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1

虛無主義的最高境界 / New Kids Turbo(2010)-(台譯:熱血新仔)觀後感

劇情簡介: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五個生活在荷蘭南部小鎮上的年輕人,因為經濟危機五個好哥們一同被公司炒了魷魚,他們寧可當靠領取失業救濟金生活的懶蟲,也不願意再辛苦找工作,於是整天在街上無所事事,惹是生非……

觀後感:
不爽,簡單兩個字既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軸。
主角們,不斷滿腹牢騷抱怨,但始終逃避不了巨大高大的現實牆,最終,不管眼前多麼複雜,眼睛一閉,豁出去了。

電影設定不是遙遠的外太空,更不是危機四伏兇猛惡獸霸行的叢林野外,只不過是和你我一樣生活平凡的城市,就好比是台灣各縣市一般,但主角們,有點類似癟四與大頭蛋(Beavis & Butt-head),垃圾話及荒謬生活習慣讓人啼笑皆非,造型非常八零年代風格,留著浪子頭,前短後長的髮型,妙的是每人嘴上那怪異的小鬍子,難道諷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嗎?!他們代表的價值觀是扭曲的,力行無政府主義,享樂主義更是無庸置疑的奉行,滿腦子彷彿黏滿了糨糊,完全沒有思考這回事,電影完全不管品味和道德觀這回事,完全爆走,大量低俗、粗鄙的對話,幾乎整部電影都充斥著違禁赤裸裸的動作和激情言語,相當無厘頭,當然,娛樂性十足。

原本正常軌道的他們,忽然間生活變了樣,彷彿生活在煉獄的現實裡,原因是他們都失業,又失去失業補助金資格,這群人生活陷入泥沼般的難堪,好啊!政府不補助,我沒有錢!那我就不給錢的心態,所以,他們就買東西不給錢,汽車加油不給錢,信用卡刷爆不付錢,毆打催繳人員.....;看似粗俗的對白劇情,卻充滿著生活的哲理。那種冷幽默是需要細細回味才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與獨特邏輯的。這群無惡不作的年輕人,卻能在一段段辛辣直接的對白中說出了能刺痛很多平庸之人的處世之道:那就是不逃避生活的責任,勇敢去改變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現實一直是又臭又硬的,它不管你安不安分還是擺爛,從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諸如“我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之類的廢話在城市裡比比皆是,有時來自別人,大部分來自自己。前天夜裡在酒吧裡發洩完滿腹牢騷之後,第二天仍舊人模狗樣的朝九晚五。每每這些時候,感覺自己生活裡好像也只剩下滑稽。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個悲劇,你就可以憤世疾俗或悲傷沉淪,那你就錯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活、為自己所處的狀態負責,沒有人強迫你成為今天這樣。如果你覺得不爽,那就去改變。一味埋怨只能說明你沒有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或者你根本就是個沒有勇氣面對改變的懦夫,害怕一旦做出改變就會失去目前這種至少還可以得過且過的安穩生活。你所有悲劇的根源就是你推卸生活的責任,還自命不凡、怨天尤人。既然你可悲的生活都是由自己一手造成,你要麼就好好享受,要麼做出改變,不要整天哭喪著臉。




2011/05/25

少了惡品味就不是John Waters電影了 / Desperate Living(1977)-(台譯:絕地逢生)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個尚未痊癒就被丈夫從精神病院接出來的富婆,和她的黑肥豬女僕一起砍了她的丈夫,兩人在一個變態傻逼員警的指點下,逃到一個叫“死城”的地方尋求庇護,卻被一個女同性戀摔跤手和她的美女殺手情人,送到了施暴女皇Carlotta手裡......

