤,跌倒,追逐,戲打,強烈的肢體語言指揮者連綿起伏的笑聲節奏;而Mr. Hulot式的喜劇則是一種“跌不倒的喜劇”,Mr. Hulot穿著寬下擺的上衣,細腳零丁的瘦腿褲子,提著雨傘,在迷宮一般的城市和建築裏穿行,在街道和鄉間搖搖擺擺,他竭盡全力地克制自己的身體”不要摔倒“,像不倒翁一樣左搖右晃,以此創造可笑

《車車車》中通過形體表演的喜劇形式,讓整部影片看起來是一部帶有神經質的,脫離現實的飯後甜點,就連小狗都沒有放過戲弄般被製造成喜劇元素,超現實表現彷彿看到童年收藏許多火柴盒玩具車穿梭在車水馬龍的街道,現實社會交通的主題又把人們的視線拉回到生活中,水泄不通的停車場,Mr. Hulot事故頻頻的卡車,大規模撞車導致人員受傷,這些生活中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被Jacques Tati以一種充滿了喜感的方式,赤裸裸的表現出來,可以說這部影片抱著不同的心態或在不同的環境中觀看,得到的啓發和東西絕對有著天壤之別。其中的喜劇元素很容易讓人忽略了對整體主題把握的成功。影片中以那輛運送Mr. Hulot發明的露營車的卡車爲主線,從頭到尾都沒有停止過對現代交通工具的挖苦和諷刺,最終連Mr. Hulot也不例外,由於過多的耽誤時間,當他們趕到阿姆斯特丹時,車展已經結束了,Mr. Hulot被解雇。而影片最後在車展大廳門前推銷Mr. Hulot的露營車時,引起人們的圍觀,更是對當時社會中的人,過多的依賴汽車才導致交通的混亂這樣的事實進行了側面的表現。影片的配樂也是影片中的亮點之一,悠揚的口哨聲貫穿全劇,給人一種無所謂,不在乎的感覺,這種感覺也許就是大多數人對現代交通的看法,總之只要有車開,沒人會在乎是否擁堵,是否會出現各種狀況。

《車車車》裏,最尷尬的難題則來自動力和能源,沒有了能源(汽油、石油),人寸步難行,一旦遭遇意外,動力失靈,精心設計的汽車就變成一癱廢銅爛鐵。Jacques Tati是喜劇演員出身,不是嚴肅的社會學家,電影中沒有老生常談廢話一堆的說什麼是好什麼不好的對白,他的智慧與靈感都來自觀察,透過喜劇的修飾並嚴厲抨擊探討艱深問題,給人空間思考又不乏娛樂的本質。1960年春天的一個星期日早上,Jacques Tati來到巴黎通向馬賽的高速公路上,整整兩個小時,他站在那裏看著成百上千的大小汽車在眼前駛過。現代法國人有周末出遊的習慣,所以每逢周末,巴黎周邊的路況就亮起紅燈。Jacques Tati說:“我看見人們坐在移動的籠子裏,失去了笑的能力。”於是有了這部《車車車》。

現代工具的尷尬在於,它給你多少方便,就要剝奪你多少自由。汽車是很有電影緣的東西,很多大導演都熱衷於拍攝汽車。汽車的速度是很戲劇的,但同時,汽車的方便和快捷也像易開罐一樣脆弱,好比影片裏飛出去的輪胎蓋,像大雨中樣式不同的風擋雨刷,看穿了莊重,便覺得好笑。

既然汽車是主角,那場影片中的車禍就是最精彩的戲。在一場後果不太嚴重的汽車連環相撞後,人們緩緩從汽車裏爬出來,解放了手腳,他們的身體還攜帶著交通意外的後遺症,眩暈著朝四面八方亂走一氣,伸伸懶腰,用好奇而無奈的眼神看著被撞癟的汽車。

影片雖然在今天看來,坦白說不是那麼好笑,也不是那麼的荒謬,但去細細品味Jacques Tati每一個巧妙的喜劇段落設計,每一個滑稽的喜劇動作,然而想象一下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一部影片對社會的震撼有多大,看過這部影片,多數人都會讚美Jacques Tati豐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鏡頭語言,然而也許導演希望的是引起更多的人關注我們的社會,關注我們混亂的交通,看看某些新發明,新玩意兒,到底是不是真的造福人類?



