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7

發了情的怪物攻擊事件 / Humanoids from the Deep(1980)-(台譯:凶煞魚怪)觀後感

劇情簡介:
一種基因突變的青蛙成為了威脅人類生存的致命怪物,它們以人類女性為目標抓獲後為其繁殖後代,由於其種群的不斷擴大,人們決定和這群變異怪物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

觀後感:
怪物、怪獸電影(Creature Feature)是一種獨特的電影類型,主要描述或呈現人類和怪物間的對抗。很多人直接將怪獸電影列入恐怖、奇幻或科幻電影,這也不能避免,畢竟這類型電影通常都帶有預言和警示效果存在,手法也會比較暴力血腥,但也無法避免爛片的頭銜。此類電影中大多都有體型巨大或怪異的虛構生物,有些是來自民間傳說或文學作品。電影中的怪獸和傳統劇情中的敵人不同,大部分是在自身無法控制的情境下、做出不得已的舉動,因此可使觀眾對之產生同情,有趣的是,人類在這類型電影中塑造都顯得額外討厭,甚至讓人感到反感,但卻偏偏劇情走向,滅亡的普遍不是人類而都是那些可憐的小怪物。

怪獸電影從電影這項藝術被發明以來,就一直都存在著,尤其是好萊塢的巨大怪獸片,在50年代形成了一股B級片熱潮(戰後年代,反戰反核武為主要訴求目的),進入60年代以後這股熱潮逐漸轉為不那麼科幻的形式,宣揚親情和環境保護等元素開始在這類片中佔有一定比重,自然界常見的各種生物取代了來自外星或深埋地底多年的恐怖破壞狂,對人物的描寫也更具有現實意義,而不僅僅是只會與怪獸戰鬥的機器。

本片,基本上算是是部不上流的B級片Cult Film,沒有邏輯性的故事,純粹以視覺取勝的怪獸電影,但本片特殊化妝算厲害,該有的娛樂元素一應俱全,包括男人最愛看的部分,包準不會讓客官失望。英勇的主角與怪獸幾次交鋒時也不免留下心理創傷,其中必然會有一個近乎花瓶的女科學家,負責研究魚怪背景知識,並與主角搞起曖昧。愚蠢的專家一開始理所當然的對魚怪的存在嗤之以鼻,需要鐵一般的事實來撼動他們老舊的頭腦。而短視自私的政客在片中又一次得到了赤裸裸的嘲弄,魚怪最後大鬧嘉年華會場,這些令人可惡的傢夥一個也逃不掉的悲慘下場。

那個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模型魚怪還算栩栩如生,80年代的恐佈片化妝技術基本上都已經非常的成熟,尤其在低成本的製作下算是相當可喜的效果,至少動靜自如,不露破綻,某些攻擊人場景還頗有點驚悚效果。不過縱觀全片,卻拍算是血腥,導演對恐怖場景的處理直接甚至過度誇張了,無論是腐爛的屍體,斷手殘足,還是被魚怪力大咬無比可以將人頭和身體分家,鮮血淋漓的視覺衝擊,也是本片觀看的看點之一。

但是電影最具噱頭的設定就是魚怪的性向,基本上色魔上身,魚怪只攻擊男性人類,用盡所以有殘忍手法進行攻擊,而對女性人類既然會產生性慾?!甚至進行性侵,電影解釋魚怪此行為目的是繁衍下一代,所以,電影中可以看到魚怪追著裸女奔跑的畫面,男性早就被一掌揮過去,腦袋開花早就奄奄一息了,這樣橋段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2012/02/23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魔(The Boxer's Omen)(1983)觀後感

劇情簡介:
黑道分子陳雄也是一名拳場高手,其弟與一名泰拳王交手,不辛被對方賤招暗算致殘。陳雄本人也遇上了麻煩:大陸幫派將他誘入埋伏,幸而一紅光幻象中的高僧出現解救了陳雄之圍。陳雄為了給親弟報仇,遠赴泰國與泰拳王約戰,期間陳雄偶然經過一座寺院,恰似紅光幻象中的情形。院方僧人竟然早知陳雄身份與來意,原來這裡的清照大師收服了一名降頭師,召來其師傅的復仇,清照大師接近修成的金身被破,唯有與清照大師前世為孿生兄弟的陳雄有希望助大師完成金身,清除一眾降頭師。自此陳雄出家,苦修佛法,與多名降頭師展開連串驚心動魄、超出凡人知識的鬥法。