觀後感:
當你品嘗過美國當今最噁心最Cult導演John Waters的經典代表作《粉紅火烈鳥》(Pink Flamingos),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那些體液糞便混雜的氣味,甚至嚮往那荒謬無政府主義的虛無狀態,如果你仍接受這一切,那你也可以接下這部姐妹作品《絕地逢生》 (Desperate Living)。很多看完《粉紅火烈鳥》的觀眾,關注點似乎只在於裡面的噁心和反常,這樣的片面欣賞思維同樣會影響《絕地逢生》的欣賞。我們只要稍稍留意一些細節就不難發現電影中的微妙而尖銳的諷刺。

整部片子,到處皆是醜陋,醜陋的演員,醜陋的服裝,醜陋的場景,醜陋的心......,John Waters刻意塑造成蜜糖般童話世界,有公主、有王子、也有拯救設計的英雄,但演員全不是你想像中那樣和諧,反而皆是都一些以奇人方式呈現,如極為肥胖的黑人傭人、服侍女皇的猛男兵團、不斷裸露的花心女、裸體的孩童、神經質的富家女、變性摔角手、邪惡的女皇等等,各式各樣荒謬形象,奠定了整部片子怪異的基調,在這看似鬧劇的背後,卻醜陋的隱射著法西斯主義的狂妄惡行。

片中的Carlotta女王是個體態臃腫的老太婆,從來不下地走路的,她的任何物品都要加一個“皇家的”(royal)形容詞。她做事任性妄為,要殺就殺,要懲罰子民吃蟑螂也行。為了樹立她的皇家威信,還會殺雞儆猴。她出入時大叫“讓路-讓路”,儼然就是我生活中看到的某些場景…。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變性過程,電影一項以中性出現的女摔角手,意外得了一筆金錢,而第一想做的事便是變性,她馬上跑到整型醫院內,請醫生幫她做一個巨大假屌,回到家後,便馬上向她情人展現出她那人工虛假而勃起的陽具,意外的她情人沒感到開心反而被惹得嘔吐滿地穢物,,此時,變性女摔角手,順手拿起剪刀,狠狠的將陽具閹割切斷,將多餘的陽具往窗外一丟,野狗便咬走吃掉,此時,疼痛不堪的女摔角手換得落寞神情,她情人拿起針線將她閹割過後的傷口縫合成醜陋的疤痕,諷刺意義是不用多說的。女同志們的勝利也包含了諸多意義。

說John Waters膚淺,倒是真的很膚淺,喜歡用屎尿糞便或是裸露之類的低俗事物來表現創作理念,但是有些部分仍帶有些歷史考究,還是有深度的設定,如”鼠疫”這件事,自古許多文學喜歡"鼠疫”與”法西斯主義”做為連結,如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代表作《鼠疫》;在電影中"鼠疫”是一篇有關法西斯的化身。當時處於法西斯專制強權統治下的人民———除了一部分從事抵抗運動者外———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著與外界隔絕的囚禁生活;他們在“鼠疫”城中,不但隨時面臨死神的威脅,而且日夜忍受著生離死別痛苦不堪的折磨。




2011/05/21

姐姐妹妹傻傻分不清楚 / Sisters(1973)-(台譯:姐妹情仇)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對男女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相識,然後兩人到女子家裡共度良宵。第二天早上男子被殺,而過程正好被住在對面的女記者看到。細心的女記者發現這個女子有個雙胞胎姐妹…

觀後感:
此片導演Brian De Palma被奉為“當代美國的希區考克”,他也是最具爭議的好萊塢導演。Brian的父親是一名整容醫生,他從小目睹父親在手術臺上的工作,那些血淋淋的場面對他造成了終生影響,使他不斷在影片中表現出對鮮血淋漓的強烈興趣。而童年時父母離異,年幼的Brian De Palma為搜集父親不忠的證據而花了幾天時間 跟蹤記錄的經歷成為他日後偏好偷窺主題的心理根源。

Brian De Palma或許是新好萊塢的一眾導演中涉及影片類型最多的一位,在這些年的電影生涯中,他不斷變換風格、題材,喜劇片、恐怖片、警匪片、黑幫片、 動作片、科幻片皆作出嘗試和探索,似乎電影類型本身就是他的研究物件,他尤其喜歡戲仿、改裝那些經典。他對類型片熟練的操縱使其更容易取得與娛樂片的親緣性。他善於將視覺表現力與高度控制的驚悚感結合,在荒誕不經的故事中展現道德曖昧性與誘人的黑暗墮落情調,而他對噁心場面的不回避甚至是熱衷則不斷挑戰著觀眾的接受極限。

