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1

最低俗醜陋的人體實驗遊戲 / The Human Centipede II(2011)-(台譯:人體蜈蚣2)觀後感

劇情簡介:
馬丁是一個精神有點問題,頗為不合群的怪人。他和自己的母親住在一起。馬丁一事無成,沒有家庭、沒有愛好,其貌不揚的他只能在半夜做一個停車場的保安。這個停車場氣氛驚悚、常常會有人在這裡發生爭吵和打鬧。

為了逃避自己了無生趣的生活,馬丁開始在電影尋找刺激,他找到的是一部叫做《人體蜈蚣》的恐怖片。馬丁對影片開始著迷,開始不顧一切地收集影片的相關物品、尋找影片中的外科醫生的用具、學習他的“試驗方法”。

最終,在家庭的壓力之下,馬丁做出了比《人體蜈蚣》中的醫生更恐怖、更駭人、更無法想像的事情……

觀後感:
《人體蜈蚣》第一集上映時,在電影界和網路各大論壇引起喧嘩和討論,的確觀看過的人都留下人印象深刻,骯髒、怪異、實驗、噁心的元素構成的Cult Film,還記的我當時和一群同事在中午吃飯時觀看的,回想起來我們自己也滿噁的!!!

變態醫生做了一個人間失格的實驗,讓兩女一男串連在一起,口接肛門的方式,有趣得是導演設定讓男性主角「OrzOrzOrz」的第一位,後面連結了兩個金髮美女,這安排太詭異了,環環相扣連結著三個人,三人成為人類史上最尷尬也最怪異的人體異形;回到電影劇情文本,的確乏味到讓人抓狂,變態醫生的犯罪動機薄弱,很明顯導演一心只想拍實驗人體蜈蚣過程而在劇本上沒有深入扎根,主角個性模糊不明,膚淺的動機構成犯罪和荒謬的羊入虎口的旅客行為,太多不合邏輯,整部電影完全靠著變態和血腥畫面撐起場面,電影結束後,以為情緒回歸平靜,這骯髒不堪畫面只留在短暫的畫面中,還覺得應該沒有續集的可能性吧!但是沒想到,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沒想到的,這位Tom six湯姆六先生失心瘋了,被罵上癮還是發誓要拍出更變態更病狀的黑暗故事得動機我們不清楚,但能證明的是《人體蜈蚣2》捲土重來,觀看過後,這部電影或許是你看過最變態電影之一,而導演作品恭喜榮獲該部落格《看了會下地獄的片單》新片單之一。

導演Tom six估計是被觀眾的罵聲刺激到了,於是今年帶著號稱是這個“世界上最變態”的電影《人體蜈蚣2》捲土重來,勢必要堵住那些Cult Film影迷的嘴。《人體蜈蚣2》送審之後被英國分級委員會(BBFC)評定為“無法接受”,因為BBFC覺得這部電影已經完全超越道德底線,達到了能夠“危害社會”的程度,並且完全沒有任何可以動剪的餘地,這意味著它不能通過影院、DVD或者是網路等合法管道在英國境內發行,然後在10月份,BBFC又發佈“二審”結果,在認可該片做了32處剪輯修改後,允許本片以“18歲”的等級上映,減去時長為2分37秒。這無疑是給片子還未上映時就做了一次免費並且相當有效的推廣宣傳。

《人體蜈蚣2》,筆者以Cult Film角度來看,雖然電影還是變態,血腥為電影基調,但值得注意的是導演Tom six湯姆六先生,有開始做功課了,細膩的你,應該不難發現導演開始著墨在犯罪者的內心掙扎和細膩的情感糾結,尤其那位堪稱二十一世紀來最變態的角色馬丁(長的很像香港導演王晶),有絲絲入扣的個性呈現,這樣的角色設定無疑更增加了影片所營造的真實性,又加上黑白畫面所表現的詭異感,整部電影從頭至尾都呈現出讓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在氛圍營造上,已經是比上一部出色了。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停車場做看守的矮胖子馬丁,扮演者Laurence R.Harve是第一次演電影,全片沒有一句臺詞,我只能說,要不他本身就是個變態,要不他演技就真的太好了!全靠表情和肢體語言就把這個童年受到父親性侵又常年遭到母親辱駡的精神變態刻畫的這麼完美,當然,除了演技外,演員本身的造型也是具備一定的效果。