停車(Parking)(2008)-觀後感

劇情簡介:
2007母親節,努力補救夫妻感情的陳莫,和妻子相約共進晚餐,車子卻意外被違法併排停靠的車輛堵死、動彈不得。為了尋找車主,他接連與喪子的老夫婦、破產的香港裁縫、火爆的皮條客、被迫賣淫的大陸妹交會,在這個詭異的夜晚,捲近一連串出乎意料的災難…

觀後感:
如電影副標題所說: 找到停車格,不要以為很幸運……
人生就是這麼弔詭,總覺得很多時候自已遇倒幸運之神的降臨,但誰知道,卻偏偏是更多痛苦的鋪陳遇襲,讓你措手不及。臺北市登記的汽車數量爲一百多萬輛,但卻只有五十萬個停車位,這就意味著剩下的幾十萬車輛不是正在路上馳騁,就是違規停車,而上述窘境正是《停車》的背景設定,從男主角張震的一樁停車事件開始,不知不覺陷入的一場場都市冒險,從認錯人的祖孫、裝假肢的理髮師、被追債的香港裁縫、從大陸被騙來台做雞的東北妹、緬懷榮景的黑幫老大,到妓院的皮條客,一整個晚上荒誕的追逐浮沈,不僅逼迫著男主角迅速經歷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荒謬情境,最重要的,還是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所面臨的情感難題。

《停車》這部電影,絕非你喜歡的類型(不夠優美不夠浪漫),也不至於讓你討厭到哪裡去的電影(主題鮮明故事有趣),高對比色階及獨特美感的視覺風格,馬戲團小丑出場的俏皮音樂惹的大家哈哈大笑與電影中張震上廁所的遭遇是絕配,略帶有Quentin Tarantino的黑色幽默和幹來幹去國罵聲大辣辣刺激著平凡的都市傳奇,因陌生而親近,因親近而疏遠,因疏遠而倍加思念。一張一馳的論調在男主角張震所飾演的陳莫所遭遇的角色中浮出水面。俯拾的人生故事撕裂了規矩的鏡頭,或焦慮或困惑的表情敍述著生活中林林總總的不如意和太痛苦,一如越來越濃重的夜色,以及夜色中懸浮不定的燈光。

電影讓我聯想到台灣另一部電影《流浪神狗人》,相同的電影中無奈傾到出角色人生的遺憾,親情的缺失、困惑的人生、乏味的愛情、社會的冷暖,甚至有相同的身體殘缺遺憾(都是高截扮演),電影悄悄用隱形線將各環節串起來,破碎的段落開始互相舔舐傷口,寂寞的陌生人在彼此的故事裏看到如何珍惜自己的幸福,絕非救贖,但是曙光。

電影展示現代都市的冷漠與疏離,展示人的寂寞與無奈,導演鍾孟宏不會像楊德昌如同外科醫生般,以殘忍的冷靜將都市病放大血淋淋剖析,也不會像蔡明亮夢遊式的囈語,以拒絕的姿態孤芳自賞。他視線所及之處還帶有脈脈溫情,帶著些許自嘲的輕鬆和俏皮,在悲涼灰暗的人生中塗抹幾分亮色。

片子仿佛是夢境的延續一般,我們經常在夢中有相似的經歷。越想幹一件事情,卻越被牽絆。每次醒來之後就會覺得很累。我也不知道爲什麽做這種夢!例如年少時會夢到自己考試一直寫不完,心中開始焦急焦慮,但眼看考卷一面寫完卻翻過頁,既然還有一整頁題目,心裡越荒時間過的越快,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大家都交卷了,而我卻哭了!有的人說人做的每個夢都有原因,有的是因爲白天所想,有的是因爲對於現實生活的想象,有的夢就是夢,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永遠實現不了的。我想這樣的夢是警示自己凡事要多冷靜,要停下來思考,即使被牽絆也不該憤怒。也是一種時常警示自己的思想。