雙胞胎分異卵雙胎和單卵雙胎兩種。異卵雙胎比較相似,而且往往是異性的。單卵雙胎性別相同,且就像一個模子裡出來的,有時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難以分辨。這種相似不僅外形相似,而且血型、智力、甚至某些生理特徵,對疾病的易感性等都很一致。這部電影主要議題圍繞著” 雙胞胎”,故事是個引人入勝的懸念驚悚片,電影敘述一對連體雙生姊妹,在分割手術過後,不幸僅存活一個,從此,這個內疚的妹妹衍生雙重人格,意志受到姊姊的控制…所有對她釋出好感的男人,都將慘遭殺害。

一個連體死亡,造成另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內疚或恐懼,衍生出種種嚇死人不償命的故事,但有趣得是,這種電影總故弄玄虛讓你疑為是無形者(死亡)那位在做怪,其實,往往結局大翻盤時,讓你傻到眼睛到快掉出。這樣的故事,有心者很容易就題發揮在驚悚電影及恐怖電影題材中大做文章。經典作品有Bette Davis主演的《孽扣/案中案》(Dead Ringers)(1964),及同名但是不同的調的David Cronenberg 的《雙生兄弟》(Dead Ringers)(1988),當然最近泰國《連體陰》(Alone),都是探討雙胞胎及連體嬰的故事。

導演Brian De Palma可說是標準的希區考克影迷,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希區柯克的崇拜。電影中各種情節設定,觀者會自動開啟電影記憶抽屜,一一翻出希區考克的電影經典,彷彿就是希區考克致敬的集大成,充滿許多讓人玩味的橋段,如殺人橋段與人格分裂極似《驚魂記》(Psycho)一片的神韻,透過偷窺監探戲碼,緊張萬分,千萬別忘了《後窗》(Rear Window)也是如此,而將屍體藏在折疊式沙發中,更像老區的《怪屍記》(The Trouble With Harry),當然Michael Powell導演的經典作品《偷窺狂》(Peeping Tom),也是可在此部電影中看到,導演甚至將節目名稱就直接稱為「Peeping Tom」。

雖然電影裡頭充滿其他大師導演的影子,但不能抹煞了導演Brian De Palma的才華洋溢,尤其是分割畫面處理兩個空間位置,同是觀看著同樣事件的進行處理,如屋內發了顛的不知妹妹或是姊姊殺了帥哥黑人時,深重傷害的黑人蹣跚爬行到窗邊同時,畫面切割,則是對面業餘記者房間目睹對街屋內的謀殺事件,畫面同時進行讓觀者產生矛盾的奇異感,此時手法有在導演往後的作品不斷出現,開始利用後成為其風格標誌性元素之一的分畫面技術,並顯示出他精湛的架構情節與把握敘事節奏的能力。攝於1976年的《魔女嘉莉》(Carries)一片是史蒂芬•金的小說迄今最成功的改編作品,亦是恐怖片的經典,既富有創意性的震懾力和恐懼感,又不失幾分幽默,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熱潮,夢魘式的著名結局更被後人多次模仿。而使用此手法最如火純精應該是他《蛇眼》(Sneak eyes)(1998),多角度的捕抓拍攝拳擊場邊的槍殺案件,長鏡頭的回朔案發過程,讓觀者同時間不角度去面對案發事件,驚喜連連。



2011/05/09

Paul(2011)-(台譯:我們撞到外星人)觀後感

劇情簡介:
兩名狂熱的科幻粉絲,他們來到美國參加Comic-Con並且借機參觀一些著名的UFO發現地。而在Comic-Con上他們遇到了一位綠色外星人Paul,Paul隨即加入了倆人接下來的旅程。外星人的加入也讓他們受到了聯邦特工追捕。而倆人還“誤打誤撞”,不知怎麼的綁架了一名女孩。女孩的父親自然也就和聯邦特工一起加入到了追捕行動。他們必須想出辦法將外星人Paul安全送回他的太空船。