觀後感:
邵氏繼武俠片後,八十年代的恐怖片亦廣受歡迎。《魔》片是《蠱》續集,題材以邪術降頭為本,這部又是電影導演桂治洪的作品,筆者情有獨鍾他的作品,會喜歡他的作品原因最大因素就是,放眼看所有華人導演電影,他的作品算是最瘋顛大膽的,完全不顧他人眼光,盡情自由發揮,大量的情色血腥,甚至玩弄內臟屍體畫面也不算少數,也導致他的電影充滿著前衛誇張氣息,噁心更是他的拿手好戲,恰好將這項特性置入在他幾部巫術電影,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腥酸味,你要說他是怪品味導,應該沒有人否認吧!

《魔》完全用現代的手法,描寫古老的民間迷信,製造出一種極度恐怖的反差效果。整部電影的重點除了大篇幅的巫術施法奇觀鏡頭,例如腐爛甕裡裝著未腐爛頭顱、蝙蝠腐爛、開腸剖肚大鱷魚、生吃雞肉、眼睛流血、特寫蠕蟲佈滿身體等,故事的重點其實是人性的私心醜陋面,更強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電影坦白說,故事劇情爛透,但能支撐筆者興致高昂不斷看下去得原因是視覺特效,八十年代恐佈片特點,就是血腥俗豔低級,桂治洪導演在這方面簡直是教授級,不斷在電影中運用了非常多手工感很重的特效技巧,包括手繪動畫(當然那時候沒有3D動畫,不然我相信他也會玩瘋)、粘土停格動畫,製造一些小怪物變身行動橋段,果然效(笑)果十足,此外還有很多特攝電影才會出現的大怪物道具,荒謬又可愛,電影五花八門,加上導演特愛使用七彩光暈特效去塑造神祕奇幻的氛圍,所以總是在施法巫術橋段,搞的有如俗豔電子花車般的繽紛多彩,也讓恐怖氣息降低不少。

因劇情發展,電影有一大半場景是在泰國和尼泊爾拍攝,所以,算是大成本跨國拍攝電影,但另筆者疑問的是,片中泰國場景許多建築和寺廟看來都古色古香,莊嚴隆重,但導演不知道哪邊找來的泰國演員,每個都一個傻樣,說起泰國話滑稽可笑(也不知道是真泰國話還是亂搞的),基本上完全就是搞笑性質居重,常常冒出奇怪的咒語或是手足舞蹈得施法,都讓我哭笑不得,導致整部電影節奏混亂不堪,尤其是一段,三人吃東西那段,第一個人拿起東西放在嘴巴咀嚼了幾口,吐出,第二個緊接著將剛才第一位吐出的東西吃在嘴巴內,然後再加一些食物咀嚼,再吐出,然後第三人再吃前面兩者吐出加工的嘔吐物的橋段,簡直是跟網路上噁搞段片人工珍珠奶茶有異曲同工之處。





2012/02/22

本命年犯太歲,無喜必有禍 / 本命年(Black Snow)(1990)觀後感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劉恒的小說《黑的雪》改編,
經過勞動改造,犯人李慧泉(姜文 飾)刑滿釋放,他回到了從小生長的胡同。老街坊鄰居羅大媽很照顧這個父母亡故、孤苦伶仃的小夥子。當年,哥們叉子因為女友愛上了別人,氣憤不過,拉著講義氣的李慧泉,教訓了那個男人,結果無意中弄出了人命,二人雙雙入獄。如今,叉子的家人對他們依舊抱有成見,只有叉子的弟弟覺得李慧泉是條漢子。

李慧泉在民警小劉,後來選擇了擺攤謀生,期間遇到了三教九流令他嘗遍人間冷暖。在歌廳裡,李慧泉認識了駐唱的歌手趙雅秋,此後他成為她的護花使者,但是在他決定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時候,卻陷入了始料未及的困境……。