在第一集《人體蜈蚣》中,雖然是Cult Film,但卻少了些火侯,而《人體蜈蚣2》中,導演透過黑白色調方式呈現電影,也許黑白顏色降低了鮮血的刺激污穢感,卻反提伸了形而上的感受,電影中所呈現出的打擊感都無比真實,血漿的濺射,肢體的破壞,猶如親眼目睹一般,所以不像第一部遮遮掩掩不爽快的呈現,這部電影讓我們對血腥有了一個更真切的認識。電影中的鏡頭也是值得研究討論,導演喜歡非常近的特寫表情,那些變形扭曲的超近特寫畫面呈現主角內心翻騰糾結的不安和恐懼。

在上集中的蜈蚣連接還是個在郊外別墅地下室實施的乾淨科學的精緻手術,這次則是換成在骯髒廢舊倉庫裡一場血肉模糊的虐殺了。這片子從開頭就不時蹦出讓人胃部不適的鏡頭和意淫,用砂紙來自慰,小便都變成尿血,接著是弑母,然後把砍到只剩半個頭的母親搬到餐桌一起吃飯,電影磨蹭了一個小時,才開始12人蜈蚣連體的大戲了。不過看停車場的胖子可沒有上一集的醫生那麼的“有禮貌”,在這類手術上完全是業餘水準,連接也都不用針線改用氣釘啊!寬膠帶一捆就了事了,一點“敬業精神”都沒有,而之後的相通排泄之類的,上一集也都表現過,只不過這次升級為血屎齊嘣而已。最讓人無法接受到的,應該就是孕婦的第一視覺生產了,.....不用我形容,自己去看吧!!原來生產畫面才是本片最驚悚恐怖的一幕。

前面有提到的,角色方面,不愧是導演“尋遍世界所有陰暗,罪惡的角落,從眾多變態的畜生裡挑選出了其中的佼佼者”,與以往的變態殺人魔不同,馬丁這個角色不只是冷酷,殘忍,更多了一份卑微,懦弱,甚至可憐。這些情感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殺手,就如同真的會有如此的人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人不寒而慄。而演員Laurence R. Harvey的出色演技,更是將馬丁一角詮釋的淋漓盡致,那微笑,啜泣,憤怒,畏懼,........雖然自始至終都未曾說過一句話,但每種表情都傳達出人物內心的想法,無論憎恨還是享受。

《人體蜈蚣2》基本上還是稱不上經典,但相信它已經默默在地下怪品味電影愛好者心中擁有不錯得評價和地位,最後用一串字母來呈現電影經典畫面。
OrzOrzOrzOrzOrzOrzOrzOrzOrzOrzOrzOrz





極地中人性與生存的考驗 / The Thing(2011)-(台譯:極地詭變)觀後感

劇情簡介: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82年John Carpenter所執導的經典科幻恐怖片《突變第三型》的故事發生的三天前。古生物學家Kate Lloyd加入了一隻挪威的考察隊,他們奉命前往南極,考察一隻墜落在南極洲內的外星飛船的細節和事宜。這個外星飛船被埋在了地球的永凍層裡,被結結實實地凍成在了一個“大冰櫃”裡。考察隊從中挖出來了一個巨大的冰塊,裡面有一個形狀怪異的動物。這個動物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看上去,它已經死亡。於是考察隊把這個大冰塊帶到了自己的基地裡,準備對它展開科學研究。

一次一次的實驗和鑽孔,釋放出了冰塊中的怪物,考察隊裡的動物和成員開始有了不正常的反應和非正常的死亡。死裡逃生的Kate和考察隊的Carter一起決定要把這個怪物殺死在南極洲,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讓它徹徹底底地死掉,絕對不能讓它接觸到人類文明,絕對不能讓他繼續並造成更大的傷亡。

觀後感:
冷。是一種很不舒服感覺,會讓人無法自在甚至感到意興闌珊,筆者我不是那麼怕熱,卻極度怕冷,所以每到冬天總會將自己包的暖暖,甚至帶上圍脖(大陸這邊說法-台灣說圍巾),所以很羨慕冬天還可以穿著薄薄襯衫還喊熱的人;由於一直長年生活在南方溫暖的台灣,四季如春溫差不大的島與氣候,一直以為寒冷單純認為久久來一次很夠意思的十幾度寒流的感覺,嘴巴哈出白霧氣感覺很新奇,穿著比以往厚重外套,對冷的定義就是如此簡單,但來到大陸工作,才發現冷這件事情,比我想像中還惱人,每天看著網路上氣溫預報的氣溫一天比一天低,從十位數低到個位數,甚至負數,心情也糾結,每天焦慮著今天哪些衣服該往身上攔才不會冷到,寫到這裡開始懷念台灣的暖冬。