觀後感:
1947年羅斯威爾事件、外星人,或是UFO,以現在眼光來看,似乎已經漸漸不是不再像十年前或更久前的大驚小怪,從網路、YouTube上,充斥著各學派各式各樣的紀錄影像,更普遍的打開電視,每天電視台皆有類似談話性節目,專門在探討未知領域和古文明文化話題,從外星人講到複製人,當然節目內容公信力有待評估,但娛樂性卻是十足,外星人是否存在這問題,以筆者個人而言,簡單套一句經典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台詞:”宇宙是個很大的地方,比任何東西都要大,大過任何人的想像,所以如果宇宙中只有我們就太浪費空間了。”

幾年前,Simon Pegg和Nick Frostg這兩位活寶飾演的《活人牲吃》(Shaun Of The Dead),徹底顛覆了所有Zombie Film的舊傳統,瘋癲玩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格局,狀況彷彿就像被Mike Tyson猛爆性右鉤拳親密拳吻,打散一嘴巴牙齒重新排列;英式尖酸刻薄的黑幽默貫穿整部電影,精準快節奏的剪接及劇情安排,電影裡頭的zombie不但會跑會鬧,更會打遊戲機,詼諧逗趣情節,諷刺人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行屍走肉般苟且偷安度日,怪不得恐怖大師Stephen King直口說出這將會成為「邪典電影」(cult film)的經典;幾年後,兩人再合作《終棘警探》(Hot Fuzz),是一部充滿公式化設定卻又非常「反公式化」(註一)的警匪電影。《Hot Fuzz》的編導告訴我們:反公式化的電影不一定是齷齪低級、失禮又譁眾取寵的低級趣味(驚聲尖笑),反公式化可以是充滿 黑色幽默與諷刺,且又能與適度地反映社會次文化。《Hot Fuzz》就是這麼一部集英國黑色幽默與嘲諷於一身的反公式化電影。

2011年Simon Pegg和Nick Frost終於又合體了,這實在叫人興奮,《Paul》這部電影,故事發生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大不列顛島國,反而跑到外星人事件最頻繁的地方美利堅共和國,電影基調一樣延續前幾個作品風格,幽默詼諧方式,結合了科幻、外星人、反宗教、陰謀論、公路電影的元素,看似荒謬,但劇情卻得溫馨而感人;如果觀眾是忠實科幻電影迷,不難發現電影像許多經典電影致敬,包括《Star Wars》(天行者路克的造型出現於商店內小朋友身上,甚至Bar內的live band演奏歌曲便是經典Star Wars系列經典配樂)、《Star Trek》(最後電影結束工作人員名單使用字型)、《ET》或是《Mac & Me》(外星人Paul形象及裝扮,還有那個奇妙的食指碰觸)、《第三類接觸》(外星人Paul的同胞來解救他回去的場景和飛碟設計),當然最後那個女魔頭(Queen of the Aliens)登場,相信科幻電影迷都知道這個安排是巧妙的。等等皆可看到這些經典電影的影子。

此片,雖然沒《Hot Fuzz》和《Shaun Of The Dead》那麼經典,但也不乏為一部溫馨喜劇。外星人Paul是個亮點,對於性格塑造非常討巧,就像Neil Young或是Bob Dylan,總是滿口長篇大道理,卻忘不了也叼根煙滿嘴fuck,平凡得像個老嬉皮。普遍性外星人科幻電影中,導演喜歡將外星人塑造成敵方或威脅性一方,外星人總是邪惡,透過高科技,使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劇情轉折進而人類團結反攻,取得人類勝利之類的俗套老梗,但此片卻不將走大眾牌,反將外星人設計為友善、富有情感的投射物,如外星人Paul為了找回飛船還不忘了去看望幾十年前因為自己的突防而孤獨的老婦人;願意捨去生命去救幫了自己一路的人類。反之,人類卻是醜陋而且死腦筋的角色,種種行為更顯得外星人角色可愛無助,使觀者立場趨於外星人,就像《ET》一樣,當他回家時,你還會捨不得呢!