《停車》用一種荒誕戲謔的另類視角,借台北光怪陸離的市井百態,反映了城市居民中最爲缺失的歸屬感。影片中無論是張震的漫漫回家路,還是三樓認錯人的老人以爲因爲缺錢給妻子治病而犯罪最終遭槍斃的兒子回來,“回家”更多的意味著一種內在的穩定和人情感歸屬上的圓滿,那麽杜汶澤所飾演的香港裁縫,曾佩瑜飾演的大陸雞以及金盆洗手的理髮師更多地就如同“汽車”所指一樣,不斷地移動和漂泊的不安。而那個停車位則正好是兩者的仲介:暫時得以安泊停靠,卻又可能駛向下一個未知的地點。影片把形形色色的角色都置於大都會這樣一個樊籠裏,在過去與當下、幻想與現實的混沌遊離,即便試圖遷徙逃離、改變困局,卻仍是在這個樊籠中。因此我相信即便影片最後張震開著車,載著那個在臺北已經待不下去的香港裁縫和無意中“撿”到的妮妮的結尾雖然看似美滿,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導演一廂情願地填補觀衆心中對於美滿的缺憾的一種填補,留之觀衆浪漫的解釋空間,因此筆者認爲整部影片的結尾實乃導演對於不完美的世界裏一次完美的意淫。

導演鍾孟宏1997年至今,已執導上百部電視廣告片。熬到現在才推出個人的處女作,很多人說,熬超久才推出第一部電影的導演,不是功力很強很強,就是很遜很遜的濫咖,筆者個人主觀覺得他是………。(你猜的到嗎?)




2009/06/08

女人四十(Summer Snow)(1995)-觀後感

劇情簡介:
家住舊樓、性情火爆的孫太阿娥(蕭芳芳)每日奔走於家庭、公司之間,爲家人、公司處處精打細算。她家中有做駕證考官的丈夫(羅家英)、正念大學的兒子(丁子峻)、待她若親生女兒的婆婆及軍人出身的臭脾氣專橫公公(喬宏)。丈夫弟妹一個住在富人區,一個遠嫁臺灣,平日與他們疏於聯絡。

婆婆的突然病逝令公公變作癡呆老人,他腦裏只有舊事若干、眼前只識阿娥一人,所做的荒唐事一件接連一件,阿娥一家疲於應對,在家安心做主婦的弟媳又不願伸手相幫。阿娥與丈夫試過送公公去日間老人看護所、老人院,卻一樣不能省心。而給阿娥帶來諸多樂趣的工作也因碰上年紀輕她、能力強她的對手令她煩心。但公公亦用自己的方式對人到40日漸有心無力的阿娥表示著感激。

觀後感:
今天下午看了許鞍華的老電影《女人四十》,很感動!

回想筆者曾經看過該導演另一姊妹作《男人四十》,電影內容恰如片名,基本上兩部電影都是探討著人到四十所面臨的問題,只不過男女性別之分外,和家庭上定位,相對所承擔和麵對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差別性的責任的難題。《男人四十》是述說關於人到四十的男人的感情問題(出軌),甚至是在面對平淡的生活跟周遭誘惑之間的抉擇(自我魅力的質疑),對中年的徬徨和無助感(更年期),這些問題多半是發自於個人情感的困惑,坦白說就是自私,自我中心的徬徨,而《女人四十》卻說著更多複雜的家庭觀念,一個年邁四十的中年婦女,面對生活缺乏勇氣的平庸丈夫(夫妻問題),精打細算的小市民生活(經濟問題),還長不大的孩子(教育問題),老年癡呆的退伍公公(公媳問題),帶著電腦技術侵入的漂亮秘書(工作問題)。生活的一切,仿佛都與她爲敵,人到中年的女子,早上一睜開眼,沒有任何關於自己的思考,全盤關聯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而演員蕭芳芳純然的演出則把中年女性的困惑、堅強、無奈和坦然地心理波折表達得淋漓盡致。

電影中的香港,老舊狹隘的老房子,陰霾的天空,緩慢而蕭煞的風吹起城市的煙塵,擁擠破舊的貧民房屋。採用寫實主義的樸實真誠,或許這才是真實的生活,人總是要面臨到生老病死人生難題,一切都摻雜著生活的心酸和樂趣。就像公公對蕭芳芳所說的:人生是很有趣的。