寒冷感的科幻恐怖片,第一聯想就是82年John Carpenter的《The Thing》,恐怖+科幻+生存+人性的題材,南極惡劣冰冷環境碰上會附身的外星怪物,有什麼比這樣還糟的狀況,本片《The Thing》和82年John Carpenter所執導的經典科幻恐怖片《突變第三型》(The Thing)同名,沒錯!本片就是以82年版本為藍圖,拍了一個前傳故事,雖然說是前傳,但筆者看過後,深深認為故事結構風格與1982年Carpenter版的卻是如出一轍。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電影應該只是跨越了原版電影的重新拍攝,而不是前傳、更不是翻拍。(當然結局安排有點刻意銜接82年電影開頭,就說是前傳,有點牽強)

很自然地,我們不能不把電影拿來和Carpenter拍攝的《突變第三型》(The Thing)做為比較,但坦白說Carpenter的版本太完美了,如果任何人想去翻拍它的話,就好像是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加上了鬍子,會弄巧成拙的。如果你要翻拍《大白鯊》或者是《大法師》後果就是爛片一枚。所以導演應該也清楚這樣下場,許多經典電影翻拍或重拍,評價總是很難和原作相比,金酸莓獎(Golden Raspberry Awards)卻常常有份,導演實際上是翻拍,卻刻意安排一個前傳安排來讓電影作品不拿出和原作比較,但看過人都知道,這基本上是多此一舉。

雖然論經典度或是故事張力來看,好像就是少了幾分火侯,讓人覺得可惜,但它也不是一部簡簡單單的科幻恐怖片,因為劇本裡花了大力氣挖掘人物內心的恐慌和變化。始終覺得,在恐怖片中表達人物心思和情感的變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這麼一來,觀眾就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影片中所塑造的那種恐怖氛圍,讓觀眾對影片中人物的選擇和情緒產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和認同。

本片最有趣的地方,也和Carpenter版本中最大差異的就是多了女性角色,而主角就是一個女性,她來到考察隊,發現了怪形,後來死裡逃生,為了保護全人類不受到怪形的襲擊,她決定和考察隊的成員留下來,一起和怪形搏鬥。其實這個形象在很多電影裡都有跡可循,大家也不陌生了,最著名的就是《異形》裡的女主角,女性角色總是代表著理性智慧一方,而電影中男性總是衝動甚至魯莽,甚至破壞一切規則的角色,如果劇中考察隊隊長不擅自主意將冰凍外星生物鑽洞研究,事情也不會變得如此棘手,一路上完全不聽取女性的建議,回過來想,這和現實中世界其實一樣,那些恐怖的戰爭背後,往往只是男性自私權力區域上爭奪,女人和小孩總是這些無情戰爭下的受害者。

本片如果值得誇獎處,氛圍是重點,因為該片的導演Matthijs van Heijningen不喜歡數位機器,所以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用35mm的膠片拍攝的。而且,為了向傳統恐怖片的那種“靜恐怖”的效果靠攏,他選擇了用緩慢的、穩重的方式剪輯影片,而沒有使用快節奏的剪輯。他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原汁原味地還原出Carpenter電影的視覺氛圍,並且電影中最精彩的怪物造型上和視覺效果上與原作一脈相承。

Carpenter的原版《The Thing》一直被視作電影特效化妝領域裡的標杆之作,無論是主角的人首分離還是人臉蜘蛛的造型,都展示出了當時電影化妝的最高水準,當時還是用特殊化妝拍攝,已經展現非常高超前衛的技術和想法。Carpenter版本怪物有著非常完整和成熟的設定,而本片只是把原來的設定概念抽取出來,進行一原版的怪物定程度的改編和完善。而在這部電影中,化妝術皆被電腦特技取代,CG動畫被引入到了電影之中。不過,導演對CG的使用是非常節制的,導演確實並沒有濫用特技。他認為:“我們使用了很有限的一些CG和特效,因為這並不是一部靠特效作為賣點的電影。相反,特效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越少,影片的恐怖和神秘的效果就會越好。

當大家一直提到1982年Carpenter的《The Thing》是經典,但那個版本也不是《The Thing》最初版本,因為Carpenter也是翻拍1951年由Howard Hawks的《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