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0

j'ai tué ma mere(I Killed My Mother)(2009)-(台譯:聽媽媽的話)觀後感

劇情簡介:
十六歲的少年於貝爾父母離異多年,這個處於叛逆期的年青人發現,他和母親再也不能像往昔一樣親切的聊天,伴隨著這對母子的是似乎沒有盡頭的對峙……。

觀後感:
該說台灣片商用心還是歌手周杰倫厲害, j'ai tué ma mere 英文翻譯為《 I Killed My Mother 》,照字面翻譯應該翻成“我殺了我媽媽“之類的名稱才符合,但台灣片商卻翻做“聽媽媽的話“(和周董的歌曲名稱雷同),這樣故弄玄虛安排設定的確引起不少觀者想看的慾望,就算內容完全是另一回事,但這樣的安排,確實是個好翻譯。

電影一開始,俊俏的臉龐大面積佔滿了畫面右半部,捲曲有形的頭髮確實好看,左半邊畫面留白安排給人安靜感,緊接著那位蒼白稚氣未脫的少年開始指責母親吃東西不優雅,食物掉落邋遢樣,到漸漸地爭吵,甚至主角慌稱母親一經死亡之類荒謬事情,到單身母親和成年兒子之間的生活原則不同,關於成長男孩和跋扈的母親之間矛盾的電影開門見山地拉開了序幕,嘗試擺脫母親束縛的男孩,試圖掙脫母親的管教,自由飛翔。

電影《 聽媽媽的話 》,由出生於1989 的Xavier Dolan 編劇、導演和主演,根據他的部分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一位十六歲的少年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對同性戀性傾向的自我發現。導演實在讓人佩服, 有一種吸引力,有現場感。 掌鏡功力完全不遜色於其他線上新銳導演,年紀輕輕卻能將如此沈重議題準確呈現,電影節奏有著冷靜中隱藏著爆炸的危險,沈默中醞釀著千言萬語的複雜情感,這是難得的作品。

電影中透過低沈厚重大提琴,總好像是在訴說著成長的煩惱,更像是哭泣中的哽咽聲,把主角無形的惆悵,較好地利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出來,給與情緒上不能表述的空白在空間上做了有效的填補;電影很美,美在畫面的質感,暖色調的大量運用, 是一個溫和“殘酷的家庭電影”,母親穿著婚紗在黃色的秋天裡奔跑的畫面,尤其讓觀眾感受到生死離別的愛恨情愁;大色塊的色彩運用,可以看出來生命的單純與多樣性;張揚著年輕導演青春洋溢的灑脫個性特點;電影很美,文學的氛圍瀰漫電影空間,補足了表演的空間,具體了男孩內心世界的動態,增加了電影元素中有效的畫面鏈接,增強觀眾對於電影中內心世界更強的認識和理解。電影很美,美在油彩於牆上的任意潑灑,撒著年輕的激情,撒著當下青年人自由世界觀,撒著自由及自我的人生價值。

電影沒有傳統保守單方面地簡單說教,只是把同性兒子和跋扈的母親之間的問題擺在觀眾面前,讓為人父母的大人思考怎樣面對孩子的成長教育,讓筆者連想起蔡明亮導演的作品展現的情緒,於異性戀者同樣有共鳴。這就歸功於導演刻畫生活的功底了。筆者很是欣賞他深入生活的力道。這種力道最直接的表現,是其最為人稱道的優點——幾近與現實等速的節奏。讓正在成長的孩子,學會用成長的眼光再次觀察自己的父母,如何行之有效地解決各自面對的人生問題,電影裡運用了大量美學因素來增添我們的視覺享受,不僅告訴我們這是一部很嚴肅的成長電影,更是一部視聽美不勝收的青春電影。


2010/09/07

七八月混雜口味電影觀後感簡評


Kick-Ass(2010)-(台譯:特攻聯盟)
超級英雄電影的氾濫,自然也就會催生出反超級英雄的電影來。反英雄的電影當然是更不易做,做的不足會被認為是無病呻吟自作聰明,過了的話就會反而更像英雄電影。在某方面來說,《特攻聯盟》(Kick-Ass)其實就屬於後者。無論是漫畫迷還是復仇者,雖然都出自電影中的現實,但在電影裡的群眾和電影之外的觀眾看來,他們都已經不是平凡人了。