阿娥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年婦女,跟一般同年紀的女性沒什麼大不了,爲生活所忙碌著,在家要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的老爺,要負責丈夫兒子的生活起居,在公司要斤斤計較來爲老闆省錢,要默默接受來自新技術的競爭壓力。她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這麽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卻在電影鏡頭的放大下被崇高化。這裏的崇高不是指她的人格或是精神,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態度。對我來說,這樣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於自己於他人。照顧好老爺,她做到了媳婦該做的;負責好家庭,她做到了妻子母親該做的;完成好工作,她做到了員工該做的。該做的她都努力去完成這就足矣,即使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她會在獨自一人時默默啜泣說著“婆婆我想你,我真的很累”,她會被丈夫不理解與他大吵,她會在公司被冷落被忽視,但她依舊被生活所愛著,依舊幸福著。因爲她的那顆愛生活的心。所以她會讓患了老年癡呆的老爺記著她,她會讓丈夫在收到“我來接你收工”後幸福的微笑,她會讓老闆不能抛棄。這就是生活。你去賦予它自己定義的含義然後拼命的去生活,即便低谷即便哀傷,也永不放棄,便會被生活愛上。

影片中阿娥的唯一哭泣畫面,不是自己遇到挫折或是辛苦難過而落淚,而是懷念著疼惜她的婆婆過世,當她陽臺上晾衣服時,聽到生前婆婆喜愛唱的粵劇歌曲,跪倒在地板上,抱著婆婆的衣服,一邊哭一邊自言自語:“婆婆我想你…….”,情緒過後,收起悲傷情緒,又是她始終保持著一種樂觀的態度,苦中作樂,坦然面對一切。

四十出頭的女人照顧一個患有老人癡呆的老爺的故事,裏面當然講的是四十女人的堅毅了,但也可同時看見裏面的老人大都自感人生如朝露,熱愛生活並積極生活,令人感動。對了,這電影還有一句經典對白能使人眉開眼笑,阿娥問:爲什麽走這條爛路?老公答:這條路不爛,你又怎麽會拖住我的手呢?

許鞍華用含笑帶淚的故事,生動寫實的敍事手法,讓我感慨,普通人的故事也就這樣了,無可奈何,放在現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更是讓人心酸。


2009/06/07

Stastny konec (Happy End) (1966)-(台譯:快樂的結局)觀後感

劇情簡介:
從情節看,這是一個非常老套的故事。主角是一個忌妒的丈夫和他的偷情的妻子。丈夫跟蹤發現了妻子的不當行爲,難以忍耐,便將妻子殺害,自己也被關進監獄,最後被送上了斷頭臺。

觀後感:
導演Oldrich Lipský雖然不屬於捷克新浪潮的一批,但在捷克電影史上是一位很有創新意識的劇情片導演,他1964年的諷刺劇傑作《Limonádový Joe aneb Koňská opera雷蒙納多.喬》被譽爲最經典的捷克電影之一,他所有的影片之中唯有這部影片是最獨特的,不得不懷疑導演當時拍片的時候是不是病了才會想出這麽一個古怪瘋狂的點子。

的確,電影故事劇情似乎沒什麼值得好說,甚至比台灣類戲劇曲折離奇又荒謬矛盾的劇情相比下,顯的額外遜色,可見台灣編劇其實還滿強的!但電影透過導演巧妙的將整部電影“倒著演”的瘋狂手法,讓電影腐朽化為神奇的有趣,更造成前所未有的視覺震撼,所謂的“倒著演”不是單純只是將時間點移動,更是電影中所有主角台詞都是倒背唸出,甚至行爲,動作,場景,甚至連對白都是反著的,我們能看到倒著走路的人物,死刑犯死後複生,斷頭臺上的斷頭瞬間接黏回主角身上畫面,甚至首先聽到的是對話中的答案,然後才聽到別人的問話!