註解一:而所謂「反公式化」說穿了就是「反類型片」,他必定是要借助某種跳板來揶揄、挖苦、嘲諷某種千篇一律的劇情套路或是定型化的人物。




2011/05/01

替天行道橫行霸道的沒營養 / Hobo with a Shotgun (2011) -(台譯:攜槍流浪漢)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來到了城市,卻被困在了城市的混亂中,一個由犯罪規則和犯罪集團統治的城市,武裝匪徒,員警腐敗,虐待妓女,甚至有戀童癖聖誕老人. ..流浪漢決定用一個20毫米口徑獵槍去伸張正義......

觀後感:
看完此片,筆者我和同事相看了一下,他說,這是我們看過最沒營養的電影。

沒錯,就是一部很沒營養的電影,但是並不代表它難看。

《Hobo with a Shotgun》是繼《Machete》(2010)那部殺無赦的血漿復仇電影後,又推出這部同樣從假預告片(穿插在電影播放前的預告短片,刻意拍攝而成,並不是真實電影而剪出來的預告片),觀眾反應頗好漸而誕生出來的電影,內容和形式同樣是走Cult film及Exploitation film路線。和那些不斷脫衣不斷穿衣的賣弄女色和B級片比較,《Hobo with a Shotgun》的最大賣點是暴力,無窮無盡的暴力,無需講理。流浪漢老爹拿著散彈槍,開腸破肚,花樣百出。要的不是別的,就是一爽字,又酷又炫,噁心死人不償命。許多人可能覺得血漿一多,認定基本是在亂搞瞎拍,但其實《Hobo with a Shotgun》裡埋藏了多處電影致敬,當然了,看不出來也不要緊,它就是要刻意拍出這種廉價爆米花電影的感覺。

《Hobo with a Shotgun》一定稱不上好電影,但相信看過的人也不覺得它多爛,或許可以說《Hobo with a Shotgun》是一部好的“壞電影”,它是故意耍低級幼稚,越暴力狗血,就越靠近爛的美學(很符合Cult film及Exploitation film風格)。流浪漢被砍了幾刀,沒事。美女支離破碎,依然沒事。人民保母,根本就是惡棍幫兇,髒話連篇,更企圖強暴妓女。總之,這個電影故事有太多不合理,不合理到你只能接受純感官刺激,不必費心去思考什麼深沉意義。

從敘事功能來說,多餘的霸凌畫面,顯得莫名,壞人將一個男人倒吊著,然後請一群裸女拿木棍挨打他,根本只單純想表現那種無來由的視覺快感,導演便往裡頭塞了這麼一段東西,觀眾也看了很開心。

這是一部有著強烈反差和寓意的電影,片中的血腥、暴力、醜惡、懦弱所預示的都是相反的,這部電影片子揭示的通向真善美之境的必須途徑,就是經過血腥、暴力、醜惡、懦弱。有鬥爭有犧牲,最終也有覺醒。片中的主角流浪漢是寂寞的 他獨自戰鬥,他是一個領袖,在他通過簡單的暴力手段鬥爭的同時也向其他人傳達了信念和理想。這部片子不需要看表面,只看表面只能說明你的無知。

法律通常被賦予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那是因為一個群體的有序運 行需要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矩,如果法律不“神聖”,那麼就沒有人遵守它,這個群體就沒法正常運作了,制定以及需要相關法律的人們的利益就沒法被保障了,因此它需要這件神聖的外衣。法律保護大多數人的權益,尤其對制定它的群體有利,更被此群體賦予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並要求其他所有群體一併遵守,不管它是否會損及他們的利益。因此法律是相對的,它保護的是相對的正義,有些時候它也會像叢林法則一樣弱肉強食,殺犬果腹,而正義是絕對的,即是“道”。本片所反 應的價值觀就是當法律與正義相抵觸時,要堅決的舉起大旗,替天行道。

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是一種電影的類型,以「剝削」的主題來宣傳推銷電影。 【剝削】一詞常見於電影的行銷,和所有電影類型一樣,被使用於推銷、或廣告。這些電影需要某種可供剝削的事物,例如: 大明星、特效、性愛、暴力、愛情 ... 等。剝削電影嚴重依賴煽色腥的宣傳、以及概括、聳動的誇大其詞來描述問題,卻無視於電影本身的品質。 剝削電影往往在許多層面上都是品質低劣。(轉載維京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