觀後感:
本命年,就是自己所屬生肖的當年,如今年龍年,屬龍的朋友本命年就是今年,有句話這樣說的:“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的民謠是關於本命年都不甚吉利的最好寫照。電影也巧妙的利用這個民俗典故來輔助敘述一個重生人孤獨辛酸的人性故事。

這部電影太北京控了,對一般人來講,包括我,電影中許多對談和環境生態都顯得陌生,也因此覺得異鄉感很明顯,會觀看因素純粹是因為之前寫過文章有提過,筆者喜歡姜文這個演員,雖然他現在是導演身分,但別忘了他早期是以精湛演技為出名的演員,後來演而優則導,所以去收集他之前作品來看,看了這部大陸導演謝飛的作品,姜文主演的電影。

這部電影給我第一印象就是中國版的《Taxi Driver》,一樣的孤獨感,一樣的無法融入社會的無奈和距離感。電影呈現一種熟悉的寫實主義風格,會什麼會說熟悉?因為畫面和敘事手法讓筆者我聯想起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作品,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回顧大眾生活環境,跳脫過往老舊的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創造出影像風格以深焦攝影和強調長鏡頭美學,搭配簡潔的劇情述事手法,兼具有寫實主義及現代主義的風格,亦成為重要的特色標記。

24歲,這是李慧泉他的第二個本命年,他出獄了。這本意味著,他重獲新生。但他沒想到,牢獄生活不僅淨化了他的銳氣,也剝奪了他享受生活的能力。他無法逃離他原本的世界,那個由趙雅秋、崔永利、刷子、叉子等歌女、流氓、無賴、越獄犯組成的世界。

他追憶他12歲時和叉子、芬子在鐵軌上奔跑的場景,但這天真浪漫與12年以後的他無關了。因為她,不在他的世界,而他,走不進她的世界。雖然芬子是他理想女性的代表,但她是屬於她那位博士學位的愛人的。他深諳這個道理,所以只在她快臨產的時候,只有她急需幫助的時候,拼了命似的踩著三輪車送她去醫院。然後獨坐家中,聽院中傳來羅大媽的喜訊“母子平安”,在柔和的月光下,嘴角微微上揚。

他不敢去抓小芬的手,然而,他也抓不住趙雅秋的手。他將自己對小芬的愛轉移到原本稚氣純真的歌女趙雅秋身上,他向她坦白他的過去,他渴望被接受,他把自我 拯救寄託在這個可愛的女孩身上。但他忘卻了,他只是將她的形象框在了舞臺及相片上。趙雅秋變了,變得愛穿暴露的衣服,變得表情冷漠,變得笑容放蕩。他難以接受心靈的落空。他給她買了條金項鍊,然而她說:“我只接受鮮花。”她也明白,她已經無法接受金子般的諾言了,她現在的身份只配得上易凋的情感。他失敗了,儘管身邊有羅大媽等人熱心的幫助,但他找不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伴兒,連那位元未曾見面的相親對象也不屑向他伸出溫暖的手。

但他依舊努力追尋自我的拯救,可手邊的雜誌刊載的是摩登女郎照,VHS播放的是AV女優的性誘惑,身邊圍繞的是刷子的“沒勁”說。他走進那熱鬧的露天劇場,演出的雙簧戲也只不過是小丑的“扭秧歌”。望著臺上逗,台下樂,然後笑成一團的場景,他木訥地站著,“嘿嘿,嘿嘿”地笑出兩聲,周圍寂然了。他已和這無物之笑 的生活不合拍了。

他在公園遭到搶劫並被捅了一刀,冒著熱氣的鮮血從指縫滲出來,滴下來。他默默地往劇場走,這路似乎很長很長,鮮紅的液體凝結為暗紅的印記,溫暖了這冰冷的大地。他蜷縮成嬰兒般的姿態,倒在了空曠又冷靜的露天廣場裡。兩名工作人員關掉了演出的燈光,黑暗中傳來簡潔對話:“那是誰?”“誰知道呢,可能是個酒鬼 吧!”聽老人們講,本命年要穿紅的,這樣這一年才能 紅紅火火,諷刺的紅通通的不是衣服,而是那滾燙漸冷卻的鮮血。