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2010)-(台譯:娘子漢大丈夫)
Jim Carrey已經慢慢會演戲了,雖然老了,但不再像橡皮人般誇張表情瘋癲搞笑。
這是一部描寫同性戀的愛情故事,一部愛情故事可以描述如何開始戀愛,如何熱戀,如何為愛獻身,如何失去愛情,如何又失而復得。而劇中由Jim Carrey飾演的Steven經歷了這些的一切,可是這註定是不一樣的愛情故事,不僅僅是因為他喜歡男人,也是因為他是一個瘋狂的天才,他的智慧可以戰勝困住的他的“牢籠”。

Steven是一個看去很優秀但也只能算是普通的人,然而他卻和其他人有著極其不同的世界觀。知道有一天它面臨著死亡和拋棄的時候,他決定不在為了平凡而隱藏。Steven開始和男人交往,這對他來說是一種還原,也是他開始衝破所有束縛的開始。之後他開始詐騙,當然著首先源於他的貪戀,同時也是他對世人的一種態度,他討厭愚蠢的人,並喜歡愚弄他們。一直到他在監獄了遇到了Morris,並瘋狂的愛上他,因此他多次了Morris而越獄,挺而走險,一直到後來被判終身監禁,並要在特殊關照下度過自己的餘生,但是我們可以肯定這位天才的心依舊是自由的,他也許還是會逃離那裡去見他心愛的人。


一頁台北(Au revoir Taipei)(2010)
乍看下以為是一部浪漫文藝性居多的台灣電影,其實卻是一部充滿黑色幽默性質的冒險旅程;電影中蔓延了很多情愫,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使得這部電影很平靜的展開。不得不說這樣的電影看起來很平靜,特別是在這樣的夜晚觀看,臺北的景色不用說,我們很經常能在電影中看到,但就是因為臺北這樣靜靜的夜景和淩晨喧囂過後的寧靜,潮濕光亮的地板閃閃發亮,才能使得這部電影在平靜中顯得有魅力。小提琴的配樂使得這部電影在渲染這個故事結構上有著和其他電影不同的感覺有的人說:巴黎只是個夢,還是回歸現實才是真實一頁台北,片名取的就讓人很有藍調的遐想。


爸... 你好嗎?(How Are You, Dad?)(2009)
張作驥導演電影,總是能給筆者我最多的感觸和共鳴,早期《黑暗之光》到近期《蝴蝶》,電影主角總是透過事件反應男人內心對自我身分懷疑和內心衝突,間接凸顯出臺灣意識到近代社會族群議題;當然這部電影沒以往導演作品嚴肅,十個短篇組成了一個長篇,十個父親描繪了一種愛。每個短片都把前因後果交代的很清楚,讓觀眾能充分理解父愛在哪裡。

看完片子後,才明白,其實父愛,愛在細節。大部分的父親,都不願輕易展示出自己的情感,更多的只是行動——無論你知道還是不知道。只需要行動就可以了。就好像“背影”中,父親載著兒子趕火車,一路上完全沒有對話。但緬甸伯的對話,飛馳的火車,穿反的褲子,早點,還有那背影,都讓你感受到父親的愛是實在的,只是要你去細細體會。


ロボゲイシャ(Robogeisha )(2009)-(台譯:鋼鐵藝妓)
電影簡直是大雜燴,結合了黑幫電影、特攝電影、歌舞、科幻、血腥、甚至隱約看得出鈴木則文的《日本女俠伝》、《女囚さそり》、《極道の妻たち》以及《女番長》系列諸多女性暴力(Pinky Violence)題材作品的影響。除卻符號化的日式元素,井口昇也不忘性隱喻與血漿的結合,又如強酸乳液、女子切腹以及眼花繚亂的肢體改造等創意情節也有可觀。畢竟是B級片,觀者大可不必刻板的看待其中的荒誕不羈。


吸血少女対少女フランケン(Vampire Girl VS. Frankenstein Girl )(2009)-(台譯: 吸血鬼少女大戰科學女怪人)
又是一部荒唐可笑看的Japan Cult Film,一顆情人節巧克力讓校園帥哥成了轉學生的不死戀人,卻教糾纏不清的女同學作鬼也不甘休,於是青春校園成了魔咒地獄,吸血鬼後裔為愛決戰人體變形金剛。而導演西村喜廣則是特攝化妝和特攝造型的行家裡手,深諳如何營造恐怖奇詭的效果。擅長將各類生物器官(多為女性)以誇飾型態組裝連接上各類充滿金屬冰冷感的器械機具,藉以暗喻女性在父權社會備受壓抑的毀滅性後座力,獨特的視覺風格直逼加拿大導演大衛.柯能堡的《X接觸—來自異世界》(eXistenZ)。