本片延續按常理出牌的模式演出,會是一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片子了。但是倒著放就不一樣了,它挑戰著人們的慣性思維,一些場景顯得格外有趣,被截肢分屍的屍體一塊一塊拼湊回原形、從演員嘴巴中一片一片將餅乾吐出,東西越吃越多、警察追兇手倒著跑的弔詭動作,如果你沒有一點反向思維能力,估計很難看懂影片。這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一部完全反向拍攝的故事長片,我實在搞不懂導演爲什麽要這樣拍片,也許是真的想追求一個真正快樂的結局吧。

電影把原本的“得”與“失”進行了互換。明明是獄卒給犯人分粥,我們看到的卻是犯人們紛紛把粥施捨給獄卒;餐桌前舉止優雅的男女不是在喝茶吃點心,而是不停地從嘴裏掏出餅乾;主角回家的場景也變成了離家出走......最有意味的鏡頭在電影最後,也就是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的場景。正序:身爲消防員的他在撲滅一座樓房裏的大火,而她正被困火海,在窗口呼救,男主角便爬梯而上,她一下跳到他懷裏得救了。倒序便是:男主角將懷裏的女主角一下扔進大火裏,然後順著消防梯回到地面,任女主角被火海吞沒。

筆者猜想導演似乎想表達一種電影可以倒放,記憶可以嗎?不可以。
回憶,不過是過去的某一點開始朝向 “過去的將來”。還是向前的,意識可以進行回憶,但是意識不可改變思維的時間單方向。

2009/06/06

Green Day-《21st Century Breakdown》


曲目:
Act I - Heroes And Cons 無名英雄與罪犯
1. Song Of The Century 世紀之歌
2. 21st Century Breakdown 世紀大崩解
3. Know Your Enemy 頭號天敵
4. !Viva La Gloria! !葛洛莉亞萬歲!(驚呼版)
5. Before The Lobotomy 喪失記憶之前
6. Christian’s Inferno 克利斯坦的煉獄
7. Last Night On Earth 地球末日

Act II - Charlatans And Saints 狡猾聖騙徒與人
8. East Jesus Nowhere 不知名的東方耶穌
9. Peacemaker 和平使者
10. Last Of The American Girls 僅存的美國女孩
11. Murder City 屠殺城市
12. ?Viva La Gloria? (Little Girl) ?葛洛莉亞萬歲?(小女孩疑問版)
13. Restless Heart Syndrome 心律不整症候群 

Act III - Horseshoes And Handgrenades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14. Horseshoes And Handgrenades 馬蹄鐵和手榴彈(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15. The Static Age 雜訊干擾
16. 21 Guns 二十一把槍
17. American Eulogy 美國悼文
18. See The Light 看見光明

Green Day繼上張專輯《American Idiot》,時隔五年後,終於推出新專輯!
你叫我怎麼能會不興奮,筆者自己年近而立,現在已經不再多年前的充滿憤世嫉俗氣息的反骨龐克仔,更不再是組三和絃主軸編曲的老龐克團吉他手,模仿著Billie Joe神經質瘋狂刷弦的搖滾份子,今天的我,只是一個披著臭皮囊的假龐克激進者,內心那股衝動和憤怒似乎被台灣這巨大社會滾輪給磨損剝落,提不起勁了,種種過去行為都成為回憶和故事。

Punk在這個詞,不再那麼有號召力,大家對這世界社會少了些批判,少了審查,雖然明知道大環境景氣不好,大家喊苦叫天,但有錢的人依舊有錢,貧窮的人更是多,你我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生錯年代,不健全的M形社會結構,更多的失業人,心中的疾苦有誰願意站出來能替大家發聲吶喊,回頭看唱片市場一片舞曲嘻哈當道,歌曲內容本質也不過“性、情、愛”三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浮躁商業化包裝下的音樂成爲人們紛紛寄託希冀的物件,像嗑藥一般給予人們暫時的“避難所”。

Green Day五年前的《American Idiot》一推出,歌曲尖銳又直接的批判前布希時代的美國政府,彷彿一支尖銳的手術刀,狠狠的將美國惡性腫瘤切剖開來,讓壞死的血水除除流出,一向最注視人權宣稱的大美國帝國卻在布希傻呼呼不理性武力施壓伊拉克行為下,為成強烈諷刺,布希武力攻打伊拉克的行為不僅造成美國本土的強烈反彈聲浪潮,更讓全球界社會對老美反感,甚至將六零代嬉痞年代反戰口號再次被搬出檯面,全球引起反戰意識形態(當然是反布希政府),只能說是時代造英雄,也順水推舟將當年《American Idiot》這張政治味十足的專輯推向葛來美獎,從此Green Day變了,變嚴肅了,不再是陽光加州滑版客聽的嘻嘻哈哈泡泡糖龐克團,而是扮演著搖滾樂中的某層面的音樂救世主。

2009年推出《21st Century Breakdown》前,還沒聆聽專輯前,就筆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狀況,不斷的思考,擔心Green Day這張方向專輯該怎麼佈局,是否回到早期的流行龐克曲風,或是延續上張專輯批判性的嚴肅議題,但是布希政府已經灰頭土臉黯然下臺,大家喜歡歐巴馬,相信沒有理由的亂謾罵吧!後來聽了專輯,風格上,Green Day史無前例的將涵蓋早年的車庫搖滾風格一直到Queen(皇后)樂隊式的的史詩曲,不但不拘泥於前人傳統Punk三和弦的單純曲式,比起上張專輯中大肆增添的Pop因素,Green Day在這張專輯上更注重向主流流行樂風拓展,刻意的流行創作模式,整體的編曲上蜻蜓點水般的隱約顯現出拉丁編曲的特徵,而Billie的唱腔也更加趨向於變化,展現出聲線上的多元性,時而標誌性的犀利尖銳,時而似有英倫的迷幻悠遠,時而泄憤嘶吼。

而在結構上,將16首歌曲概念化地分成了三個部分:【 Act I - Heroes And Cons 無名英雄與罪犯】【Act II - Charlatans And Saints 狡猾聖騙徒與人】【Act III - Horseshoes And Handgrenades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延續70年代Pink Floyd《The Wall》或是The Who樂團《Tommy》專輯概念,整張專輯概念性的將歌曲延伸成影像般或是小說般的結構,透過專輯中主角Christian和 Gloria兩名被教會, 國家和所有他們曾經相信的成年人出賣的年輕人,Christian是個易衝動,自我毀滅性的人,而 Gloria則更加理想主義和政治化,但他們被迫照顧對方,因爲沒有其他人願意。

【Act I - Heroes And Cons 無名英雄與罪犯】
筆者認為講基層人民與政府的對抗,表達了樂團對社會的不滿和聲音,以及21世紀的大崩解。

《Song Of The Century(世紀之歌)》短短58秒鐘的簡單作品作為開場,透過收音機雜訊沙沙聲加上主唱Billie Joe招牌嗓音,簡單卻有氣氛的將故事第一張序幕掀開。《21st Century Breakdown(世紀大崩解)》Green Day標誌的電吉他開場,漸入的鼓點營造出戰爭般的緊張氣氛,借助以小見大的手法刻畫出孤兒院“無名氏”孤兒的慘痛經歷,“戰亂、毒品、不平等”在這首歌中得到了集中體現,趨於變化的編曲加上Billie的標誌性唱腔,營造出這首歌意欲表達的英雄主義末日之情,以5分多鍾的時長奠定專輯的整體概念和基調,後半段緩慢且無力的節奏加上主唱無力的歌聲,象徵著美國夢的破碎。《Know Your Enemy(頭號天敵)》最為主打歌,相信也是最流行商業的特徵之一,但卻不失Green Day辛辣苛薄的言詞戲弄,尤其MV主唱Billie站在大樓頂上對著天空大比中指姿態,態度明顯控訴社會的對於大衆的蒙蔽,針砭時弊、發人深省;《Viva La Gloria!(葛洛莉亞萬歲!(驚呼版))》算是本專輯筆者最喜愛歌曲之一,柔性的鋼琴伴奏下,很難相信細膩的柔性聲線穿梭在龐克樂中如此巧妙,明確的吉他切分音和準確的鼓點重擊,Gloria!的呼喊聲在歌曲背後不斷呼喊,女主角Gloria!其實就是美國的化身,自由女神啊~末尾提出對美國的信心,等待光明的到來!《Before The Lobotomy(喪失記憶之前)》夢遊般迷幻,境界真是令人難以捉摸,當你還在沈醉輕柔吉他和絃時,緊接著就是一陣又麻又辣的吉他破音插入,讓人從夢中驚醒,這首歌聽著像是開始會想21世紀以前美國的種種社會問題,再一次表達了對基層人民的重視,這仿佛旨在提醒奧巴馬是一位黑人,也處在社會的底層。《Christian's Inferno(克利斯坦的煉獄)》來到了人間地獄,Billie透過大聲公傳出的乾扁mono效果,穿插Green Day典型的流暢節奏,隱約還可以聽到類似惡魔的笑聲藏在背後,這首歌把社會形象的比喻爲了地獄,歌詞裏面有提到原子彈,災難中生還的嬰兒,血液中流淌著憤怒的烈血液中流淌著憤怒的烈火。《Last Night On Earth(地球末日)》非常抒情的一首歌,講述Christian對於Gloria的愛戀和思念之情,第二人稱的親切傾訴出了當初對她的無比愛戀之情,不遠萬裏追求自己所愛,淡淡的曲調伴著Billie刻意放緩,又似有些英倫風格的唱腔頗具感染力。

第一階段結束

【Act II - Charlatans And Saints 狡猾聖騙徒與人】
社會中虛僞人的諷刺和質疑,與對正直之人的讚頌。

《East Jesus Nowhere(不知名的東方耶穌)》開場描摹一位美國總統演說“呼籲消除種族歧視,白人男孩和黑人女孩都是戰士,只要都接受耶穌信仰教育都是好人”,諷刺意味濃厚而頗具概念整體感,隨後充滿典型工業搖滾氣息的節奏將人突然拉入現代,矛頭直指種族和信仰歧視問題。《Peacemaker(和平使者)》,歌曲帶些許南美風格調性,與前面歌曲有明顯差別,輕鬆曲風下藏著諷刺,說那瘋狂製造武器反過來卻想要維持和平的人,很明顯自嘲老美帝國,當死亡降臨了,才透過宗教來傳達和平義士,透過一句台灣話: “別人家的小孩子死不完”。《Last Of The American Girls(僅存的美國女孩)》假想了一個場景核冬天到來時,最後一個美國女孩兒對自己生活的安排,並諷刺的將之稱爲“即將滅絕的物種”,卻仍然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不得不爲了填飽饑餓的肚子而做著低賤的工作。《Murder City(屠殺城市)》直刺假借宗教之名進行滅絕人類的恐怖行爲(明確指賓拉登),屠殺,還是屠殺。《Viva La Gloria? (Little Girl)(葛洛莉亞萬歲?(小女孩疑問版))》我沒聽錯吧!開場是不是中國古箏啊?!小女孩她哭泣著,奮力逃跑。人類此時遇到了疾病,在恐慌中逃跑,渺小的人類此時被疾病追得無路可逃,再一次體現了人類無力的一面,就連救世軍也無能爲力。《Restless Heart Syndrome(心律不整症候群)》哈哈! 主唱Billie當起心理醫生了,心律不整症候群,任何一個突發意外就是生命的終結,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心靈中逃避時,會不斷的問自己“敵人在哪里,他有是誰呢,我在燃燒,讓我瞭解他吧!”在一片迷霧中前行,永遠不知到前面是什麽。

休息一下吧!第二階段結束

【Act III - Horseshoes And Handgrenades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Horseshoes And Handgrenades馬蹄鐵和手榴彈》開啓第三階段的概念主題,用引題進行進步聲和Green Day最爲招牌的和旋編曲拉開戰場硝煙之感,Billie穿插其中的咆哮讓人熱血沸騰;而專輯中最有“末世蕭條”之感的《21 Guns二十一把槍》則像是《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的後續版,上口的旋律和節奏,直白的歌詞,直戳心頭最柔軟的部分;末曲的《See The Light看見光明》則更像是爲人們指出一道光明的出口,“You should do more than you could just complain”(你應該行動起來而不只是坐在那裏抱怨),只有這樣,蕭條才會終歸結束,生活才會充滿光明。

儘管樂壇也早已不是Punk的天下,難能可貴的是Green Day仍然堅持Punk。是Green Day是唯一堅持下來的樂隊,堅持著他們那個年代有些虛無縹緲的理想,堅持寫著那些憤怒激烈的歌曲,即使他們或許已經到了一個應該是多愁善感的年齡。就算日子再苦再累也要撐下去,以獨特的敏銳而犀利的眼光深究社會的弊端,並用音樂記錄下來,這正是而是一種敢於用音樂行事社會責任的典範,更是Green Day式獨特的偉大,筆者年少時的膚淺做作模仿,轉換成內在深層的紮根,Green Day的歌曲和精神已經深深烙印在筆者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