2012/02/21

青春是一首搖滾歌曲,就讓這首歌不斷重複播放吧 / Quadrophenia(1979)-(台譯:四重人格)觀後感

劇情簡介:
1979年Quadrophenia(四重人格)這部由電影的上映帶起了Mod的復興。片中內容講述了1960年代因為出生於勞工階級的Mods,因為無法擺脫現實的桎梏,無法擺脫自己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當中的苦悶,真實再現了Mods的生活。

觀後感:
這是一部教你怎麼變壞的電影。
如果你曾沉迷《Trainspotting》電影中傳達的的墮落消逝青春,嗑藥嗑到頭殼壞掉的感覺,你應該看本片;或是曾被《A Clockwork Orange》中幾個主角們手拿無政府主義棒子放肆和狂妄破壞,搞的熱血沸騰,你更應該會喜歡本片;就算你這些電影都沒感覺,但你喜歡搖滾樂,尤其是英倫搖滾,如是“Big Four”-The Who、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The Kinks,你不看這部電影,真的對這些老樂團有點過意不去,更別說你熱愛搖滾樂。

我們看過許多描寫邊緣少年的電影很多,經典《A Clockwork Orange》,描寫光頭黨Skinhead的《This Is England》,跳進馬桶裡異想世界的《Trainspotting》,例子舉不完,為甚麼這一部電影會被道地英國人奉為經典呢?因為它很深切表達出那種「I wanna be different!」但其實誰都是這樣想,誰都是一群傻瓜的,做一些毫無意義的看似很酷其實很瞎的事的那種矛盾狀態。尋找一份跟本不存在的獨特性,底子裡渴望的都是認同和一個集體身份。

這部電影真實詮釋六十年代初至中期,英國曾有過一陣Mod族熱潮。甚麼是Mod族?就是當時英國年輕人,對社會產生質疑,認為工作似乎不是最重要的,自我意識開始樹立,同儕之間相互影響,享樂主義為優先,沉迷於改裝自己的Vespa摩托車,一套合身剪裁西裝+ 軍外套Parka +過短levis牛仔褲的look,沉迷於藥丸、Party、性愛及街頭毆鬥的族群,基本上可以這樣說是,Mod是街頭龐克文化的前身。而Mod族有幾個特性,保有大不列顛帝國的自負優越感,便認為自己層級高,甚至帶有種族歧視,他們討厭有色人種,甚至討厭搖滾族,就是騎著哈雷,蓄留長髮,穿著皮衣和綁頭巾的那群人,這兩個族群是世仇,凡是見面就鬥毆,也形成有趣的區別。

電影中主角叫Jimmy,像你我年青時一個模樣,出身在一個單純小康的家庭,血氣方剛的年紀,做任何事情都如此不耐煩,工作不積極,任意翹班,頂撞上司,毫無責任感可言,以外表來看,不算帥,身材也不算出色,更別說有女生看上他,但如果在一群人當中,很容易被忽略那種,但當他和朋友們一起,頓時間變成有個性有膽識的Mods,有種人來瘋的傻勁,每天下班後四處遊蕩,面對無趣的電視節目,無趣的垃圾食品,無趣的足球比賽,無趣的生活,那些無趣若是變成選擇,都是無意義。當然不能選擇無趣,當然要有追求,當然要讓生存變得有那麼點意思,藥丸最有意思。

無法解脫任何的不滿,任何新鮮的空氣都不能帶來不同,而僅有藥丸,卻能帶來最純粹的蔚藍世界,放縱,鬆綁理智,全身心墮落,混合著某種腐朽思想,這才是所謂叛逆青年應該做的事。

影片中那個年代的青年,尤其是英國青年,對於自己的生存的社會可能是處於某種迷茫,又或者其他的心理狀態。他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恣意的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而不計後果,嗑藥酗酒,盜竊搶劫,在PUB裡打架,淫亂的夜生活,總之便是頹廢的一段經歷。我想這可能跟他們所處年代社會的特殊狀況有關,那時歐美國家的經濟正逐步復醒,逐步好轉的生活狀況讓年輕的一帶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迷失了方向。而影片中的幾位男主角都處在十幾歲的年齡,他們這類人群的特徵是: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說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學歷不高,沒有大的志向抱負,長久的這種狀況讓他們的父母也對他們傷腦筋,恣意的放縱他們更加給他們壯了膽。

也許每個人都曾不同程度的迷失過,沉溺於一種感情、一種思想中不能自拔,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全然不顧背後的整片森林,其實,有時候,你只需要一轉身就可能發現以前從未意識到的無比廣闊的空間。但主角Jimmy並沒有那麼聰明,當他在一次混亂中員警被逮捕,緊接著女友跟自己的死黨搞在一起,家人不諒解,工作被解雇,連自己心愛的Vespa摩托車也被車子撞爛,所有的不順利全部攔在他身上,頓時間他的內心崩解,所有一切都是幻影,他迷失了自己,更失去了活著的重力,只好茫然懸涯一躍而下,又是一齣年輕殘酷的悲劇。

電影中許多細節非常值的搖滾樂迷去挖掘,當然電影配樂非常屌。本片由The Who監製,配樂除了使用The Who的Quadrophenia專輯當中的音樂外,還加上Mods最愛的黑人靈魂樂等樂風,最有趣的就是The Police的主唱Sting也在當中也有飾演一角,Sting金黃色頭髮,散發出貴族氣息,但片中一段跳舞,顯得僵硬尷尬,筆者還是認為他還是彈貝斯唱歌還是有魅力;此外,電影中有許多細節也很有趣,如Jimmy房間牆壁上貼滿著搖滾樂團的報紙上照片(不是海報呢!),The Who的吉他手Peter Townshend彈吉他的圖片讓人過目不忘,還有一群人在Party裡頭學The Who主唱Roger Daltrey唱《My generation》刻意口吃模樣,十分逗趣;當然主角Jimmy在上班時,嘴巴哼哼唱唱那首歌就是The Kinks的經典作品《You Really Got Me》,這些電影細節,喜歡搖滾的你應該看得很開心才對。

青春電影,其實一點都不快樂,不成文的規定,青春背後卻是殘酷,總是面臨悲劇收場,不管電影過程中,那些無憂無慮的少年多麼快樂,多麼逍遙,最終都必須面臨到成長和現實,沒有永遠的春夢,鬧鐘一響,所有的春宵美夢都隨著夢遺結束。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選擇與被選擇中度過,但無論如何選擇,最終都將被生活所選擇,這或許就是影片所想要告訴我們的,適者生存,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被社會潛移默化著。青春絕不是我們頹廢的理由,在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時光裡,我們都該留下點什麼,而那絕不是悔恨和虛無。

補充一下Mod的相關背景知識(來自網路及WIKI百科):

1:什麼是Mod?
Mod是現代主義(Modernist)的縮寫,源自60年代的英國。當時英國經濟好轉,就業機會提升,不少年輕人開始嘗到甜美的獨立生活,也更有經濟能力扮靚,注重時尚潮流,比上一代更自由。而輕便、負擔得起的小綿羊也成了年輕Mod一族的指定交通工具。有了小綿羊,他們平日埋頭苦幹,到了週末便穿得漂漂亮亮整夜狂歡,不怕趕不上最後一班公車。他們騎的便是現代綿羊族趨之若鶩的義大利品牌Vespa和已將絕種的Lambretta。

2:什麼是Mod精神?
做一個Mods不只是在服飾,對音樂方面瞭解就夠了,它是一種全然的投入,有一位Mods解釋道:「如果你是一個Mods,那麼你二十四小時都是Mods,就連和其他人工作時,你也是個Mods。」

3:什麼是Mod的穿著打扮?
Mod族打扮,精彩之處是滲入英倫傳統紳士文化,和街頭打扮必備的軍用品、優閒服元素相結合,成為富有英倫優雅風味的街頭文化。Mod打扮的必備單品:Fred Perry Polo恤、超窄身西裝、Levis 501、長身毛領軍褸、箭靶Tee、Clarks Desert Boot/DesertTrek/Wallabee/Alberni、漁夫冷衫、Ray-Ban、8 eyelets Dr-Martins。

4:什麼是Mod的音樂?
Mod音樂最初與美國的現代爵士樂有關,但不久又轉而於舞蹈性較高的R&B(節奏藍調)。喜愛音樂是 Mods共同的特色,尤其是黑人的R&B,他們常聚在一起討論音樂及欣賞音樂,也常去聽歌、跳舞,還自創自己的舞步。收音機從不播放的音樂對Mods而言,越難掌握的唱片越好,因為維持了Mods對音樂的獨特品味,像Rock Steady、Bluebeat、R&B、SKA、NorthernSoul。

到了60年代,The Beatles、The Small Faces、The Kinks、The Spencer Davis Group and The Who這些都是喜愛樂團尤其是The Who為其最愛,當吉他手Pete Townshend在舞臺上砸壞吉他後(搖滾樂史上不是最重要砸樂器的團體但卻是開在舞臺上砸樂器的先例),砸毀的不只是吉他,而是重新代表了文化、價值觀、服飾審美價值的重新塑造,尤其是服飾引領的潮流,Pop art(普普藝術)風格的影響(鼓手Keith Moon常穿的藍白紅三色箭靶上衣是Mods的象徵圖案) 。

而70's-80's Mod的復興中(Mod Revival),隨著1979年Quadrophenia(四重人格)這部由電影的上映,帶起了Mod的復興,整部影片由The Who監製,配樂除了使用The Who的Quadrophenia專輯當中的音樂外,還加上Mods最愛的黑人靈魂樂等樂風再次帶動Mod風潮,而此時新的精神領袖是英國三大龐克團之一的The Jam,被譽為新的The Who,而其中的主唱Paul Weller(保羅.威勒)後來更被尊稱為Mod之父。

1990之後Mods的新型式:90年代席捲英國搖滾樂壇的Brit-Pop就是要復興60年代的搖滾樂Blur、Oasis等Brit-Pop樂團為其代表。而Ordinary boys更被視為其接棒的精神樂團,Ordinary boys 2004年出版的Over the Counter Culture專輯,Counter Culture(反文化)指的就是1960年代Mod次文化的出現。



2012/02/05

以牙還牙冷暴力的範本 / Drive(2011)-(台譯:落日車神)觀後感

劇情簡介:
他白天是好萊塢特技演員,晚上替地下犯罪集團當運將,然而在一次搶劫行動中出了差錯而讓自己陷入了險境之中,道上兄弟對他展開全面追緝。他本想歸還贓款了事,豈料拿回贓款的黑道竟仍下達追殺令企圖殺人滅口,加派精英殺手和另一名好萊塢飛車手上門攔截,被逼入絕境的他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向敵人展開致命大反擊…

觀後感:
千萬不要被片名給騙了,也不像一些商業賣座電影,裡頭盡是一些肌肉男駕駛酷炫跑車跑來跑去的電影,這是一部獨特得汽車類型電影。廢話不多說,我喜歡這部電影。

而且是想跟大家說,它一部很酷的電影,那你一定問是怎樣酷法?
這電影走復古路線,融合了60年代的B級片、70年代的黑幫片和9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諸如《Pulp Fiction》(1994)和《Mulholland Dr.》(2001)的風格。所以,影片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混搭、複雜、令人無法明晰的風格和面貌。整個電影氛圍,就前面所提的,彌漫著上個世紀各年代電影特色,螢光顏色卻不時髦的開篇字幕,尤其那亮粉紅色挑逗又迷幻,節奏舒緩的街景高空航拍,節奏是憂傷的老派電子樂,渲染出一股慵懶迷醉的舊式黑幫片格調。影片有意無意的回避時代特徵明顯的高科技設備,手機、電腦、液晶電視俱不見蹤影,若非特意觀察街道上行駛的汽車外形,真難判斷這是21世紀的故事。第一個酷。

男主角,開起車來,快狠準,彷彿人車一體,臺詞極少,大量長鏡頭裡,他總是叼著牙籤(小馬哥嗎?),本應該一副玩世不恭的畫面,他卻一言不發面無表情,毫無多餘肢體動作,遊走在洛杉磯的絢麗的夜色中,燈光交錯,卻如此安靜,這樣的安靜,甚至讓我懷疑他連呼吸都摒棄了。和那件背後印有隻毒蠍子的醒目外套,就感覺這是主角性格的象徵,像蠍子一樣,熾烈的愛,憤怒的恨,但卻未必表現在臉上,一股陰柔之氣。可是微笑的時候卻又那麼迷人。第二個酷。

這種電影,當然少不了暴力元素,少了暴力就像,但暴力怎樣才算迷人,如果是Quentin Tarantino的瘋狂加上Martin Scorsese的城市邊緣性,然後加上Jean-Pierre Melville的冷酷派,最後搭配上吳宇森的慢動作,這樣的暴力美學可以堪稱華麗了!導演在本片總是在處理暴力畫面時,可以優美的處理,尤其是無處不在的長鏡頭和恰到好處的配樂,讓淋漓的剪輯也顯得如此靜默,導演對冷酷的暴力美學的完美駕馭,和電梯裡那場惡鬥前宛如處子般安靜唯美的鏡頭,簡直堪稱暴力美學的最佳代表畫面。第三個酷。

其中電影強調的是一種冷感,冷靜、冷漠、冷酷、冷暴力,何謂冷暴力?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種,其表現形式多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劇中有幾幕,實在讓人看了非常過癮,提出與大家分享:

1.旅館中主角緩慢的帶上皮手套,插上門栓,淬不及防的一巴掌給偷偷打電話被判他的同夥人,與先前溫柔沉靜的摸樣判若兩人,接著那慢鏡頭特寫的一槍爆頭,血液在浴室四處噴散,主角冷靜流暢的連殺兩人,此時,導演的審美傾向已經不言而喻了。

2.主角突然闖入敵方陣營內,並手拿鐵錘猛砸(注意歐!是拿鐵鎚也不是刀槍這種無聊工具)Chris的手部並將其放倒在後臺中央,周圍濃妝豔抹的脫衣舞娘,後臺明亮的燈光華麗的佈景,讓這一切產生了一種戲劇舞臺的效果。

3.說到戲劇效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電梯中的那場對比鮮明的橋段,主角將女孩拉到在身後,靠著牆壁,然後深情的親吻,此時仿佛世間一切皆不存在,周圍瞬間暗下的燈光與兩人位於中心的溫暖光線形成了強烈的舞臺感,隨後光影變幻回原樣,童話終結,現實開啟,主角在狹小的電梯空間中,在心愛的女孩旁,一腳一腳踩爛了殺手的臉部,慢動作的猛踩殺手的臉,和驚嚇退到一旁的女孩成為強烈對比,緊接電梯門開了,女孩出去外頭,電梯門緩緩關上,此時他們兩個命運沒交集了。

4.餐廳裡,正在專心吃飯的Chris猛的被另一個大佬Bernie的叉子插入左眼,接著是一刀又一刀通入喉部,就是那麼突然。

5. Bernie主動和修車行的shannon握手,隨後Bernie拿起剃刀從shannon手臂狠狠劃下去,然後Bernie安慰的語言「很快就好了!不要亂動」(冷感十足)

7.在海邊,主角兩次撞擊另一大佬Nino的車,並步步將其逼入海中,若非探照燈帶來的明暗效果,這段會在所有暴力場面裡被埋沒。

8.最終是Bernie在車邊對主角突如其來的一刀,兩人的打鬥與餐廳中沉穩的對白相切換,再加上地面上兩人交疊的身影,如此平凡的一個場面能拍出這樣的層次感,導演的能耐讓人好佩服。

我們看完影片中所有的暴力場景,不難發現其中共性,就是在沉靜中突發。其實對這些鏡頭觀眾已經被給予了心理預設,例如旅館外的殺手鏡頭、主角手中的鐵錘特寫、Bernie給Nino的眼神暗示等等,但沒有激烈打鬥、沒有怒吼,這無論如何都不是慣常的動作類型片,而是“冷暴力”。

自古以來陰鬱的男人不是有童年陰影就是命犯天煞孤星,所以不管表面上是文質彬彬還是弱不經風,都註定了不是好惹的角色,人家說的:「會叫的狗不會咬人」。所以,看到那些安靜默不吭聲得人,盡量不要惹他們,免得自己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