Zombies of Mass Destruction(2009)-(台譯:毀滅殭屍)
Zombie Film再次攀爬恐怖電影陡峭山坡登上主流行列,什麼題材都可以提到Zombie,這次Homosexual議題擴展到了Zombie題材,故事很簡單一個在美國華盛頓的小島生活美好安寧,直到病毒爆發僵屍橫行連帶同志角色也捲入其中,光看劇情就知道電影導演奸詐行著掛羊頭賣狗肉的偽君子行為,拍僵屍片電影卻狠狠調侃Homosexual議題。


Defendor(2009) -(台譯:保衛者)
當《特攻聯盟》(Kick Ass)氾濫轟炸身邊朋友,每人狂推薦時,坦白說內心有些不為所動,其實筆者默默支持了這部。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和《特攻聯盟》(Kick Ass)有絕對大的相似度,有個漫畫英雄的外殼,我們看到一個人仿佛回憶起自己的超級英雄經歷,他潛伏在黑夜中,似乎準備懲惡揚善,但是很快就顯出笨拙與無能。主角,哪裡是個超級英雄,就是個平凡的無產階級工人而已,很不幸,他沒有超能力,也沒有顯赫家世的經濟後盾,又不是什麼科技奇才可以為自己打造設備。他就是一個漫畫迷,一個沉迷於漫畫世界的宅男,一個在真實世界顯得愚笨平庸,不懂得為人處事的凡人。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幻想當超級英雄,腦袋上帶個礦工似的帽子,隨身的武器竟然是玻璃珠、酸橙汁、虎頭蜂。他的一舉一動透露出幼稚可笑,卻讓一言一行顯得額外可悲,一次次的,他試圖在黑夜行俠仗義,卻被打的鼻青臉腫,但依然執著的要尋找一個大毒梟,這是必須的,每一個超級英雄都需要一個配對的終極BOSS。

這部影片的價值就在這裡,主角能力的弱化,正突出了他精神力量的強大和感染力,當他的事蹟在城市中被傳播時,這個“傻仔”卻得到了市民的擁戴,因為,他們看到了,你並不需要有非常強大的外在力量,才能與惡勢力鬥爭,只要每個人都如主角一般勇敢的走出一步,那麼就能給這個城市帶來煥然一新的面貌。終於,我們看到,人們熱愛傻仔主角,人們傳頌他的事蹟,人們在城市塗鴉,呼喚他的歸來,呼喚一個普通市民的歸來,他,不是超級英雄,而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Poultrygeist: Night of the Chicken Dead(2007)-(台譯: 惡夜活死雞)
這是一部讓筆者喜愛卻羞於啟齒的電影,結合所有噁心元素和瘋癲劇情可說是Cult Film的佼佼者,故事充斥著Zombie、資本主義調侃、同性戀劣質笑話、血漿、恐怖分子、速食、虐囚、種族宗教矛盾、性器官的調侃、動物殘肢、分泌物及其他排泄物,或許沒有深度故事劇情,但論娛樂價值可不能小覷。


Non Ti Muovere(2004) -(台譯:激情•別動)
片名說的是《別動》,是一種主觀,一種意願,一種情緒,一種隱隱的懦弱和無奈。是指“不要靠近”還是“不要離開”呢?或許它只是那種曖昧的臨界狀態。

Penelope Cruz 精彩的演出,將漂亮的臉龐弄俗艷,粗俗平凡是劇中的角色,淋漓盡致詮釋;當在都市的現代情感中喪失了自我,麻木不仁的時候,我們選擇離開。然而此時我們卻有了一個留下來的理由,一個重新喚醒靈魂的機會,但終於這又導致了另一些人的離開,她們帶走了風雪,卻留下心花,悄然綻放。


Piranha(1978)-(台譯:食人魚)
小時候和家人看過VHS,對電影劇情印象極為模糊,但忘不了一群可怕的魚如火蟻攻擊人體般的四處肆虐咬嚼畫面,嚇的小時候不敢到溪裡戲水,甚至一度對游泳池產生恐懼。最近因為舊片重拍,還來個3D版本(聽看過朋友說,3D版本重點不在食人魚真實立體,而是36D好身材的女主角為賣點),再看新版本前,燃起筆者重新觀看舊版本的欲望;故事簡單,卻帶有些描述一對青年男女在蓄養吃人魚的水池中游泳,突然被一神秘的魚群攻擊,鮮血四冒。其後,劇情隨著一個“尋人專家"馬琪的行蹤展開。由於鏡頭運用的靈活性和剪接的緊湊,片中多埸魚吃人的戲都拍得相當有驚嚇效果,有幾個鏡頭且血腥得教人不忍目睹。


