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7

永遠的黑暗恐懼 /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1979)-(台譯:吸血鬼)觀後感

劇情簡介:
強納森前往Dracula伯爵的古堡,打算在維納的一座宅第出售給對方,伯爵被強納森美麗妻子露西的相片吸引,決定搬往該處。強納森欣喜銷售有望,卻不知伯爵其實是吸血鬼,正將自己和妻子陷入險境。

觀後感:
終於看了Werner Herzog這個電影狂人導演版本的《吸血鬼》,緩慢卻幽美的電影畫面,附帶著悲情故事幽幽席捲而來的死亡氣息,一幕一幕侵襲著觀者平靜的心情,沒有時下恐怖電影慣用粗糙驚嚇音響和突乎其來的天殺莫名嚇人橋段,而是透過氣氛和燈光的層次層層疊起,在那偏僻的古堡裡或詭異深林間,彷彿無數的黑影緊盯尾隨著恐懼的你,歌德式陰森,黑夜中的龐大影子,一吋吋的延著白顏色的牆壁,靠近你,這樣高質感的驚嚇,是美學是質感。

《吸血鬼》應該是鬼怪界中的人氣王,我們都知道《Dracula》是在上上個世紀1897年愛爾蘭作家Bram Stoker的作品,出版以來,多國都曾在不同年代將這部歌德作品改編成電影。注入了改編國家民族特色的Dracula亦屢獲新生,成為全人類、起碼是西方共用的經典惡魔,由其衍生出的吸血鬼題材電影更是難以繞過他的形象和古堡式巢穴。但忠實原著改編的電影內容萬變不離其宗,於是也只能在角色塑造、氣氛渲染等影像風格和視聽語言上下功夫。

筆者認為最忠於小說原作的三部《吸血鬼》電影,分別是
1922年,德國,F.W Murnau穆瑙版,默片,《吸血鬼》(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這部是筆者在很特別機會下所接觸觀看,還記的大學時期,為了填補學分而去他系旁修了一門電影欣賞課程,夜間的課程,還記的是一個年過六十歲的老老師,說了一些關於此片的背景和內容,什麼德國主義什麼二戰,含糊不清的講課內容,根本不記得什麼跟什麼,我只等待電影播放那一刻,終於電影開始播放了,默片,顧名思義就是都沒有任何對話,只是影像和音樂,年代已久的VHS畫質斑斑雪花片片的爛畫質,已經夠折騰人了,加上昏暗的燈光和交響配樂猛藥般狂加重瞌睡症狀,班上一半學生早就躺下了,耐不住這樣的黑白默片惡魔,但筆者依舊清醒看著津津有味,不是筆者有過人之處,而是筆者對於光離古怪或鬼怪題材電影早就有興趣,當然不放過這個恐龍級的吸血鬼電影。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才誕生,所以,1922年的穆瑙版本《吸血鬼》僅有管弦配樂。同時,20世紀20年代正值德國表現主義大行其道的巔峰時期,另外一部當然就是《大都會》。德國導演穆瑙深受影響,把握黑白影像的強烈對比,佈景怪異,造成一定程度的視覺衝擊,尤其是黑暗中拉長的黑影慢慢親近女主角的床邊,經典的驚悚。電影亮點,當然就是吸血鬼Dracula伯爵的模樣,沒有往常的儒雅和貴族氣質,光頭鼠嘴貓爪弓背,顯得齷齪邪惡但卻又點點悲傷的味道。整部影片氣氛的營造十分成功,詭異壓抑,將19世紀歐洲瘟疫肆意的時代環境很好的描述出來,而老鼠,蝙蝠,雕塑,棺材等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也使得此片彌漫死亡氣息之外又多了一份文藝的情調。