Tre volti della paura, I(1963) -(台譯:黑色安息日)
《黑色安息日》是義大利恐怖大師Mario Bava的一部極具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恐怖佳作,整部影片由三個段落式故事構成,《The Telephone》,《The Wurdalak》以及《The Drop》。而片中的三個故事卻恰恰展現了三種不同的恐怖類型,《The Telephone》的懸疑緊張色彩更像是義大利恐怖片中不可不提的Giallo,《The Wurdalak》則是地地道道的哥德式恐怖片,而《The Drop》則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傳統式“鬼片”。


Maschera del demonio, La(1960) -(台譯:撒旦的面具)
《撒旦的面具》是真正意義上的恐怖電影代表作,故事大致源于果戈裡的《the Viy》,它講述一個處死二百年後的巫婆復活人世開始報復當初處死她的人們的後代。 Mario Bava(義大利國寶級恐怖電影導演),他的構圖如此複雜,以至於影片的每一幀都可以被放大並掛在牆上,光與影的強烈對比營造出有什於Universal公司早期作品的恐怖效果,Bava創造出一出驚心動魄的神怪故事,充斥了巫婆、幽靈、秘密通道、淒叫的野狗、惡毒的公車司機甚至包括對著路人張牙舞爪的樹枝。


The Apartment(1960)-(台譯:公寓春光)
導演Billy Wilder擁有流暢的運鏡節奏,活潑鮮明的人物刻劃,說故事手法和劇情更總是緊緊抓住觀者情緒,彷彿主角孤獨無奈的小人物心情一般,一陣歡喜一陣憂,這就是小人物生活縮影,人總不可能永樂,也不可能一直永悲,這些情緒總是建立在主宰你的人手上,那些高官或是老闆;每個人都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渴望金錢、地位、愛情,這本沒錯。可對於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來說,得到這些又好像是天方夜譚。所以,有人逐漸放棄渴望與追逐,卻也有人甘願鋌而走險,或者說,走個捷徑——想要的東西是得到了,可不知怎的,卻不是想像中的滋味。


Forbidden Planet(1956)-(台譯:禁忌的星球)
《禁忌的星球》(Forbidden Planet)是科幻電影史上里程碑一般的作品,偉大的《星際大戰》(Satr War)系列20年後才見到雛形,基本上所有的科幻電影都受到了它的影響,從此以後每部科幻電影都不忘塑造一個可愛的機器人形象,秩序井然的太空船環境直到1979年才被《異形》(Alien)顛覆。

機器人Robby可以說是本片最搶鏡的角色,它被設計成無所不能的機器人,船員們10個晝夜的工作,Robby只需要1個下午就能完成。Robby能分析物質的組成,為廚師生產了四十加侖的好酒。Robby甚至幫女主角設計衣服,令人討喜程度如哆啦a夢。最令筆者驚訝機械人Robby既然遵守著「定律」(law),第一法則: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第二法則:在不違背第一法則的前提下,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前提下,機械人必須保護自己。在《機械公敵》(I, Robot)電影強調的「定律」(law),既然早在這遙古的經典科幻電影中履行。

2010/09/06

首映雜誌選出的電影史上最佳25張海報

1. Anatomy of a Murder (1959)-(台譯:桃色血案)


2. The Sin of Nora Moran(1933) -(台譯:諾拉莫蘭的原罪)


3. Vertigo(1958)-(台譯:迷魂記)


4. Downhill Racer(1969) -(台譯:飛魂谷)


5. Forbidden Planet(1957)-(台譯:禁忌的星球)


6. Gilda(1946)-(台譯:吉爾達)


7. 42nd Street(1933)-(台譯:第四十二街)


8. Attack of the 50 Ft. Woman(1958)-(台譯:絕地50尺女巨人)


9. The Thief of Baghdad(1940)-(台譯:月宮寶盒)


10.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台譯:2001太空漫遊)


11. King Kong(1933)-(台譯:金剛)


12. Straw Dogs(1971)-(台譯:稻草狗)


13. The Gold Rush(1925)-(台譯:淘金記)


14.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5)-(台譯:金臂人)


15. The Mummy(1932)-(台譯:木乃伊)


16.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台譯:沉默的羔羊)


17. This Gun for Hire(1942)-(台譯:劊子手)


18.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台譯:第凡內早餐)


19. Sullivan's Travels(1941)-(台譯:蘇利文遊記)


20. Yellow Submarine-(台譯:黃色潛水艇)


21. Rosemary's Baby-(台譯:失嬰記)


22. The Seven Year Itch-(台譯:七年之癢)


23. The Hitch-Hiker(1953)-(台譯:?)


24. All About Eve(1950)-(台譯:慧星美人)


25. Gun Crazy(1949)-(台譯:槍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