1979年德國,Werner Herzog版,《吸血鬼》(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本片應該可以說是導演Werner Herzog向1922年的穆瑙版本致敬,基本上延續前作故事架構和許多設定都雷同,50年前的默片原作相比,這一版調子更為憂鬱,稍顯拖泥帶水,影像衝擊力也稍遜,不似穆瑙的銀鉤鐵劃,一錘定音。吸血鬼的造型可以說是照搬原作。原作裡的經典場景也在彩色膠片中重現,比如棺材裡的吸血鬼,抱著自己的棺材在街巷裡出沒的吸血鬼,把自己裝入棺材的吸血鬼,窗框裡因愛而眼神悒郁的吸血鬼……。

雖然本片沒有過多的驚喜,但是導演卻可以將舊題材,轉變成自己的成名作,不難看到電影處處充滿導演的思想內涵和想法,更有獨特的電影美學語言,才變成這部經過嚴密設計的巧思集大成作品,有著寒冬北風低氣壓冷峻陰森的溫度,片頭到引言那將近五分鐘的乾枯真實木乃伊特寫畫面,死亡氣息和潮濕腐敗的氣味似乎透過螢幕傳到你鼻腔內,搭配著陰森詭異的自然聲響,風聲環境迴音,不寒而慄;導演擅長紀錄片風格的長鏡頭拍攝德國荒無人煙的森林,石山,城堡殘垣,把電影渲染成日爾曼本土傳說般,透著冷靜的恐怖。固定的空鏡頭內風雲乍變,如伯爵幽幽的凝神,無語問蒼天。音效前面所提到的,多使用自然音,悉悉風聲和不絕的狼嚎有種與現世抽離的淒厲;音樂則配以無伴奏女聲或男聲合唱,完全覆蓋了同期聲,以突出宗教和神秘主義氣氛。Werner Herzog在構圖上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風格,通過燈光將瘦弱病態的Dracula的魔影投射在牆壁和民居的外牆上,放大至覆蓋了螢幕大部分,顯得夢魘般陰森。同時,道具細節也盡顯匠心,無處不詭異。

1993年美國,Francis Ford Coppola版,《吸血鬼》(Dracula)

吸血鬼來到好萊塢,失望了!
雖然Francis Ford Coppola給我們了《教父》,但不一定可以給我們如教父般的《吸血鬼》,雖然這個版本的娛樂性和可看性都比前面兩個版本增高不少,帥哥美女和電影視覺特效,都堪稱高規格,給人以超乎尋常的視覺想像。作為一部驚悚片,詭異陰暗的氣氛貫穿全片,從強納森被不知名的怪物拉上馬車開始,許許多多異世界的奇觀就呈現在我們眼前。Dracula頗具日本風格的髮式和造型,蒼白可怖的臉都帶給人們不折不扣的恐怖。夜晚來臨,狼人引出露西,並撲到她身上吸食她的血液,還有一群妖冶到極致的女吸血鬼纏住強納森,儘管畫面如此精緻,可是依舊傳遞出阻擋不了的驚悚。影片將18世紀的社會搬上銀幕,從服裝到道具,都完美展現當時的社會面貌。而Francis Ford Coppola將愛情與恐怖的巧妙融合,讓鮮血都仿佛成為了愛的讚美詩。米娜快刀斬下Dracula的頭顱,同時也割掉了愛情的萌芽,這時不寒而慄的感覺會隨著影片的落幕而消失,感情才是影片真正的主旋律。

三個版本的《吸血鬼》,各有春秋各有特色,相信吸血鬼會不斷出現在大螢幕上的,因為人們鍾愛的吸血鬼神話,在漫漫的時空長河中不斷演化,當我們回望第一個吸血鬼時,還是會驚愕地發覺他的魔力,他是如此醜陋猙獰,無血無情,機械的表情動作和空洞的眼神不應是早期表演的局限,而更讓人們體會到一種靜謐的腐爛的死亡氣息,從而毛骨悚然,對他仍心有餘悸。這形象,似乎不會隨著時代變遷電影包裝的發展而讓人們拋卻恐懼,反而成為人們驚恐的根源!

沒有留言: